嚴順清





摘要:隨著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已成初中數學教師關注的熱點。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能力,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本文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作一些簡單的探討,以期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數學教學質量,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
當前,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就是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的教學就必須強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把創新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一、立足根基,誘發學生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更新觀念,提高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認識
近些年課程不斷改革,其目的在于提供給學生更優質更高效的課堂。但目前數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呆板、“滿堂灌”等低效課堂甚至是無效課堂的現象仍較為普遍,老師對學生的創新和能力培養缺乏應有的認識,簡單地認為數學教學的就是傳授已有數學知識,將能力培養置之不理。
(二)鼓勵學生質疑置辯,注重形成創造氛圍,培育創新能力。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常見老師向學生提問題,鮮見學生向老師提問題的情況,主要在于缺乏創設探索、討論問題的活動時間、空間,這樣導致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狀態,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勇于尋根究底,敢于發表不同意見,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前提。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所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愛因斯坦也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沒有質疑,沒有探究,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往往停留在膚淺的表皮,就沒有新發現。
二、創設情景,啟迪學生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通過觀察尋找規律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一面根據文字、圖像、數字等,理解已知條件,一面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尋求解題方案,求得正確的解答,常用于形成概念、導出原理過程中發現事物的共性與規律。
1、在觀察數字中尋找規律。
例如,觀察 發現變化規律,得出 的猜想。
2、在觀察圖形中尋找規律。
如圖,邊長為4的正方形內一共有多少個正方形?教師引導學生從小到大有次序地觀察:1×l的正方形有16個,2×2的正方形有9個;3×3的正方形有4個;4×4的正方形有1個,這樣共有l+4+9+16=30個正方形。這種依次觀察,一方面不重不漏,另一方面容易發現一般規律:邊長為n的正方形內共有 個正方形,其中邊長分別為1、2、3、…、n。
可見,學生在觀察與思維中有助于概括能力的形成,有助于認識和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為培養創新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在變式中理解本質
初中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學習平面幾何時,常因對有關公式中的本質屬性理解不全、不深,在圖形方位變化后,導致解題困難。如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90%以上的學生都能背記出公式。進入初中擴展和加深學習,一旦變換形式,對底與高相互垂直不理解,解題時往往無法人手或解題錯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做過一次調查,當初中生學習此項內容后,設計了一道測試題,在15分鐘時限內解答結果。
題目如下:如右圖,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AB=4,FB=1,AD=10,E是AD的中點,EF⊥AB,BG⊥AD,求平行四邊形ABCD的面積?(請一題多解)。
40%學生無從下筆,40%學生因把邊AD當作高或其他原因而解答錯誤,僅有20%的學生能作1~4種的正確答題。研究原因,是教師教學時僅按教材設置的典型圖例講解,未作變式,也未突出在不同位置上相互垂直的講解,造成學生對垂直理解的片面性而無法求解或解錯。
(三)不斷拓展、深化思維
筆者常在單元復習時設計出前后連接、逐步深化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解題中由易到難,融有關知識為一體,使思維活動逐步拓展、深化,做到在鞏固中發展提高。現略舉一例:
1.引題:一只西瓜,用刀從上到下橫、豎各垂直交叉切2刀,問吃了瓜肉,剩下瓜皮幾塊?學生思考后,在作業本上寫出答案,再讓一位學生上臺試切,分析后,答錯者及時更正,及時反饋。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深化。
2.具體化的應用。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如下兩圖,引導學生用斜線 “///”和“\\\” 符號分別填入,以示數量相同,形態表達的差異。
最后留出2分鐘,一是讓每個學生各自總結本堂課的學習成果,簡要寫出一二點心得體會;二是課外作深化研究,將引題橫、豎后加個
“側”字,讓學生按上述模式,進行切、畫、算,進一步深化學習內容。
(四)注重潛伏學習和目標學習
潛伏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E·C·托爾曼提出的一種學習現象,指的是有機體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步都在學習,只是某一階段其學習效果未明確顯示,其學習活動處于潛伏狀態。
導題:一個正方形如右圖,留出l/4(a)作公共用地外,其余部份分成四塊,要求每塊的面積相等,形狀一樣,學生的解答劃分如右圖虛線所示。學生的創新圖,如圖1所示,即一塊圓形平地直徑四等
分的中點各有一口水井,要求將此塊地分成四份,每份面積相等,形狀一樣,每份內各有一口水井,劃分如圖2所示。公布征求解答,答案亦有類似的數種。
此類題型表明,學生在一定目標追求下,學習的主動性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習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習的創造性得到充分體現。
三、豐富課堂實踐操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基礎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是最具有創造力的,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豐富的書本知識,更需要進行廣泛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創造性的動手“做”,才能有效。(一)重視實習作業
(一)組織數學實踐活動課
數學教學中,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還可體現諸多方向,教師只有不斷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質疑置辯,讓思維活動不斷拓展、深化,不僅可使學習效能迅速提高,取得教學的大面積豐收,而且可使創新性人才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王磊主編 ?1999.7。
[2]《創新原理與方法》 蔡日增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 2001.9。
[3]《教育心理學》 張向葵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