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益竹
摘要:新課程的培養目標體現是時代要求。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在各學科教育活動中首先是要關注學生尊重生命的教育,其次才是關注學生的文化知識、態度技能、價值觀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諧、均衡的發展。“生命教育”作為隱性課程是英語課程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有機結合教材對學生滲透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健全人格,實現人文關懷,形成健康生命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命、英語繪本教學、滲透
我們是一個有很長很厚重的歷史,孔子在《系辭》中說:“樂天知命,故不憂”,他提倡人的生命要與天地相通,知道自己所肩負的使命,才能適應社會。《論語﹒堯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只有我們正確對待生命,才能面對現實,才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卻遠遠滯后,并且本應該批判或刪除的思想卻被我們許多的人廣為推崇的“至理名言”:“讀破萬卷書”,好像教育就是讀書;“頭懸梁,錐刺骨”,告誡你讀書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學而優則仕”,學好了以后就要去做官,現在可能是去賺錢。也使我們的學生讀書學習有一個非常功利性的目的。正因為我們有這樣的說法,我們學生、家長、老師,共同享有這樣的文化,才使得我們今天的教育問題愈演愈烈。在這種思想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的學生變得越來越脆弱,受不了批評、挫折,以至輕生,校園的欺凌現象等都是在踐踏學生的生命。“教育就是讓人感悟成長的過程。”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教育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為人的生命的發展服務的,而我們只做到一些表面的工作,也就是肉體生命的教育,但是在精神生命上的教育基本上處于休眠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尊重生命主體,將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每一位學生,從而為其創設生動活潑、充實豐富的環境和條件,以促進生命主體全面、和諧、主動、健康地發展。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迅速發展、物質條件日益豐富,但精神還欠缺時尚的時代。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的生理的發育得到大大的改善,然而精神上卻深陷迷惘的危機之中。究其原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學校因素、社會因素以外,同時也因小學生受知識經驗的限制,尚未形成明晰的生命意識,進而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因此在小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作為一位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如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呢?
一、教師以自身的“生命方式”引導學生找到各自的“生命方式”
教師個人的生命方式是獨有的,是不以其他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性的升華,人性的張揚,人性的回歸。教育要在生命方式上展示,生命方式上完善。成功的教育必須讓學生生命方式上完美,生命方式上升華,讓教育回歸它本來的價值。通過教育達到生命方式的完美,價值的體現,人格的完善。把激情帶進課堂,讓生命放出異彩。在英語教學中,除了要講究科學性和藝術性,還應具有情感性,老師要用自己的激情換取學生的激情。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教育學生,達到“身教甚于言傳”的教育效果。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的內涵,將生命教育有機融入到英語教學中。經常使用禮貌用語:. Thank you. I’m sorry.?Please. You're welcome…?教師自己首先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家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祖國。營造良好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的生命方式和自己的教學風格,但都應注意發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率先垂范,做民族精神的富有者,做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讓每一個不同的生命都放射出光彩來,教育就豐富起來了,生命方式就表現出來了。
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涌動著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新課程明確要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把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學生發展結合起來,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從而使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展示出豐富多彩的生命方式。
二、利用繪本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對精神生命的渴望。
人品是一個人的精神生命的歸宿,英語這一學科,在教材中有關精神生命沒有明顯滲透,所以我們把低年級的學生喜歡一些直觀的、有趣的東西的特性,在英語教學中滲透類似學生熱愛父母、老師、同學,熱愛家鄉等顯而易見的教育來培養學生的人品。西方重要的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復活節等和我國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提升精神品質。滲透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各項規則,做珍愛生命的文明小公民的教育。Don’t leave rubbish. Don’t climb the tree. Don’t pick the flowers. Don’t make a noise. Don’t play on?the?road。比如,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外,還必須吸收其它國家的科技,文化的精華,這就必須要掌握一門外語。外語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知識性,而且還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到這一點,及時對學生進行了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我著重引導學生學習調節和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夠自信地介紹自我,學會與他人溝通與交往,能夠欣賞別人,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同學的優點。在滲透精神生命教育的同時,結合課本內容進行身體健康的教育。在Food這個單元,我通過與學生自由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適時進行評價,建議學生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積極鍛煉身體等等。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學習,讓學生在交流中體驗生命的珍貴、友誼的魅力。