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安卿
關鍵詞:中職英語;高效課堂;打造策略
前言
中職學校雖然以專業技術教學為主,并以學生就業為教學導向,但英語作為中職學校學生必修課程,在中職學生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幫助學生有效完成專業化學習,拓展學習視域的重要學習科目,教師應重視對高效課堂的打造,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使得學生學習質量得以提升。因此,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可有針對性進行導入、課中、鞏固三個課堂教學策略實施,達成教學目標。
一、課堂導入情境,調起學生興趣
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在課堂導入依據中職英語內容創設畫面情境,將以專業技術技能學習為主的中職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使其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為取得高效率的課堂學習效果。因此,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導入情境,調起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事半功倍的同時,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積蓄高效課堂學習力量。
如,教學《Running》時,教師可提前貯備適宜的畫面情境,借助多媒體將這些資料展示在學生眼前,通過音視頻配合的效果,將中職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興趣調起,使其饒有興趣開啟學習“Running”內容課堂活動。教師可通過播放大量的與跑步相關的情境畫面,引導學生進行饒有興趣進入其中,對所要進行的英語學習內容產生興趣,萌生想要深層次了解欲望。而教師可依據教學目標“通過語言表達以及自由討論,展示一些常見的體育活動,并使學生可以運用英語表達出自己的個人愛好,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喜歡運動,保持健康生活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可以講述出自己喜歡的運動模式,并可通過視頻畫面了解人們對跑步運動態度,進而可以通過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完成對Running相關知識的了解,并萌生想要探究更多關于Running相關英語表達欲望,興致濃郁開啟課堂學習之旅,為取得高效率課堂學習效果做好準備,實現教師打造高效英語課堂的基礎奠基目標。
二、課中英語游戲,師生和諧交流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核心,中職英語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教學,可依據中職學生喜歡游戲、活潑、好動等特點,創設課中英語游戲情境,通過師生間共同參與的游戲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在趣味的游戲中不知不覺英語學習目標,并扎實掌握所學習的英語內容,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以調動,更加熱情參與到英語課堂,提升學習的效率。同時,教師通過游戲中自身作為游戲設計者、引導者參與其中,與學生英語對話中營造和諧交流場景,融洽師生關系,師生其樂高效融融中完成有效的學習,達成打造高效英語課堂。
如,教師進行《Speaking》課中英語游戲教學時,通過師生間和諧交流,共同游戲中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打造高效課堂教學。依據“Speaking”內容,教師可設計“買衣服”游戲,游戲中教師作為設計者還應兼任評判者,并有針對性對“Speaking”內容指導,讓學生能夠借助買衣服游戲,與作為“店員”的教師游戲模擬購物場景中完成英語對話的練習,使得學生依據這樣饒有興趣的對話,對購物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完成英語對話游戲的同時,不知不覺完成對英語對話內容的練習,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從而實現教師打造高效課堂的目標。
三、課堂鞏固評價,激勵學生自信
中職學生大多來自普通初中,學習成績較為普通甚至低下,這樣的一群學生自尊心較強,對教師的點滴評價激勵很關注,喜歡得到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因此,中職英語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教學,課堂鞏固環節的評價激勵環節不可或缺,是激勵學生自信學習與成長的基石,可使學生充滿自信更加喜歡英語課堂,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的質量。
因此,教師可在課堂鞏固練習環節,借助學生英語課堂知識梳理過程中的優異表現,有針對性進行評價點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了解自己課堂學習表現的同時,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注與關心,學習自信心得到有效的培養與提升,充滿自信的進行英語課堂學習與練習,高效率達成課堂學習目標。同時,教師還可依據不同英語學習能力的學生表現,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進行有針對性的契合實際的評價,使得學生受到激勵,并從中體驗到教師的用心,配合教師有效的完成整個課堂知識的整理,學習效率逐漸提升同時,還可針對自己學習中出現的差距,以及表現出的不足,進行及時修補,高效率完成知識梳理與總結目標,逐漸提升英語學習效率與質量,逐步實現取消分層差距的目標,達成不斷提升整體學習效率目標。
總結
總之,打造中職英語高效課堂,教師通過英語課堂導入情境,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并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英語游戲,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師生間和諧關系發展。同時,依托課堂鞏固評價,不斷激勵學生充滿自信投入英語學習活動,取得理想英語學習效果,促進英語課堂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藉此,使得教師高效率完成英語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蔣愛萍.中職英語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1,21(12):68-70.
[2]陳曉燕.構建中職英語教學高效課堂[J].現代職業教育,2019(35):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