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曉燕
摘要:在初中教育階段,英語是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單詞、語法以及句型的講解上,采取的教學手段也是比較單一的填鴨式教學。久而久之,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將會大幅度的下降,整個課堂處于一種較為壓抑的環境下。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打破傳統英語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嘗試采取讀寫結合的教學手段。該種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實現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雙向提升,更是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英語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英語課堂學習的動力。本文就初中英語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提出讀寫結合應用在初中英語課堂的幾點對策,為其他一線教師提供些許的借鑒經驗。
關鍵詞:初中英語;讀寫結合;閱讀與寫作;教學對策
在初中階段的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英語素養、發展學生英語思維的重要責任。學生除了掌握教材上的英語語言知識以外,還需要具備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初步形成可以用英語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能力。為了達到這種教學目的,教師可以嘗試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實現閱讀與寫作的雙向提升。這不僅僅是提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方法,也是為初中生后續的高中乃至大學英語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對初中英語讀寫結合進行深入的研究存在著較大的可行性。
一、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現狀
(一)傳統英語教學思想根深蒂固
在英語學科教學中,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寫作可以達到文思泉涌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與寫作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分家現象,讀與寫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下的結合。部分教師過于強調英語單詞以及英語語法,這就導致學生對于閱讀以及寫作的興趣都不高漲。閱讀與寫作在英語學科中占據著較大的比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板塊不關注,那么在中考勢必會出現較高的失分現象,還會影響他們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
(二)閱讀教學方法不恰當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大多是從復雜的文章中剖析出關鍵的句子,然后在逐字逐句的給學生們講解詞匯和語法。至于閱讀的技巧以及閱讀思維很少得到關注。當學生們缺乏足夠的閱讀量,僅僅局限于教材之中的文章,加之他們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這就導致學生會對閱讀理解越來越產生抗拒。
(三)傳統寫作教學的欠缺
在英語課堂上,單詞、語法、句型占據著大量的篇幅,而寫作往往處于一個不被人關注的狀態。部分教師對于寫作監控程度不夠,這就導致寫作課處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即使教師會抽出時間給學生們布置寫作任務,但是因為學生數量比較大加上寫作批改比較難,教師很容易出現反饋不及時、批改不到位的現象,尤其是對于學生的語法、句型等重視程度更是嚴重不足,這就導致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較低。很多學生更是談起英語作文寫作就出現畏懼的心理。
二、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的優化方法
(一)打破傳統英語教學的桎梏
其實,英語閱讀以及英語寫作是一個相輔相成的狀態,如果將讀與寫分離開來,那么課堂效率明顯會降低。但是,如果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合,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們的閱讀范圍,還可以借助學生龐大額的閱讀量來實現他們寫作能力的提升。反過來,當學生們的寫作能力提升上來,還可以反哺與英語閱讀,推動學生英語閱讀素養的養成。最終學生的英語閱讀以及英語寫作能力都可以實現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將英語閱讀與英語寫作結合在一起,還能夠顯著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與寫作興趣,實現閱讀與寫作的雙贏,進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綜合程度。
(二)提倡以讀促寫
通過對初中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年階段學生的英語水平以及對英語讀物的興趣還是存在著明顯差異的。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根據學生的實際愛好興趣,為他們定制各種類型的閱讀材料,甚至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為他們編撰英語校本課程。在英語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將每周的幾天固定設置成為閱讀課程和寫作課,著重講解閱讀材料的類型、閱讀技巧、寫作方法以及句子結構。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閱讀課外讀物,開展班級讀寫交流會等等,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喜愛程度。
(三)推行以寫代讀
研究中,我們摸索構建以“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代讀”策略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并逐步形成以“課前學生搜集資源制作幻燈片導學、課中學生自讀小組分享賞學、課下教師校本教材拓展創讀、課后學生模仿創作互賞互評”為基本特征的“勤于課前、精于課中、思于課下、練于課后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地改變初中英語閱讀和寫作教學的基本現狀,使閱讀和寫作完美的結合。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與總結,我們可以發現將英語閱讀與寫作結合在一起,不僅是英語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在讀寫結合的幫助下,教師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閱讀習慣,并收獲大量的寫作材料,最終讓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郭瑞.讀寫結合,彰顯英語課程特色——談如何更好地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J].才智,2020(10):186.
[2]溫艷.讀寫相生,妙筆生花——初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的初探[J].華夏教師,2019(2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