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生

[摘要] 問題驅動式課堂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強調通過系列問題來組織和推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當前,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地理課堂,對問題驅動式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為例,從“問題引入”“問題探究”“問題解決”三個方面探討問題驅動式教學法的基本流程及課堂運用,并結合自身的教學感悟提出相關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 問題驅動;問題式教學;高中地理;教學設計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以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并能夠分析問題,從而增進能力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相較于講解式教學法,問題式教學無疑更有助于學生深度參與課堂學習,全程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創新意識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問題式教學的基本流程如下: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2“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一節為例,具體探討問題驅動教學法的實踐運用。
一、問題引入要注重情境的真實性
高質量的地理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探究。而優質高效的問題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孕育和孵化,情境與問題就像土壤與植被,沒有土壤,問題將不復存在,土壤越肥沃,植被生長也就越茂盛。[1]我們在本課教學中,考慮到馬鞍山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心區城市,河網密集,農產豐富,工業類型多樣,孕育了很多知名工業企業。以鄉土素材為背景提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筆者從“馬鞍山黃池食品有限公司”的工業生產視頻導入新課。
情境呈現一:出示馬鞍山黃池食品有限公司工業生產視頻
黃池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集種植、養殖、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旗下擁有“金菜地”明星品牌和茶干、調味醬、醬腌菜、面條、糕點、肉制品、糧油等上百種明星產品。公司擁有8.5萬畝原料基地(含A級綠色食品基地22200畝、標準化無公害基地2000畝),并先后改造完成年產2萬噸茶干的擴建工程,實現現代化生產。同時獲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部批準的年產2萬噸辣醬項目也已全部竣工投產。公司與江南大學聯合興辦省級技術研發,建立了自己的產品檢測檢驗。
在介紹基本情況后,我們設計了問題鏈1:(1)影響黃池食品公司建廠的區位因素有哪些?(2)為什么食品公司沒有將廠房建在馬鞍山市區,而是建在農業重鎮?(學生從原料運輸、勞動力成本、產業基礎方面分析)
設計思路:通過家鄉素材將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即勞動力運用動力(燃料、電能)和機械設備,將原料制成產品,進而理解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影響該類食品企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分析運輸、勞動力、產業基礎、土地、科技、政策因素在工業布局中的影響。
“寬而淺”是人教社新版必修教材的重要特點,強調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公民素養。因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還注重素材的豐富性。
情境呈現二:從馬鋼到寶武鋼鐵馬鞍山分公司
馬鞍山市因礦興鋼,因鋼設市。1958年,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讓馬鞍山這個昔日長江邊的小漁村快速發展成為重要鋼鐵生產基地……,2019年,馬鋼集團和中國寶武實施戰略重組,成為中國寶武控股子公司,走上新征程……
通過介紹馬鋼的發展歷程,展示馬鋼廠區的位置分布圖,提出問題鏈2:(1)為什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在馬鞍山選址建設鋼鐵廠?(2)鋼鐵廠布局在長江沿岸有哪些利處?教師先不急于回答,而是留有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問題探究要注重認知的層次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對于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要能夠進行適當的分解,形成梯度和層次。如此,設置與教學目標的完成相契合的“問題串”,通過對問題的抽絲剝繭、步步深入,推動教學活動的深入。
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兩部分。在“工業區位因素”中,教材呈現了案例“上海某石油化工廠的選址方案”及活動“分析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教學中,我們對案例和活動都進行了改編。案例“上海某石油化工廠的選址方案”,教材中是平鋪直敘的文字介紹,而對石化產業學生是比較陌生的,教師只有引導學生熟悉了石化工業的生產情況,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產業布局應考慮的區位因素。為此,筆者設置若干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以問題為線索,自主完成學習。
探究一:上海某石油化工廠的選址方案
問題鏈3:(1)播放石化生產相關視頻,提出問題:石化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哪幾類?(2)石油化工企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類型?(3)石油化工企業需要大量原料(即石油),上海某石油化工廠原料最可能來自哪里?最可能走哪條路線?(出示地圖)(4)簡單總結石油化工廠的特點。(5)展示金山衛的空間位置圖,提出問題:在金山衛建石化廠有哪些有利的條件?
