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賽南
[摘 要]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核心素養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近年來,國家和社會各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國學經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顯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語文核心素養建設小學國學課程,在達成語文學習目標的同時建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國學課程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一詞成為熱點話題。核心素養即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其終身發展及社會發展需要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綜合來看,表現為以下九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細化到語文核心素養,則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一切的語文教學都圍繞著這四大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是開展語文教學的重要導向。
對于國學經典的范疇,學界存在一些爭議,但普遍認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飽含中華兒女血液與靈魂的文化與藝術的結晶,是在中華傳統歷史文化長河中浮現出的無數的優秀文學作品,包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孟子》《中庸》《老子》等。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而國學經典文學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國學經典文學作品的學習與傳承顯得至關重要,是語文學習中繞不開的重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學經典教育已越來越普及并被社會所接受,也被大多數專家學者所認同。國學教育的普及是大勢所趨。
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啟蒙階段,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期。對于小學生而言,國學經典教育是培養高尚道德情操與良好行為習慣、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樹立遠大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教育中融入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能有效地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還能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與自信心。
目前,雖然已經有很多學校意識到了國學經典教學的重要性,也或多或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所行動,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國學經典教學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國學課與語文課如何做到相輔相成及國學經典課程的科學設置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經典誦讀課程
國學內容涵蓋文學、哲學、歷史、人倫義理、天文地理、忠孝節義等諸多領域。開設小學國學經典誦讀課程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學誦讀課程可增加學生與傳統文化的接觸機會,豐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培養小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國學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國學經典誦讀課程有助于培養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自發地吸收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小學國學經典誦讀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在經典誦讀課程內容方面,教師可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采用適合的方式展開教學。針對一至二年級的學生,誦讀內容需要精短、易理解且朗朗上口,要有拼音和注釋,如《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春曉》《草》《靜夜思》《詠鵝》等內容;針對三至四年級的學生可選擇《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而五至六年級的學生可選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著作。國學經典誦讀內容設置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
在教學實踐中,若教師只是給學生展示誦讀或者要求學生進行誦讀,簡單重復,未免過于枯燥。因此,經典誦讀課程在教學設計上需要更為豐富多彩。在小學階段,學生們有著很強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通過正確的教學方式可以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如在誦讀國學經典課上,可以插入誦讀篇目作者的生平與創作背景,教師講或者學生講均可,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對篇目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篇目的理解。例如,我國啟蒙教材中極具代表性的書《三字經》,節選當中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教師可以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作為教學的導入來豐富教學:孟子年少時,由于住在墳墓附近,經常于墳墓之間嬉戲,孟母見了此景,覺得環境不利于孩子成長,于是帶著孟子搬到了市場附近居住。可是,在這里,見孟子學著商人做買賣的樣子,孟母再次決定搬家,搬遷到了書院附近。到了這里,孟母發現孟子開始模仿儒生學禮儀,認為這才是孟子應該學習的,于是定居了下來。將《孟母三遷》的故事插入到《三字經》節選的教學中,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豐富經典誦讀課程的教學環節,對課程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篇目的背誦時,競賽機制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外部驅動力。在競賽中學生斗志高昂,會為了得到榮譽拼盡全力,這種外部的驅動力一定會轉化為學生個人的內部動力。比如,學生堅持每節課都參與背誦競賽,誦讀課程當天背誦前一次學習過的內容,假如學生能夠背誦出來,教師就給予小紅花或者加分,小紅花或者分數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就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國學經典的內在驅動力。
二、多彩吟唱課程
中國傳統的讀書方式,除了誦讀還有吟唱。吟唱不僅是教學方法,也是學習方式。古人讀書常常搖頭晃腦加之手舞足蹈進而情不自禁地吟唱,就是因為古文的音韻。很多詩詞實則就是那個時代的流行歌曲。配樂歌唱是根據經典歌曲或者流行音樂的曲調進行適當改編或重新創曲,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唱讀時也朗朗上口,學生更愿意也更容易記憶。
在吟唱方面,葉嘉瑩老師、徐健順老師和陳琴老師都做過大量的實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發現,給古文配上曲調,在詩詞韻律和音樂的美感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更高。若在唱讀或者打節拍的過程中加入動作,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被更充分地調動起來。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自己創編曲調,也可以選用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曲調,如在教《論語》時,《學而》可采用兒歌《小黃鴨》調,《為政》可采用兒歌《歌聲與微笑》調,《泰伯》可采用《我的中國心》調,《子罕》可采用兒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調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用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曲調作為吟唱課程的曲調。
