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
摘要:小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所以成才必須要先成長,也因此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初等教育階段,尤為受到重視。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怎樣提升學校道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老師的主要研究對象。有鑒于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校老師要善于利用故事教學法在實際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本文對怎樣提高學校道德與法制課堂的質量,在剖析了故事教學法的教育意義的基礎上,還著重闡述了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
引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應深入思索下列問題:怎樣把課堂上的文章和圖片,轉化為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守法表現,怎樣更好地滲透中國教育的核心價值,怎樣傳播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等。道德故事內容來自于日常生活,而幼兒故事的情節又往往活靈活現,以滿足孩子學習的需要與心理特征。所以,在學校品德和法治教學中可導入道德故事教學法,以讓老師更有效地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1、 故事引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點
首先,由于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和觀察力還沒有獲得完全發展。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選取幾個比較連續的小故事來引起他們的關注。通過這些主題教育能夠比較集中地總結知識點,另外,通過選取幾個比較富有風味的小故事,也能夠更輕松,更簡單地表現課堂的內涵。有關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材也和改編以前的教材有所不同。增加了更多圖畫和文字,也同時增加了圖畫書的形式。而且這些圖畫書的內容也適合于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能夠從這些圖畫書中發現的同伴,從而找到和自己相同的經歷,學生也能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啟示。
2、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和活動的實施情況,與中學、高中乃至高校期間有關學科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對知識接受度低和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可塑性增強,是小學生的內在成長特點。他們對客觀世界仍處在懵懂的認識時期。而學生們在生活觀念和道德價值觀的建立上仍處在空白的認識狀態中,這就更加突出了教育與指導課堂的必要性。正因為目前小學教師在學校道德與法制教學方面還沒有實際的教學經歷,在相應的教學發展中又缺乏完備的教育理論知識,使得小老師的課堂理解水平較為滯后。在具體的課堂教學環節中。重難點設置往往和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水平并不相符,嚴重抑制了學校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3、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現代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在教學中也越來越強調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逐漸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拓展了他們獨立思考與探究的余地,也增進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但盡管如此,在對知識與法制的實踐教育過程中,老師們還是很難徹底拋棄傳統的教學觀點。因此課堂上一直滲透著傳統灌輸教育思想的陰影。學生缺乏充分的學習空間,因為老師忽視了學生主動接觸知識的必要性。在這種課堂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無法有效培養。枯燥的課堂教學環境不但大大降低了學生課堂學習水平,也同時影響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學習動力。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創設故事情境的實施策略
1、開展有趣的故事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老師能積極開展興趣故事教學活動,無疑是調動學生興趣與激情的最有效方式。當然,教師若以講故事的方法開展課堂教學,則講述的教學內容也必須與生本課堂的內容一致,以免脫離課堂主體。另外,為實現教師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基于童話故事內容的課堂教學中還可能涉及有聲故事,圖畫書以及少兒歌謠。例如,教師在教學《告別小馬虎》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撰寫有關“馬小虎歷險記”的童話故事,把故事中的兒童角色帶入實際課堂中,并進行教師與學生間的平等互動,由此既可增加教師課堂的趣味性,也可采用對話的方法來鼓勵學生發展。
2、通過整合教材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認識方法比較簡單明了,但由于沒有大量的社會經歷和實際生活經驗,在特定的教學階段中,若只依靠與課本內容介紹有關的重點知識點和理解方法,會大大增加學生的認識和發展思維能力的困難。教師也應全面了解課程的重點知識點,并利用各種渠道查閱一些與有關的課本內容,并介紹一些為學生所熟知的實際生活例子和事物。同時指導學生分析一些問題中的困難,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內容講解相應的重點知識點。例如,在開展《友誼地久天長》的教育過程中,老師首先應該搜集并了解一些與友情相關的小故事,并指導學生以自己的視角對案例加以分析,然后讓學生再結合實際來說一說自己的了解與認識。然后教師將深入理解朋友并維護友情,同時學生了解適當的解決朋友之間矛盾的途徑,從而形成正確的朋友觀念。
3、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情境教學,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小學生們通常學習和生活的范圍都極小,而且小學生們好奇而天真,對身邊的事情也總是好奇的。在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如果老師們能夠完全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并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講授情境,學員們將在掌握中小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等方面起到積極影響,使學員們能靈活地運用品德與法學知識,并增進了學員們對知識世界的理解與印象。例如,在《炎黃子女》一課中,老師們應該運用“炎黃子女”這一詞匯提出本節課的主旨,而后再根據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炎黃子女”提問,“炎黃子孫”這一詞匯的由來是什么呢?為最好的讓小學生們理解炎黃子孫的起源以及本人真實的意思,老師們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例子,給小學生們創設教育情景,以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感受祖國的歷史底蘊。
結束語:學校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法律意識,為學生的未來學業與生涯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要保證學生實現故事教學目標,老師就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選用合適的故事教學方式。經過大量的故事教育實踐證明,故事教學法能夠合理地適應學校趣味性和互動性課程的要求,并調動了學生對參加品德與法制課程練習的熱情,從而使學生了解真實的處事方法與行動方式,使故事教育融于學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冼春燕.繪本故事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8-10-20
[2]陳麗旭.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課程的路徑探析[J].現代交際.2019-12-30
[3]王慧.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