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國際化發展,國家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陣地,應明確自身的責任,深度研究教學方案,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校企合作是當下各大院校廣泛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培養復合型人才具有極大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德語專業的教師,我們應積極運用并踐行校企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德語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就業發展。本文針對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語專業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根據國際化大環境對我們的啟示,對高校德語專業教學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校德語專業;教學改革
在國際化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隨之遞增,如何在高校德語專業中培養語言交際能力與實踐能力并存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了高校德語教育關注的話題。開展校企合作有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德語專業應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提升學生的德語交流能力及實踐技能,提升學生就業勝任率,為社會國際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高校德語專業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為高校與企業構建良好的供需關系,使高校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企業發展需求,同時保持行業發展與人才輸出的平衡關系,有利于人才的批量培養,但是在開展校企合作中還存在相應的問題,這勢必會影響校企合作的實際效果,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層面:
(一)生源過多、崗位有限,進而導致供需失衡
社會發展提升了對高校的重視,國家也因此出臺了多項有利政策,這樣的情況讓高校生源不斷增加,但是企業中所提供的實踐崗位數量卻沒有增加,所以導致學生的數量與實際崗位需求存在差異,不能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另外,很多學生在實習中沒有目標,在盲目的環境中實踐,沒能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學生基礎不扎實,難以勝任高要求崗位
眾所周知,德語語法框架嚴謹,句式結構復雜,屬印歐語系,和漢語語言系統有很大的差異,單單是名詞的陽性、中性和陰性就能讓很多初學者望而生畏;作為一種屈折語,德語中大量的動詞變位、冠詞和形容詞詞尾以及名詞和冠詞的格讓無數專業學習者感到崩潰。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學生兩年、甚至三年的在校學習還不足以使其掌握扎實的語言基礎,因此難以勝任高難度的專業崗位。
(三)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校企合作中讓學生進入到企業內部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實踐工作技能、積累職業經驗,讓學生及早具備就業能力并做好就業準備。但是在實際校企合作中,沒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實習進行協調與規劃,企業在不了解學生學習進度的情況下,貿然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導致學生無法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不協調的實習環境中同樣沒能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高校德語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我國早在1972年就與德國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在國際交流合作日益發展中德國與我國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2015年時我國與德國的貿易金額高達1627億歐元左右,我國與德國的貿易交流地位位列第四僅次于美、法、荷,并在經濟來往逐漸密切中,更多的德國企業進入到中國發展,在此環境中為我國德語專業提供了便利的就業機會與廣泛的發展空間。為我國德語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此同時也令高校德語專業面臨改革的挑戰。高校德語專業為了提升教育質量,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需要對教育體系進行改革,提升德語專業的教育適用性,為高校德語專業謀求發展機遇,為我國與德國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德語專業是語言類學科,因此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關鍵,但是高校德語專業教育中,依然在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這樣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社會對德語人才的需求。在當前社會中對德語人才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要具備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其次,要能夠運用德語進行熟練的口語交流;再次,能夠掌握豐厚的德語知識文化,從事德語教育、翻譯、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最后,要具備較強的德語綜合運用能力。但是傳統教育方式,無法培養學生具備以上能力,因此高校德語專業應謀求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以上能力培養,提升高校德語專業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就業發展。而采用校企合作能夠有效實現以上能力培養,與當下社會發展需求十分契合。高校應與德國企業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運用校企合作關系,促進企業參與到德語教育中,設置更加契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教學體系,同時幫助高校德語專業構建實踐教育基地,在校企合作下完善專業結構,優化教育資源,構建雙師隊伍,提升高校德語專業教育水平,培養與社會發展需求契合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教育深度改革,發揮教育改革價值。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語專業的教學改革
