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
摘要:心理課中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師生互動的重要載體,心理教師在課堂中要做到“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課堂”,運用課堂語言的藝術引導學生發掘自身資源,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長。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通過“具體詢問、深入探索”的具體化技術,“肯定贊美、讓愛流動”的積極視角,“資源取向、同伴互助”的引導方式,“陽性賦義、善意接納”成長性思維方式,“4F提問法、設問精巧”的結構化提問等多種策略對課堂語言運用進行探討,推動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深度聯接,從而使學生真正獲得心靈的成長。
關鍵詞:課堂語言;心理課堂;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0-0024-03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位“智慧老人”,要相信學生是解決問題的專家,心理教師只是提供一個平臺,給予學生肯定和支持。在心理課堂中,教師就是一位提供平臺的引導者、陪伴者和傾聽者,而教學的語言就是心理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的重要載體,課堂中教師通過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尋找自身資源,找到自我價值,從而實現自我突破。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語言的藝術修養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心理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語言不是一個單純的“給予和接受”的過程,而是心理教師對學生“保持好奇、學會等待、相信接納”的過程,心理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心理課上敢于表達自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因此,課堂語言的應變能力以及恰當的回應是帶領學生獲得心靈成長的法寶。
一、初中心理課堂教學語言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語言過多使用封閉式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每一位心理教師都會用到的教學方法,課堂提問的方式一般分成啟發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兩種。封閉式問題的答案通常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或通過事實得出問題的答案,問題的答案無須通過思考或發揮創造力得出;開放式問題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種,問題本身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或興趣,側重于不同的方面來回答問題[1]。開放式提問常常使用“如何”“為什么”“能不能”等詞來發問,引導學生給予詳細的說明,而封閉式提問常常以“是不是”“對不對”“要不要”等形式來進行,這種提問常常用來縮小范圍,澄清事實,獲取學生表達的重點,但是封閉式提問使用過多會降低學生回答的積極性和表達欲,不能充分讓學生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
(二)教學語言缺乏積極心理學視角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極力倡導研究人類積極的心理素質,認為心理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人的心理問題,而且應關注人的積極情感體驗,充分挖掘潛在的積極力量,幫助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2]。在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心理課堂中,教師注重發現學生的高尚素質和人格潛力,用恰當的引導語建立學生積極的心態,減少消極心理的影響。心理課堂上學生會發出一些“不一樣”的聲音,教師要嘗試從理解學生背后動機、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具體化問題本質等方面入手,找到學生“負性”回答后的積極意義,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獲得積極體驗,塑造積極人格。
(三)教學語言過多帶入教師的主觀想法
在課堂上,教師通常會期待學生說出內心預設的“標準答案”,但是心理課堂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超出預設的答案往往閃耀著學生智慧的光芒,也代表著大多數學生的心聲,如果教師固化在自己的思維定式里,過多帶入自我的主觀想法,容易忽略學生的需求,而學生也容易變得不愿意在心理課堂上表達自我。
二、初中心理課堂有效運用教學語言的理念
心理課堂上教師都會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而不是停留在熱熱鬧鬧的表象上。為此,心理教師就要注重“眼中有學生、心中有課堂”的教學語言素養,利用課堂語言藝術放大學生的閃光點,從積極資源去引導學生,“借用”學生“之口、之力、之法”來滲透課堂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生嘗試共情,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無條件關注和接納,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成長。
三、初中心理課堂有效運用教學語言的策略
(一)具體詢問 深入探索
在心理輔導中,教師常常會用“具體化”的技術幫助來訪者澄清問題,幫助來訪者清晰準確地表達體驗到的情緒和事件,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回應:“你說這件事情給你帶來很大的負面情緒,如果讓你給自己的情緒打分,10分是心情很好,0分是心情不好,你會打幾分?”“我覺得你表達的觀點非常特別,能不能多說一點……”“我聽到你說‘適當減少,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我聽到你說……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道理,說說看!”具體化的提問能夠幫助教師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想法、感受、行為和處境,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自我探索。
(二)肯定贊美 讓愛流動
在蓋瑞·查普曼所著《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他認為肯定和贊美的語言是愛的語言。而心理課堂就是體驗愛、表達愛、分享愛的課堂,因此,教師的語言中需要融入真誠的肯定和贊美,在此過程中可以融洽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品格。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回應:“我發現你的角度非常特別,你一定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同學。”“你說出了大部分同學的心聲,為你的真誠點贊!”“很高興聽到你內心真實的想法。”“你想到了所有同學都沒有想到的部分,你是怎么做到的,說說看……”諸如此類的回應,讓學生從細節處獲得肯定和贊美,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被看見,被覺察,被理解,讓愛和肯定在心理課堂流動起來。
(三)資源取向 同伴互助
在傳統課堂中,大多以“問題”為導向,而“資源取向”的課堂是以“解決問題,提供支持”為目標的。資源取向的家庭治療認為,要解決個體心理問題不能僅從治療個體著手,應該以家庭系統為對象,改變家庭溝通方式、認知特點、人際關系等,鼓勵家庭成員從問題中找尋資源,學會主動解決問題,建立積極健康的家庭生活新模式[3]。心理課堂也是一個系統,課堂中心理教師可以運用語言引導學生利用團體的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源,例如在“學習歸因”一課中的運用場景如下:
生A:“當我在學習上努力了很多次都失敗時,心情是非常沮喪的,覺得自己很沒用。”
師:“我看到你的努力,同樣也能夠理解你的失望,當我們努力很久結果卻不盡人意的時候,心情確實會很沮喪,有這樣體驗的同學請揮一揮你的手讓我知道。”
班級一大半同學揮動著手。
師:“看來你不是一個人,你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所以我想邀請有同樣感受的同學分享一下,你有什么話要對同學A說嗎?”
