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育紅
摘要:數學學科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復雜性,需要特別關注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這樣才能夠提升實際的教學水平。對于小學生而言,在年齡較小階段,開展數學學科學習正是一個認知與理解能力成長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習數學課程的黃金時期。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緊緊把握學生這一學習特征,通過良好的教學指導工作,實施有效的計算教學活動,保證學生能夠在增強自身計算能力的同時,奠定數學課程學習的基礎。本文分析研究,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高效性的開展數學計算教學活動,增強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升
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之下,小學數學學科也應該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通過加快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改革進程,使得新課改教育理念得以在小學數學學科中有效引入,并增強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和數學學習能力。計算教學是組成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關鍵能力基礎,通過具體的計算教學開展,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增強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這也是未來小學數學教師重點發展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
一、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當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不夠緊密,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活動之時,通常會選擇重復性的練習方式,來增強小學生自身的計算能力,很少會將生活的實際案例納入到教學的講解之中,雖然通過重復練習的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在治標不治本的前提之下,仍然無法解決學生計算錯誤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第二,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計算教學活動之時,講解與練習之間沒有形成正確的搭配搭配。主要體現形式是在計算課堂之中講解與練習往往是處于分離狀態,許多教師在計算教學講解知識,通常都會引導學生來進行立體的方式,深刻體會計算的基本運算法則,剩下的課堂時間都會選擇讓學生來進行相關的練習活動。這樣在缺乏一定合理搭配的前提之下,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所取得的計算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提升。
第三,小學數學教師所開展的計算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而言,起不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在新課改教育,增強學生綜合素養的基本價值,但是大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更多的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增強學生應試能力之上,在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發展道路之中,使得實際的教學成果難以滿足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二、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升策略
1采用通俗易懂講授
在新課改背景之下,小學數學教師所開展的計算教學活動,為了增強教學有效性,便需要通過運用口頭語言加肢體動作語言的方式,為學生帶來更加容易理解的講解方式,這樣是開展全新計算教學的基礎所在,對于任何學科教學而言,教學方法的創新都需要融入到具體的講解之中,而通過最為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規律,進行知識的吸收和內化,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畢竟小學生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在學習抽象性與復雜性的計算法則之時,無法形成更為直觀的理解。而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在語言表達上追求更為合適的講解模式,讓學生能夠增強對于計算知識的基本理解。
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授“偶數與奇數”的概念時,教師可表達為:“能被 2 整除地叫偶數,不能被 2 整除地叫奇數”;講解加法計算定律,教師可表達為:“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位置,和不變,這就叫加法交換律”;講解分數的約分,教師可表達為:“分數約分,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1 除外),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數去除,結果是最簡分數,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
2緊跟教材內容進行教學
小學數學計算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效果形成緊密相連的關系,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因此,數學教師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之時,能夠開發合理性的計算教學模式。
第一,小學數學教師對教材計算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了解和把握,以此構建全面性和整體性的教學網絡。
第二,小學數學教師在明確計算教學基本目標之下,應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最為合適的計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樣更容易突破計算教學的重難點。
第三,在新課改之下,小學數學教師對于教材內容的編寫,也需要開發一定專業化素養,這樣才能夠應對教學過程中各種突發情況。
比如,小學數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教師在進行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時,要注意領導學生多做一些常見的題型,并結合應用題來進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計算教學是組成小學教學體系的關鍵內容,在新課改教育理念的實施之下,對于計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而小學數學教師應遵循新課改教學的基本原則,通過采取不同的計算教學方式,提升實際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為學生計算綜合素養發展提供必要支持。
參考文獻:
[1]傅強.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關鍵問題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28.
[2]王曉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學周刊,2020(1):107-108.
[3]陳益利.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的熱點問題與思考[J].速讀(中旬),2019(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