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琴
◆摘? 要:過重的作業負擔會令學生苦不堪言,不僅無法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反而會使得作業成為了多余的任務。雙減政策明確要求學校要全面減壓作業的總量和時長,但是學校要努力做到減負不減質。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與實施,為了切實減輕小學生作業過重的負擔,小學科學作業的布置也應該去尋求新的途徑。本文基于此,重點展開以雙減為基點,對小學科學作業布置新途徑的探索。
◆關鍵詞:雙減;小學科學;作業布置
作業的布置與設計是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能力的關鍵手段。作業的布置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可以布置書面作業、口頭作業以及實踐性作業等多種不同類型的作業。小學科學作業的布置,要盡量形式多樣,以此激發小學生完成科學作業的熱情。但是,在實際的小學科學實踐教學中,小學科學作業一般以書面作業的形式被固定下來,且作業的量越來越多,不僅讓小學生們覺得即便是科學作業也很枯燥無聊,還降低了科學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效率。故此,我們要在雙減政策的思想指導下,盡快尋求出小學科學作業布置的新途徑。
一、科學教師要轉變作業布置的思路
小學科學是一門探索性和實踐
性較強的學科,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是為了激發小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和對自然科學的興趣。讓小學生能夠在自然科學現象的變化中,逐漸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質。雙減政策下,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轉變新的思路,努力做到減負提質,把作業布置的思路從圍繞考試的怪圈中走出來,并且要做到重視小學生在完成科學作業過程中,自主探究能力和個性化品質的培養。從小學生的興趣點出發,設計新穎又豐富的科學作業,讓小學生在多樣化的科學作業中,找到自然科學的樂趣[1]。
具體要從四個方面去做,第一,科學作業的布置要以教材為基礎。小學科學教材一般都配有配套的課堂作業本,要將其充分利用起來,并且做到及時批改,盡量面批,保證學生的作業在校內完成,提升作業質量。第二,要利用家庭實驗的方法,讓學生有動手實驗的機會,并做到深入探究。一般來說,相較于書面作業,學生更喜歡動手操作的作業,這樣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第三,利用課外閱讀促進科學發展。科學學科同樣要重視閱讀的作用,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科學類的書籍,來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第四,要注意科學作業的長效作用。作業的布置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關聯性和拓展性,盡量在完成每一個單元的學習后,布置制作科學小報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二、科學教師要與其他學科教師進行協調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了,現階段學校作業數量過多、質量較低、功能異化的弊端。這樣既達不到鞏固知識的效果,也占用了學生正常休息、鍛煉和娛樂的時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作業的數量降下來,但這不能僅靠科學教師們的改變,而要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減負的實際目的[2]。
這就需要制定出統一的作業布置協調機制,各科教師共同協調溝通,從整體上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總量,并增加實踐類作業。爭取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高效地去完成各科作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達到減負和鞏固知識的作用。如果各科教師之間不進行有效的協調和溝通,仍然各自為營,都覺得自己的學科更重要,那么仍舊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無效作業,不但不會減負,而且學生還會不斷找到應付作業的新辦法。這樣一來,不僅沒有發揮作業本身的作用,也依然浪費了學生們寶貴的時間。
三、要從作業中體現出科學學科的實踐性特點
由于科學學科的特點,作業布置一定要充分發揮其實踐性的特點。作業不能一直停留在書面的“寫”上,要利用作業凸顯出學科的特點,加強對學生思維的激發和引導。小學科學教材中就有許許多多的科學探究活動,如飼養并觀察蠶的生長變化、制作小樂器等等。這些探究活動很容易激發出小學生們對科學的喜愛,小學生在觀看完教師的實驗操作后,往往意猶未盡。小學科學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為學生布置科學實驗探究類的作業。
例如,在學習了《環境與我們》這一單元的相關知識以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動手制作“簡易污水過濾裝置”的作業。小學生回到家中可以在父母的幫助下,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進行簡易的裝置制作,隨后利用石塊、活性炭等材料進行過濾的過程。通過這樣的小實驗,既鍛煉了小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夠逐步形成他們的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從而將環保意識的種子播撒在每一位小學生的心里。
四、結束語
總之,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要轉變科學作業布置的思路,同時形成新的作業設計觀念,要能夠從作業中體現出小學生思維的探究性,激發學生完成科學作業的興趣,將科學作業設計得更新穎且保持多樣化特征。唯有如此,才會讓小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情感,去完成科學作業,不再把科學作業當作一種負擔。這樣一來,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在科學課后的學習質量與效率,也使得雙減政策真正地落到了實處。
參考文獻
[1]陳之騰.“雙減”之下,做好作業“加減法”[J].上海教育,2021(28):18-19.
[2]駱向暉.“雙減”政策下學生作業何去何從?[J].陜西教育(綜合版),2021(0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