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梅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不再適應時代的需要,正是這樣的原因促使了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在最新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語文教材、語文教師要能夠具備時代性,能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給予學生更多思考的時間,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從“問題”來入手,以實現(xiàn)措辭巧妙、注重引導、侯問適當這幾個目標。
◆關鍵詞:問題導向;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思考
這里所提到的以“問題”作為導向并不是指要求教師在整堂閱讀教學之中都采用提問的方式或者讓學生以“問題群”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而是要讓教師把握住“問題”這個關鍵點,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提問,更好地讓學生沿著問題去思考,去把握文章文本的主要結構、內容與思想,并且借以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路,從文本延伸到另一文本,或是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接下來,筆者將就基于問題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開展論述。
一、基于問題導向來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說,在以往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接受教師的滿堂灌,自己主動去分析文本,產生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情況較少,在日常學習中去探索問題的時間也較少,思辨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不完全,這就導致了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回答問題時往往不能及時地拓展閱讀思路,對提問內容不敏感,不能及時地從材料的各個部分中去尋找閱讀問題的答案。針對于以上真實存在教學問題,筆者認為以“問題”作為導向來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十分必要,不僅是教師,學生同樣也需要以“問題”作為思維的引導,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收集材料去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才能夠獲得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才能夠實現(xiàn)質的飛躍。
其次,從教師方面來說,目前的教師仍受以往的教學理念所影響,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確實采用了“問題”教學法,也能夠與學生進行互動地提問討論,但大多數教師仍然拘泥于“提問”的形式,其問題的指向大多時候都匯聚在文章文本之中,較少地觸及學生的思維,并且有些教師其提問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瑕疵,還有一部分教師以教材助讀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問題作為教學活動提問的主要依據,沒有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問題,這一點上是違背新課改的要求的。針對于以上關于教師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創(chuàng)新以“問題”為基點的小學語文教學已是大勢所趨,從“問題”上進行改革也能夠幫助教師更加熟悉文本,去深挖自己在平時備課中所沒有注意到的內容,并且加以串聯(lián),設置成為“任務群”,久而久之,語文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也能夠獲得較大的提升。
二、基于問題導向來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強調階段性提問
教師在基于“問題”導向來開展語文教學時應當注重提問的時間與方式,在教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應該提出不同的問題,并且針對于學生的不同能力層次來提不同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能力的發(fā)展,并且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首先是在教學導入階段,教師就應該將提問的重點放在激起學生興趣,引入文章內容中來,比如在《落花生》這一篇課文的導入中,教師就可以抓住“落”這個字,詢問學生花生明明是長在地底下的,而“落”字我們一般是用來形容生長在地上的花兒、葉子等,在這里作者為什么在“花生”前用“落”字呢?經過這樣的提問描述,學生對“落花生”三字的興趣已經被激起,也會更專注地對文本進行閱讀。而在教學活動之中時,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緊緊地與課文內容相連接,并且能夠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比如在《白鷺》這一篇文章之中,作者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歌,那么此時教師就可以根據這句話來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分別從文章中找出“白鷺是詩”所對應的句子,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時也讓學生更加熟悉文本。最后,在教學活動的結尾階段,教師應該立足于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延展性的思考,此時的提問就應該將課文內容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落實到學生的生活中、經驗中去。如在《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課的結尾,教師就可以提出問題:“作者說‘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那么同學們生活在新時代下,認為我們現(xiàn)在所過的春節(jié)應該與什么分不開?”引導學生從“時代、美食、團聚”等文化方面進行分析,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注意引問與侯問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思考才能夠給出較為完整的答案,而在等候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段內,教師也應當注重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朝著預設的方向進發(fā)。比如在《草原》這一篇文本的教學之中,教師就可以提問學生“能夠從那些話中體會到我們與少數民族人們相遇相識相知的那種真摯感情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朗讀朗讀第二段,如果此時學生還不能找出,教師還可以從生活實際上出發(fā),說一說接待客人的過程,是不是應該先去家門外接客人,而后邀請回家里中就餐……等等細節(ji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必交代完全,應當留給學生尋找的時間和想象的空間。其次,在學生作出回答之后,教師還應該耐心地等待學生思考,比較困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先行討論后再起身回答,而較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提問后的5到10秒內要求學生回答,并且應當保持微笑,在學生作答期間不時地點頭,予以學生肯定,在學生的回答偏離主旨的時候還應該進行順向地引導,但是,不管學生是否偏題,教師都應該等學生回答完畢后再進行相關評價,不能打斷學生的回答,以保持學生語文學習的信息。并且,教師在學生進行回答時,還需要用眼神和學生進行交流,要能夠與學生進行眼神上的接觸,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答案正在被教師認真地傾聽,感受到教師身上對自己的期許。
三、結語
總而言之,以問題作為導向的教學活動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是必須的,同時也是需要語文教師們對該方式進行研究和討論的,借助問題的力量來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也能夠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余婷婷.基于主問題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00(006):50.
[2]龔思搖.基于問題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以小學語文為例[J].考試周刊,2018,000(006):47.
[3]王燕.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途徑[J].讀書文摘(中),2019,000(008):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