(一)改變傳統教育理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在高校德語專業中,初步進入校園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對學習充滿了憧憬,但是在德語學習過程中,單純的語法、句法理論會讓學生對語言學習漸漸失去興趣。而高校德語專業的教育目標則在于為社會輸送專業型實踐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德語教師應轉變傳統教育理念,不要死摳課本理論,而應在課程中結合社會發展需求,研究有效的教學方式,解決當前學生眼高手低的問題。
作為高校外語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情景教學方式對培養學生聽說能力十分有效,并具備實踐性與趣味性,運用此方式能夠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實踐學習,還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同時,學校也應結合德語企業的就業需求及社會經濟發展趨勢,設置與之相符的實踐課程,改變傳統德語教育中枯燥的閱讀、寫作及語法等理論型學習方式,改變與社會發展需求無法銜接的無效教育。在國際化經濟不斷發展中,很多的德國企業紛紛進入到中國市場中,為高校德語專業提供了有利的校企合作機會,因此高校德語專業應重視校企合作,積極促進德國企業與高校的友好合作,通過構建友好的合作關系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外企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將實踐與理論有效結合,為學生奠定就業基礎,緩解德語專業人才供需壓力,促進我國國際化發展。
(二)優化教師資源與課程
在開展校企合作中需要對教師資源進行優化。高校德語專業的教師大部分是德語專業畢業的碩士或是博士,這些專業的德語教師大多沒有企業或管理方面的經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能力。所以為了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在校內定期組織校企合作教育培訓,為教師提供實踐學習機會,提升綜合素養,提升教師的復合型教學能力,提高德語專業教學水平;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研討會,通過與資歷較高的學校不斷交流教學經驗,提升校內的師資水平;同時,可以進行實踐設施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實踐機會,在共享的教育環境中共同進步,促進高校協調發展;高校德語專業還可以組織大型的教育講座,邀請優質的德國企業參與到講座中,提升教師與學生對德國企業發展的了解,便于教師針對性調整德語教育資源;也可以邀請企業專家與教師協作進行授課,豐富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勝任率,為學生奠定實習基礎。
在國際化經濟不斷發展中,社會增加了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德語專業不應只針對德語專業能力方面開展教育,應轉變教育思路,聘請德語專業復合型教師,例如聘請在德國企業中擔任技術與管理方面的德國專業技術人員,可以讓其在高校中兼任德語實踐導師,專門針對技術或管理方面的實踐知識進行講解,高校還可以讓其在校內對教師開展培訓,幫助在校的教師提升實踐教育能力,提升學生實踐技能與德語交際能力的同時,優化校內德語專業教師的綜合素養,豐富教學方式,培養復合型人才和復合型師資力量,為國際化發展做出貢獻。
在校企合作中設置科學的課程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實現。在社會不斷發展中很多高校構建了雙學位輔修課,學生可以在學習自身專業的同時,自行選擇自身感興趣的專業作為輔修課程,學生只要完成了所有的課程學習并達到了標準學分就可以獲得雙學位。雙學位的教育體系中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這一點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十分契合。在雙學位教育環境中,高校可以為成績優異的雙學位學員提供外企交流學習機會。但是由于課程設置存在問題,導致雙學位過于形式化。因此高校可以在德語專業中設置實踐型輔修課程,如商務德語、旅游德語、德語跨文化,以及德語翻譯等課程,在課程設置中要保證內容與外企需求相符,同時設置與外企環境相似的實踐場地,促進學生及早的適應工作環境,進而逐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三)聯系中德經濟與文化,建設豐富的實訓基地
在高校德語專業中開展校企合作應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高校中構建多樣化的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場地,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實際環境中有很多高校允許學生自行尋找實習機會,但是學生自行尋找的實踐機會對德語實踐應用方面沒有過多的幫助,所以不能提升學生德語語言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與德國企業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構建與企業實際環境一致的實踐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在實踐基地中進行實踐操作,高校可以在實踐基地內部聘請德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工作技能與實踐經驗。高校還可以在實訓基地設置與企業相同的規章制度,引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技能,運用規章制度,促進學生有目標的進行實踐學習,提升學生的就業勝任率,推動德語專業的改革。
社會國際化發展為高校德語專業提供了有利的校企合作機會,為教育帶來的創新挑戰,高校德語專業應以企業需求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的機會,加強企業與高校間的合作,改變教育體制,保證企業與人才之間的供需平衡。
四、結束語
國際化不斷發展預示了校企合作將是高校德語專業的必然改革之路,因此高校德語教師應積極配合開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教育基地,同時還應在高校中培養復合型教師,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德語基礎與實踐能力,在豐富的實踐環境中積累經驗,緩解學生就業壓力,進而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青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德語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28):186-187.
[2]曹霞.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德語專業教學改革探索——以湘潭大學德語教學改革為視角[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08):137-140.
[3]朱惠東,侯宇晶.應用型德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03):182-183.
作者簡介
張學雅(1990.07—),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籍貫:河北石家莊,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德語語言學、中德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