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內容提要: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師應注意:1、學習課程標準,進一步改變教師的作風觀念。2、分析、挖掘教材,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3、面向全體,關注個性差異,4、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養,5、利用地理教學資源和鄉土地理教材豐富課堂內容。
關鍵詞:研究新課標;挖掘教材;個性差異;課程資源;轉變觀念
正文:
在新課程改革的歷史條件下,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的核心,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完美統一。因此,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那么我們教師應怎樣進行初中地理教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認真學習新課標,進一步轉變作風觀念。
初中地理教師尤其是經驗豐富的、具有嫻熟扎實的教學功底的“老教師”,一定要從傳統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努力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和調整自己,重新認識教育教學的目標,不能局限于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應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把握正確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方向,在“創新”兩字上狠下功夫,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二、理解分析和挖掘教材,提高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
教材的分析決不是簡單的教材體系和知識結構的分析,而是教師優化課堂組合的方法與手段。改革后的教材內容同以前相比,淡化具體知識,因此,地理教師更要精心地去備課,不但要備教材內容,而且還要備教師自己,備學生,通過反復鉆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潛在的內容 ,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學生展現知識。要有意識的挖掘教材并及時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多用學生周圍的鮮活生動的事例因勢利導,靈活恰當的根據學生的實際調節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
在地理教學中,特別是開放式的地理教學中,更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收放有度,要引導學生發揮主體作用,多探討有價值、有意義的話題,爭取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
三、面向全體,關注個性差異。
努力培養創新人才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大問題之一。初中生活潑好動,具有豐富的思想感情,活躍的思維,是一群身心不斷發展的青少年。他們不單是抽象的學習者,更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學生的社會環境不同,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就有所不同。這就使生活在不同環境里的學生具有各自的特點,因此,我們不能用一種模式去評價學生,而應該因材施教,看到他們的差異,正確認識學生存在的差異,從差異中真正理解學生。地理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某些學生來說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對另一些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替換例子,調整教法。要研究每個學生成長的需要,積極主動的與學生互動、共同發展,認真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培養之間的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個充滿朝氣活力、富有鮮活個性和善于學習創新的人。
四、注重基礎知識的教育和基本能力的培養
課堂教學中,教師都有把課程標準融入課堂的愿望,但具體怎樣做才能更好,心里沒有底,畢竟這是個新事物,沒有成形的經驗可參考,有些教師認為課堂上熱熱鬧鬧就是成功的課,這種理解是有一定偏差的。有一些課,課堂氣氛熱鬧異常,學習情緒高漲,討論積極,但整個課結束后,學生卻沒有收獲。我覺得地理課應有自己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基本目標,也是學生發展的基石。因此,課堂教學應以知識為中心,以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課堂,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有條件去自主探究地學習。
五、充分利用鄉土地理和地理教學資源來豐富課堂內容。
地理課程資源,并不是單純是指地理教科書的內容,它的范圍相當廣泛,包括學生的經驗及其所在生活環境,校內外的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等,都是課程的范圍。新課程標準強調課程的開放性,作為教師,我們要改變過去于注重教科書的傾向。教師需要明確的問題是“教材”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與教科書有關的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掌握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只有促進學生的發展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要恰當選擇和組合多種課程資源和各種直觀教學手段來豐富課堂內容,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空間,為學生提供嘗試機會,多讓學生進行體驗學習,以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大英縣新課程改革通識培訓資料》
[2]《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