生B:“其實有時候努力了很久不成功是非常正常的,我們要學會接受。”
生C:“當努力了很久都不成功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一下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
生B:“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擅長并且喜歡做的事情,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調節自己的情緒。”
師:“我想邀請A同學分享下聽完同學們的建議以后,你有一些新的想法嗎?”
生A:“我現在覺得好多了,看到好多同學跟我有一樣的感受,頓時覺得輕松很多,大家的建議我會嘗試一下,謝謝!”
上述的課堂語言互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系統內能量的流動,資源取向的課堂語言引導注重問題解決資源的收集,聚焦于通過團體動力為學生賦能,充分挖掘課堂中每一位學生的優勢和資源。
(四)陽性賦義 善意接納
心理課堂中學生經常會表達一些看似有“負面意義”的事件或者詞匯,這些看似負面的內容都是課堂的有效切入點,教師可以運用恰當的語言從全新的視角給予負面事件“陽性賦義”。這樣不僅能有效消除課堂“阻抗”,還能給學生帶來新的成長可能性。在以“虛擬和現實之間”為主題的一課中運用如下:
生A:“我非常喜歡玩游戲,每次玩游戲以后都停不下來,一直要被父母和老師批評,我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也沒有辦法……”
師:“要知道有勇氣在班級同學面前承認自己的弱點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為你的真誠點贊,大概每天你會花在游戲上的時間有多久?”
生A:“每天兩個小時,周末就更多了,我也做過很多嘗試,比如剪斷網線,把電腦上鎖,讓父母監督我,但是用處不大。”
師:“我看到你很努力想要調整,要知道如果遇到下雨我們會選擇用雨傘避雨,對于你來說‘打游戲可能就是你的雨傘,其實我們也可以用雨披,有朋友可一起撐一把傘,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呢?”
在這一課堂語言互動中,心理教師幫助學生在積極賦義中尋找其他的可能性,用比喻的方式將“打游戲”比作“遇到下雨后自我保護的方式”,讓學生更愿意接納,降低學生的阻抗心理,為化解網絡成癮提供更多可能性。
(五)4F提問法 設問精巧
4F提問法是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引導技巧,指教師從四個方面組織教學語言開展設問,4個F分別是Fact、Feeling、Finding和Future[4]。Fact是指事件和故事,Feeling指情緒和情感,Finding是指發現和思考,Future是指未來要做的計劃,例如在“情緒五色花”一課中分享環節的問題設計如下:
1.活動結束后,請同學們觀察班級“情緒五色花”的分布,是消極情緒比較多,還是積極情緒比較多?(Fact)
2.在上臺貼紙班級“情緒五色花”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Feeling)
3.觀察班級“情緒五色花”,你有什么新的發現(Finding)
4.當我們面對消極情緒時,你是怎樣應對的(Fact)
5.同學們分享的這些應對消極情緒的方法,哪些是你印象深刻的?哪些你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嘗試運用的?(Future)
該提問方法便于使問題設計富于層次化和精細化,更能夠挖掘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能夠加深學生對活動的體驗和感悟,同時使教師避免提問的“隨意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深度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看似熱鬧的活動中缺乏深度思考。
四、結語
課堂語言是心理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深度聯接的橋梁,除了以上探討的方法,還可以利用身體語言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例如握手、擁抱、點頭等;心理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課題預設,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構建預設框架,讓課堂語言的組織更加“精準”;同樣心理課的留白和等待也十分重要,“此時無聲勝有聲”,當學生的發言脫離“預設”或“標準答案”時候,教師的耐心等待也是課堂上一道別樣的風景。如此,對于課堂語言的把控“多思考多練習多揣摩”,是心理教師營造“安全、尊重、 接納”心理課堂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 陳家美.小學課堂有效提問研究[J].河北教育(綜合版),2018,56(10):38-39.
[2] 何奧.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審視及路徑優化[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9):175-177.
[3] 彭盛.資源取向視角下家校共育新途徑的實踐探索[J].師道,2021(7):40-41.
[4] 魯萍.基于BOPPPS和4F提問法的課堂教學設計改革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43):67-68,83.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