學生的創造力是無限的,童真的孩子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因此,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創編曲調,哼小調的同時加入國學經典篇目的內容作為歌詞。這種吟唱往往不需要嚴格按照音樂的理論來配曲,只要學生自己喜歡即可。
音符總是蘊含著情感的,吟唱國學作品的同時,也是對自己、對他人傳情達意的過程。國學精髓并不是冰冷的文字,通過吟唱,就給了它新的生命,也將它從過去的歷史帶到了當下的生活中。
三、知行德育課程
國學經典課程除了能夠和語文課進行關聯,還可以與德育課程相融合。三類課程并不孤立,反而是可以進行整合教學的。德育課程與國學經典課程相整合,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對中華傳統思想與文化的興趣,還能夠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在德育課程的設計上,可以引入國學經典作品《弟子規》中的內容,讓學生在了解我國傳統禮儀及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然后在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帶領學生深入淺出地探討國學經典的內容,更深層次地理解《弟子規》的內涵,學習孝順父母、關愛他人等美德。
此外,美好的德育也來自教師美好的品行。教師需要嚴格規范自身的行為舉止,以自身言行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和掌握國學經典的內涵,在具備教學能力的同時,通過自身行為的熏染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除了德育課程,我們還應該在德育活動中融入國學內容,促進語文教學、國學教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比如,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學校的耕讀農場進行實地教學,一方面是勞動教育,另一方面加入國學元素,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切身體會國學經典文學作品中的情景,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及中國人民勤勞的美好品質。相較于在課堂當中想方設法去創設情境,學生在耕讀農場一邊勞作,一邊吟誦《憫農》,真實可感,入情入境,才能切實地感受到農民的辛勞和艱難,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發自內心想要去珍惜糧食。被動學習化為主動習得,這樣的德育課程更有底蘊,這樣的國學課程也更為深刻,學生在這樣的課程培育之下,才能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小學國學知行德育課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國學課程與語文課、德育課進行融合,這對教師提出較高的要求,但卻是必要的,也是國學教育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特色校本課程
小學國學經典校本課程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學經典校本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在完成語文課本知識學習之余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學經典,是學生接觸國學經典與歷史智慧的重要窗口。
國學經典校本課程可以行之有效地幫助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學習前人的智慧,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不斷拓寬知識面,幫助學生積累閱讀量,為語文的深層次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比如,《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收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流傳的語錄,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教育思想及倫理原則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國學經典,可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幫助小學生遨游于國學知識的海洋中,做到博古通今、博覽群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文化知識體系,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為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然而,國學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引導小學生走進國學、熱愛國學有一定難度。因此,小學國學特色校本課程的設計和教材內容的選定是極為重要的,應選擇適合小學生年齡階段與認知規律,并與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再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與實施,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在經典誦讀課程、多彩吟唱課程、知行德育課程的基礎上,我們還致力于創編適合本校小學生的國學特色校本課程。但對于小學國學經典校本教材的開發與課程的開設而言,其教學目的與目標是尤為關鍵的,會直接影響國學校本課程的各個方面。因此,校本教材的編寫與課程的開設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學校和教師都應分階段、分步驟地對各個細節問題進行商討,充分明確在小學學習階段開設國學課程的目的和目標,而后才能在此基礎上對課程的內容展開設計。因此,在目標方面,我們確定為:①熟讀故事,了解內容;②積累詞句,豐富語言;③邊讀邊思,讀寫結合;④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在國學校本教材內容的選定上,我們結合學校和江西本土文化特色,將校本教材的內容編排分為“校”“鄉”“國”三大板塊,將與我們校園文化相關的文學作品、江西省歷代優秀文人的優秀作品和與江西省相關的優秀文學作品以及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學作品選入我們的國學校本教材中。做到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身邊的校園文化、家鄉文化和國家的優秀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觸手可及,培養學生從身邊了解中國文化的興趣,同時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校本教材的選篇方面,我們主要選擇了《增廣賢文》《尚書》《禮記》《大學》《中庸》和唐詩宋詞等。每一篇附上注釋和適量的課后習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學選篇。在課時設計方面,國學校本課程計劃每周兩課時,每學期十八周課,共計三十六課時。在教學方面,教師應該做到循循善誘,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引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國學的精髓,并掌握傳統文化的脈搏。雖然這并不簡單,但是很有必要,因為這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利于提升其文化修養。
參考文獻
[1]吉淑娟.核心素養視角下國學課程建設的思考[J].新課程(綜合版),2017(1):101-102.
[2]李春艷.誦國學經典,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J].教師,2017(35):26.
[3]宋軍平.小學國學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7):1-2.
[4]孫娟.淺談小學國學特色校本課程的設計與實施[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4(S2):88-90.
[5]孔堰宏.國學經典《弟子規》在小學德育課程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9(7):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