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通過建立種植園進行勞動教育實踐是很有必要的,這項活動應該繼續開展并且優化下去。學校及教師針對種植園教育實踐方式也應多加思考,使其更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更為小學生所接受,促使勞動教育能夠更好地開展,為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
關鍵詞: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能力;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G40-01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07-0094-03
引 ?言
熱愛勞動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這一品質對于品德正處于養成階段的小學生是很有必要的。學校通過建立種植園進行勞動教育實踐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它既為學生提供了勞動機會,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也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的意義
(一)能夠為學生創造勞動的機會
小學生年紀較小,在家很受寵愛,一般都沒有什么勞動的機會,加之對于學業的重視,更不會把時間“浪費”在勞動上。基于現狀,小學生的勞動意識是亟待提高的。現在的小學生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非常聰明,但是在動手能力上還有所欠缺。例如,在美術課上做手工的時候,一些學生在工具的使用上顯得比較吃力,這是因為他們平時沒有足夠多的鍛煉機會。因此,家長和學校應該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勞動學習,掌握不同種類的勞動本領。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強新時代的小學勞動教育。讓學生慢慢養成勞動的習慣,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符合教育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愛勞動的學生不僅內心是充實的,對生活的熱情程度也會更高。因此,在小學建立種植園也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的一種形式[1]。
(二)能夠幫助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
小學種植園的建立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平臺,讓學生接觸的事物更加多樣化[2]。在學校建立種植園這項舉措是很有意義的,每一個班級分擔一小塊地,可以購買花卉的種子,也可以購買水果的種子,在這片小土地種下自己班級挑選的種子,然后一起開墾屬于自己的土地。在看到土地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是很好奇、很有新鮮感的,尤其當班主任把種子分發給學生后,學生捧著小種子別提多興奮了。每天早晨,學生來到校園的第一件事就是三五結伴跑去地里觀察種子有沒有發芽。學生們在種植園旁認真觀察的神情很有感染力,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也是對成果的期待。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勞動的樂趣,感知勞動不是枯燥無趣的,也不是勞碌辛苦的,而是充滿趣味的,可以轉變其對勞動的偏見。通過建立種植園,學校可以有效地落實勞動教育,讓學生感受勞動的魅力[3]。
(三)能夠激發勞動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生在校園種植實踐的過程中會學到不少本領,并試著用自己掌握的勞動技術將其應用于家庭種植、服務于社區,把自己的點滴愛心奉獻給社會。這樣既能激發其勞動興趣,鍛煉勞動實踐能力,又能培養高尚情操。每一次活動,學生的熱情都特別高,從原來的不愛勞動、怕苦怕臟怕累,到如今能像模像樣地翻地、種植、管理、銷售,無不體現著學生勞動能力的質的飛躍。
(四)能夠幫助學生豐富學校生活
學校生活并不是只有學習,還應該有生活。我們對“生活”這個詞都很熟悉,但是很少將“學習”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只有將學習與生活巧妙地結合,學生才能體會到樂趣,從而期待學校生活。學校通過建立種植園,引導學生逐漸重視勞動和對勞動能力的感知,這是很重要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一項重要的教育理論,在學校建設種植園就是對該理念的一種貫徹和執行,推動將教育融入生活,讓教育變成有活力的教育,變成有生活做支撐的教育。
(五)培養合作互助精神,完善學生人格
一切教育過程的基礎應該是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共同活動而形成的積極自主的個人獨立的活動,而一切教育的科學與藝術都應該為互相合作激發、引導和調節學生的自主活動。
例如,在組織學生開展種植園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植物移栽種植要求,合理安排人員,落實小組種植職責(一個人移植芽苗,一個人運送芽苗,二人種植芽苗,一個人負責澆水)。同時,在管理植物生長的過程中,讓小組成員合理安排任務(除草、澆水、施肥),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去種植園觀察植物的生長,觀察植物上是否有害蟲,是否需要施肥。這樣,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自身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讓學生展現自我價值。將這種合作互助精神帶入課堂中,對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形成良好班風、校風,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六)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品德
我國是傳統文化代代相承的文化之國,熱愛勞動就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4]。針對小學生缺乏勞動實踐的現狀,學校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熱愛勞動作為我國的傳統美德,與其他美德其實是緊密相連并且相互影響的。如果學生能夠面對勞動的辛苦,那么其意志力也會更強,會培養出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會更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最終成為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二、開展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的對策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重視度
首先,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打破以成績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加強對勞動教育的認識,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是只有在教室才能上課,整個校園都是課堂,生活即課堂,生活即教育。有種植園的學校會多一份生命力,這是再大的操場、再先進的設備都代替不了的。每個班級有了一塊屬于班集體的種植地,學生們認識了各種花花草草,這也有助于學生增長關于植物方面的知識。對于開辟種植園,教師要認識到,這并不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不是走過場,而是需要感受其中的意義,因此,過程才是關鍵。教師要帶領學生們快樂地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動手,還要和學生們一起觀察,一起體會收獲的快樂,避免有始無終。