設計思路: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教材和地圖,進一步了解石化企業的生產特點和金山衛的區位條件,為石化企業布局金山衛找到理論依據;通過問題能夠推動學生加深對石化工廠選址所考慮的區位因素的理解。
探究二: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
對于產業集聚和專業化生產帶來的優勢,學生并不了解,但是馬鞍山作為長三角中心區城市,一直都非常注重產業鏈培育,也形成了若干個產業集聚區,我們學校曾經組織學生去數字硅谷產業園參觀過,對產業園里企業之間的聯系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師先請學生談談數字硅谷區域中企業集聚的好處,然后再過渡到“順德家具”這一話題中。
在“分析順德家具產業集聚與專業化生產的優勢”活動中,對于家具上下游產業之間的關系、家具生產銷售的各環節教師也做了簡單的介紹,出示“順德家具生產專業鎮聯系”示意圖,并對教材中的問題進行了改編:
問題鏈4:(1)順德家具產業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各自分布在哪些區域?(2)順德家具產業興起的主要區位因素有哪些?(3)以木工機械為例,討論家具業高度集聚的優勢。(4)說明順德家具形成分工明確的專業鎮的優點。
設計思路:通過對教材問題的改編,更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進而更利于增強教學實效。
三、問題解決要注重思維的延展性
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延展性思維品質,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并將之運用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為了加深學生對產業協作的理解,在完成上述問題后,我們向學生介紹了馬鞍山招商引資中出現的新職位“鏈長”。馬鞍山經開區聚焦高端裝備制造(軌道交通)、綠色食品、新能源及汽車、電子信息(半導體及5G通訊)四大優勢產業鏈,分別成立四個產業鏈招商小組,設置“鏈長”“鏈員”,實施精準招商,加快提升產業鏈水平和競爭力,讓企業串珠成鏈,形成產業鏈生態圈。然后,我們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鏈5:(1)產業鏈招商對于招商人員來說什么好處?(節約時間,便于熟悉產業發展狀況,精準對接企業、提高招引效率等)(2)產業鏈招商對于工業園區建設什么好處?(便于區域規劃、節約建設成本、保護環境、形成規模效應等)(3)產業鏈招商對于企業來說有什么好處?(便于節約成本、便于上下游產業聯系、便于加強信息交流、便于產業協作等)
設計思路:通過該問題鏈既開闊學生視野,增強他們的知識遷移運用能力,并且加深學生對產業集聚的認識,落實核心素養對綜合思維的要求。
探究三: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關于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教材中列舉了日本鋼鐵工業布局的變化、汽車公司總部從十堰遷往武漢、依托互聯網新型工業的布局、首鋼搬遷等多個例子。為提高課堂興趣,我們采取的是利用鄉土地理案例,通過介紹寶武鋼鐵馬鞍山分公司在空間布局中的調整,讓學生了解區位因素的變化對工業布局的影響。然后通過類比分析,再遷移運用到“首鋼搬遷”這一活動中來。這樣做,能夠使得課堂前后呼應,完整呈現問題和相應情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背景,避免將情境僅作為導入的做法。[2]基于此,我們向學生呈現以下材料:
材料一、馬鞍山鋼鐵史上的風風雨雨
馬鞍山鐵礦資源豐富。民國初,先后有多家公司在此采礦,年產量達80萬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盛產鐵礦石的馬鞍山成為建設鋼鐵廠的絕佳地點……。1953年9月,馬鞍山鐵礦廠流出了第一爐鐵水,正式拉開了馬鞍山鋼鐵生產的序幕……。繼2016年淘汰合肥公司鋼鐵冶煉產線,關停本部一座高爐、一座轉爐、2臺電爐后,2017年1月24日,馬鋼又主動永久性關停了一座500立方米高爐……
材料二、凹山礦坑嬗變秀美人工湖
有華東地區第一大露天鐵礦之稱的馬鋼南山礦凹山采場,歷經百年開采于2017年閉坑。為使這座“功勛采場”煥發新的時代光彩,經過近兩年的生態修復,今天的凹山采場已嬗變為一座秀美的人工湖,成為我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材料三、馬鋼9號高爐:馬鋼人艱苦創業的時代記憶
有“華東第一高爐”之稱的馬鋼9號高爐,是馬鋼和馬鞍山工業的發源地,是華東地區當時最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之一,曾四次榮獲全國紅旗高爐。2018年4月23日,這座為馬鋼生產經營建設和改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高爐,在運行65年后光榮退役并永久性關停。經研究決定按工業遺產對9號高爐進行保護……
在上述材料的基礎上,設計了問題鏈6:(1)說明馬鋼選擇建在馬鞍山的有利區位條件。(2)說明馬鋼相繼關閉一些高爐、轉爐的主要原因。(3)對于廢棄的礦坑、停產的高爐可以怎樣開發利用?
設計思路:由熟悉的情境引起學生思考,繼續深化對工業區位因素的認識,理解區位因素并非一成不變,它的變化影響著工業的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
由于學生大多是土生土長的馬鞍山人,鋼廠的廢棄礦坑怎么利用,停產廠區道路怎么改造等,每個同學都有“千言萬語”,課堂討論非常熱烈。教師進一步提出追問:改造需要資金,我市財政能力有限,怎么解決?同學們紛紛提出措施,雖然最后沒有形成定論,但是探究的過程非常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明白城市的規劃建設受到資金、技術、城市發展史、風俗文化、區際協調、國家政策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有了上述的討論后,教師再向學生展示了教材中的“首鋼搬遷示意圖”,在學生閱讀完成活動中的文字后,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問題鏈7:(1)說明首鋼選擇建在北京市西郊的有利區位條件。(2)討論促使首鋼搬出北京市的主要原因。(3)說明曹妃甸建造鋼鐵廠的優勢條件。(4)首鋼搬遷后,原來的首鋼廠址可以用來做什么?
設計思路:通過對馬鋼案例的分析,再遷移到首鋼,一方面降低了難度,便于學生在類比分析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運用;另一方面,做到了課堂的首尾呼應,使知識講授更為完整生動。
基于以上教學流程設計,問題驅動式教學法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問題為紐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分析、解答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習得思維方法,有效提高教學效益,是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抓手。
[本文系馬鞍山市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拓展型地理課程資源開發研究”(項目編號:MJG18011)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