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裕
關鍵詞:鄉土文化;德育教育;融合策略
鄉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關鍵構成要素,是相當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其中包含有相當深刻的德育教育元素。在邁入到新時代后,我國對鄉土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視程度日漸提升,其從屬于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所以需要全面推進鄉土文化的創新發展。如果相應教師可以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到小學德育教育中,充分展現出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和魅力,必然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文化自信的養成。所以在此種時代背景下,做好對鄉土文化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的分析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一、提倡綜合實踐,打造嶄新情境
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充分融入到地方文化系統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地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需要重點依托學生的興趣需要以及學習需求,科學合理地確定研究的主題,綜合展現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和主體性,通過各種各樣的體驗性活動和實踐性調查深化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實現深入教學的目標,這將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德行素養,幫助其領略鄉土文化中包含的各種各樣的要素,深度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嘗試著在校園中為學生開辟相應的空地,帶領學生在空地中種植水蜜桃,并依托于活動告知學生水蜜桃的名字是“紅軍水蜜桃”,學生在聽到名字后普遍非常驚訝和疑惑,緊接著教師便可以將“紅軍水蜜桃”的名字來源告訴給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水蜜桃背后所蘊藏的故事,帶領學生共同緬懷革命先烈。
二、打造校園課堂,拓寬德育路徑
對學生開展的精神教育和滿足教育將會極大程度地促進其成長和發展,所以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有必要全方位地加深對鄉土文化的調用,打造特色班級體系,優化完善校園課堂的建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依托實際情況,融合黨史學習教育,深層次地挖掘并拓展未來各項工作的渠道,將紅色文化有效地引入到教學活動當中,這是無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載體和平臺。此外還需要重點展現出學校教育的特征,呈現出更為顯著的地域化特征,這樣才能讓德育教育更加具備色彩和針對性。
例如,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以前,可以先行依托地方環境,做好取材工作,結合地方優秀人物的實際開展教育工作,這將會促使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將自我代入到情境當中,進而形成足夠樂觀良好的學習品質和態度。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陳小燕”的事跡講述給學生群體,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陳小燕在困難艱苦的環境下仍然能夠保持樂觀的態度和精神,而后將陳小燕的生活和學生的現有生活做出對比,引導并幫助學生認識到陳小燕在那么困苦的環境中依然可以自立自強,自己更加沒有理由自暴自棄,促使學生積極自主地融入到未來學習中。
三、帶領實地探索,深切領會感悟
依托于教室的德育教育的說服力顯然沒有帶領學生實地體驗和感受更好,所以未來教師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有必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嘗試著帶領學生前往傳承濃郁的鄉土文化的地方,以此來通過環境感染學生的內心,深化其實際學習體驗和感受。通過帶領學生完成實地探索,教師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的印象,切實有效地增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此外教師還需要著重為學生講述相應地方發生的歷史事件,給予學生更為全面且完整的教育教學幫助,促使其獲得良性學習體驗,這是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的。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相應的時間,帶領學生前往楊梅坂山場的紅軍烈士陵園,為學生詳細介紹有關烈士陵園的歷史,通過直接帶領學生實地感受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更為深切地領悟到革命先烈所作出的無數努力,感受到紅軍戰士為保護人民所做出的犧牲,此種方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有效達成德育教育的目標,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結束語
總而言之,針對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充分調動鄉土文化資源,充分展現出其應有魅力,并以此為基礎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認識,教師在未來教學工作中需要進行更為深刻且全面的審視,尋找到更為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新型教學途徑,這將會促使其更好地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德行素養,這與現階段社會對優質綜合型人才的需要是密切關聯的,能夠極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甫.挖掘鄉土資源有效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的實踐[J].教書育人,2021(08):24-26.
[2]張福敏.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20(59):115-116.
[3]陳偉,陳芳利.基于鄉土資源的“尚愛”德育特色建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