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湫月
摘要:本文結合二年級數學教學實踐,選取“100以內的加減法”第二課時部分課堂實錄作為案例分析,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來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數學教學價值,幫助學生獲得更佳的學習體驗做簡要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單元教學;預習;方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習數學知識要注重把握知識的生長與延伸,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瞻前顧后”,每一堂課都應當從一個整體的角度出發來對目標知識進行審視,這是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知識結構和體系的關鍵。可以說,處理好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是教師備課環節的必要工作,從引導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到多角度的切入、探究、思考和分析,多層次的理解推動高校課堂的建構。那么在當前小學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又應當如何去引導學生進行一個整體性的預習,以整合方法,歸納知識,提升能力的教學系統帶給學生以多方面的提高,值得進行深入的探索。
一、瀏覽內容,建立知識整體框架
數學教材的每一個單元都是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特征,呈螺旋上升式的系統性排列,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逐漸將教材中顯現出的知識體系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從而隨時加以應用。也因此,每一個單元教學開始前教師都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相關要求,充分領略教材設計理念,理清其中內容的安排意圖,從而對整個教材的體系和知識脈絡有一個清晰且全面的把控。如此,在進行整體的單元預習活動中才能夠引導學生也去從整體角度出發,感受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逐漸地能夠舉一反三,形成一個完整且扎實的知識結構。以“100以內的加減法”第二課時預習課為例,課前教師交給學生一個閱讀教材的任務,假設自己是撰寫這本教材的人,看到單元主題后你有什么想寫的,分別以幾個框題和內容的排布來進行呈現,有的學生肯定會想到要編入和加減法有關的內容,教師順勢發問在此基礎上還有什么要求,學生可能會想到“100以內”,接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暢所欲言來談談自己能想到的例子,由此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對教材的初步假設和猜想,順勢展開預習和對具體內容的熟悉。
二、比較異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當前教材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就小學數學課程而言,其教材的單元分布呈現出了多元化、集中化、教學目標具現化等,充分體現了各個維度的標準和要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比如教材中的知識分布一般會安排兩條線,明線為基礎概念類知識和相關思路、方法與技巧,暗線則蘊含著數學思想方法與核心素養。那么在單元整體性預習活動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夯實基礎(明線),也要巧妙地去啟發和點撥學生發現一道道例題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暗線)。
常見的單元預習課中會用到直觀轉化抽象的數形結合思想,這也是數學體系中最常用到的一種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數學語言與圖形或實物的結合來實現對算理、算法、數量關系等內容的高效理解,建構知識結構體系。在本單元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根據課堂教學目標來比較加法與減法中的具體內容,具體包括進位、不進位加法與退位、不退位減法幾個部分。學生們也幾乎都采用了擺放小棒或其他類似物品的方式來掌握其中的算理和算法。而對于關鍵性問題“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的數”,則需要教師通過簡單的作圖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將其思緒帶入到正規,把握其中數量關系。整個過程下來,數形結合思想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也在告訴學生們遇到未知要善思、會學。
三、內容自選,體驗個性化學習過程
單元預習必須要從單元整體出發,因此除了共性的學習任務以外,還要照顧到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給予不同層次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思考的空間。不同情況的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任務進行完成,比如情境圖或數學問題等等,還可以根據教師給出的例題框架來為內容想一個標題。內容精選,問題的主觀性,不唯一的答案,種種因素都為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和個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例如,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找出教材中的情境圖,像參觀博物館,運南瓜,乘坐公交車等等,任選一圖并設計一個問題,與組內其他成員進行分享,相互回答對方的問題,還可以把教材上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待稍后向老師請教。整堂課下來從形式到內容,再到課堂上的種種生成都充滿了可能性,學生不僅體驗到了個性化的學習,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使創造性等多元化思維得到了初步成長和發展。
綜上所述,單元預習課是根據新課標下的教學理念所衍生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其遵循教材的編排特征與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強調從整體視角看待新知。也因此,教師要在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初期這一重要階段性質的前提下,設計好每一堂預習課,確保數學價值的滲透與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茂君. 任務驅動下小學數學預習單的設計與運用研究[D].西南大學,2020.DOI:10.27684/d.cnki.gxndx.2020.000797.
[2]李莉.小學數學預習研究——“磨刀不誤砍柴工”[J].中國校外教育,2015(02):111.
[3]楊惠娟.讓預習為新知學習“探路”[J].小學教學參考,2011(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