這樣的例子在英語教學中還很多,只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有關生命教育的素材的。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和挫折,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使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形成積極向上的生命觀。同時也使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我國時下小學教育的對象,已進入“獨生子女時代”,總有一些學生由于心理障礙,缺乏應有的生命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耐受能力,而最終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在英語課堂適時地、不回避一些負面的現象,如獨生子女教育已成當今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他們挑吃挑穿,不愛惜東西,任性、懶散;玩手機成隱,收了手機就跳樓輕生的例子。主動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說出自己的想法,分享學生們的觀點和建議。小學生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強,自私,協作能力差。借此機會去培養他們的承受挫折、委屈的能力,和平共處、團結協作的精神;如何與父母或老師勾通,不搞情緒對抗,不因一時沖動就做愚蠢的事等。我們英語教學要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讓學生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才能自然地體驗到做人的尊嚴,理解生命的可貴。
三、讓英語活動和其他形式相結合進行生命的教育。
禮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生命教育也離不開禮儀,從古至今我國有很多禮儀名言,如《論語》孔子日:“不學禮,無以立”,《晏子春秋》:“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郭沫若說:“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所以在進行初級會話中,告訴學生要有禮貌。問問題盡量用please。回答不了可說sorry。另外也要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風土習俗,教育學生對長輩要尊敬,有禮貌。在向別人詢問任何事情之前,告訴學生應很禮貌地說:Excuse me。當被告之所要知道的事后,不要忘記說:Thank you。我們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讓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學生中得到傳承。我們還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英語活動課和英語主題活動。例如,把學習校紀校規的活動與英語語法祈使句的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歸納和練習用祈使句的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舉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英語角,?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加強環保教育和增強環保意識;辦關于安全問題的英語小報,讓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加強安全意識;畫幫助別人的連環畫等等。例如:在教師節和母親節等重要節日來臨前夕,我會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張賀卡,寫上“Happy Teachers’Day!”和寫上對家人要說的話,媽媽我愛你等等。還讓學生擁抱媽媽和爸爸,或者親吻一下,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我們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是我們的教育所在。生命教育正是從人的生存發展出發,以人的發展為本,貫徹了新課改的思想。在小學生中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從小熱愛生活,創造美好人生,培養優秀的人品。關愛生命的教育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對幸福的敏感、向往與追求乃是一種有待于發展主體能力。” 只有關愛生命的教育才會使學生掌握生命的本質,才會激發學生去執著地追求幸福,創造幸福。小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生命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珍愛生命,關愛他人,構建和諧社會。開展生命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愛自己,而且要教育學生愛他人,愛自然,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生命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存在,同時只有在不斷地關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找到生存的空間。生命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學會愛與被愛的教育。
我們的學生,是社會的人,是祖國的明天,其思想的形成,除了在學校接受老師教育的影響,還要受到家庭、社會的影響,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社會、學校、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教育是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環節,家長要與教師積極溝通,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生命的教育是錯誤的教育。
同時,社會也要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信息社會的到來,使學生在學校以外,也可以獲取得大量得信息,社會文化的廣泛傳播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我們希望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關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促進校園周邊環節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如:使青少年遠離網吧、色情、兇殺,校園欺凌等,減少外部環境對青少年思想形成壓力,使學生善待自己,善待人生,珍愛生命。
總之,生命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的大事。我們在關注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今天,思考學生生命的抉擇能力,已不再單純是一個生命教育的話題,它與我們的教育方式、文化熏陶、對生命的認識存在著密切聯系!我們期待,我們更要努力地讓孩子珍愛生命。
此論文是廣州市課題“運用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成果之一,編號是:? 202114263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2].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王宇琳.“從做中學”與“教學做合一”對新課改下我國基礎教育的適應比較[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6).
[4].《小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