(二)將種植園勞動實踐和學習結合起來
其實任何一件看似與學習無關的事,只要教師投入心思,都可以找到與學習的聯結點。例如,種植園的勞動過程看似與學習無關,但其實不然。通過種植的過程,學生不僅體驗了勞動,還會提高觀察能力。對于語文課而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定期寫觀察日記,觀察植物的長勢,觀察每一天、每一周植物的變化,然后記錄下來,寫好觀察筆記,這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現在的學生接觸外界的機會比較少,所以教師利用好種植園實踐活動,也能幫助學生提升多種能力。種植園實踐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那么學生在觀察自己栽種的花花草草的時候也會格外認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這些都是在課堂上難以實現的進步。
(三)引導學生參與種植園實踐的每一個步驟
種植園勞動實踐看似不是一個大的工程,但里邊的小細節較多,在種植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告知學生澆水的時間以及大概的用量、植物需要日照的時間等,還要告訴學生多多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也可以利用課間或課后的時間,讓學生查查相關資料,推薦相關的書籍給學生看。這樣不僅能激勵學生多閱讀,而且能夠讓書本上的知識生動起來,學習就與生活產生了緊密連接,讓學習的作用發揮到更大。當學生真正參與到種植過程的每一個步驟,把過程記載下來,會使他們把這件事做得更完美,這樣體力勞動也會被賦予智力的內涵。
勞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求勞動者有體力,而且還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針對問題及時動腦思考,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勞動成果。例如,教師可以設立一個獎勵機制,從每次收獲的成果中挑選出一小部分作為獎品,獎勵給表現優異的同學,讓他覺得勞動最光榮,也讓學生更有學習的外在動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多與學生分享勞動的喜悅。當種植的植物開花結果的時候,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候,讓學生知道努力會有收獲,為自己的勞動感到光榮。
三、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的認識
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的活動意味著課程已不再是一本教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教育已不能僅滿足于課堂,應該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廣闊的生活空間作為師生共同成長的天地。
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了解關于種植方面的知識,認識并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進行簡單的勞動實踐,體驗勞動的快樂,磨礪了學生的意志,鍛煉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全面培養了學生的品德。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生活體驗和寫作素材,讓學生懂得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的道理。
多數學生生活在城市里,對勞動技能等方面的知識掌握較少。雖然學生對這類活動很感興趣,但有效開展起來有相當大的難度。有些學生剛下地便一籌莫展,無法辨別哪個是植物哪個是雜草,有些學生不知如何使用勞動工具。針對一系列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做好指導和示范工作,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勞動效率。這樣的實踐活動也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為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服務。
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具有持久性,人的行為習慣需反復訓練,即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復雜過程,才能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必須要有持久性。每次活動的目標要小要實,但是時間要久,教育效果才能明顯。這就需要學校在開展實踐活動時加強檢查,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學校從“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知行做合一”的理念出發,通過持久、務實、新穎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養成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和生活技能。
在勞動教育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家長參與勞動教育,使家長能夠和學生一起體驗勞動,借助家長的力量來促進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提升,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完善學校的勞動教育體系。
結 ?語
學校把教育的視線投向了自然,開辟了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給同學們一次親近土地的機會,讓同學們去耕耘、收獲、感受,有效地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和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親近土地、熱愛大自然、尊重勞動、懂得感恩的思想感情,切實加強和推進了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韓慶龍.小學勞動教育研學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 新課程導學,2019(21):14-15.
張秀明.學校種植園勞動教育的實踐和探索[J].福建陶研,2015(02):41-44.
孫旭亮.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學校勞動教育整體方案設計的思考[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20(04):5-6.
周吉,季康平.基于校園“生態農場”的勞動實踐教育[J].輔導員,2019(10):13-15.
作者簡介:周洪憲(1983.9-),女,江蘇鹽城人,
任教于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小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江蘇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蘇州市十佳班主任,蘇州市優秀家庭教育指導師,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教育領軍人才,曾獲蘇州市班主任基本功競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