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摘要:博物館是一個可以學習傳播文化的場域,并與社會共享教育資源。參觀博物館也成為現代家庭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選擇之一。博物館策劃針對兒童的多元文化展覽,設計系列兒童教育項目,拓展文化傳播路徑,使其從博物館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關鍵詞:兒童教育;文化傳播;探索實踐
200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與青少年”選定為當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呼吁博物館認真對待兒童觀眾,并強調少年兒童對博物館的重要性,指出“兒童觀眾在博物館中的參觀行為與針對兒童而設置的教育體驗活動,是博物館日常展出與體驗活動設計中的關鍵”。之后,國際博協重新定義博物館職能將社會教育位列首位。
教育具有選擇、傳遞文化的功能,參觀博物館已成為現代家庭進行早期教育的重要選擇之一,這就促使博物館策劃開展兒童及其家庭參與的教育活動日益增多,同時家庭也對適合兒童的博物館活動興趣日增。以寧夏博物館舉辦“龍行塞上——自貢恐龍科普展”及“魅力永恒的童話力量——安徒生童話進入中國百年紀念展”為例,探索兒童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文化傳播路徑。
一、思路與活動
兒童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主要通過感官(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探索周圍環境,并用各種方式表達對世界的認知,天生就是主動的學習者,可塑性強,具備無限潛能。本期展覽中遙遠而神秘的恐龍,一億年前地球的主宰,恰恰滿足兒童先天的好奇心,喜歡接觸未知事物,發現世界的秘密。安徒生,兩百多年前童話國里的國王,親切而美好,兒童可以在童話中大膽自由馳騁,享受快樂的境界。
充滿想象力的主標題為活動開啟了無限可能,“當恐龍遇上安徒生”讓恐龍與安徒生美好邂逅。活動提前一個月在多家紙媒和多媒體上發布召集令,征集金點子、好主意的同時提前打造傳播矩陣。
兒童能夠通過多種“語言”,如肢體動作、語言、繪畫、雕塑等來進行表達和溝通,探索世界。展覽設計中首次將兒童作品納入其中,提前組織兒童閱讀安徒生童話、恐龍讀物,和孩子們一起走進故事,與二百多年前童話王國里的國王和美麗公主相遇,踏過白堊紀和侏羅紀的森林、湖泊、平原和海濱,尋找遙遠而神秘的恐龍。在與兒童共同閱讀童話故事、恐龍讀本后,每個孩子建立了自己的認知和想象,鼓勵兒童在想象中遨游,用多元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認知。設立 “工作坊”,兒童自主使用材料進行自由的探索。孩子們創作了“拇指姑娘”、 “野天鵝”、“丑小鴨”、恐龍等繪畫作品;用廢舊報紙、玩具雕塑恐龍;拼貼城堡、花朵等不同風格的作品近百幅。精選出的作品參與到“魅力永恒的童話力量”展覽中展示。
對兒童而言聽故事、講故事是最熟悉的游戲,對博物館而言則是最完美的體驗策略。故事仿佛一面鏡子,當孩子聽故事時,就像在照鏡子,孩子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員,融入情緒,透過故事,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引導孩子認識自己。博物館則可以圍繞一個展覽或其中的展品、物品為孩子講述故事,并鼓勵孩子創造和發揮想象力,成為踴躍的參與者。在展廳小會場,孩子們隨意地圍坐四周,聽講解員講故事,并參與“我也會講故事”活動中,他們的故事豐富多彩、各有千秋。
分享也是一種快樂的體驗,作為兒童學習的伙伴,他們很愿意與教師、父母一起去發現事物、體會驚喜、享受快樂,T臺展演則是很好的方式。兒童拿著自己的畫作、彩繪恐龍蛋、恐龍模型在家人、教師、伙伴的關注下表演展示,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
二、啟發和思考
近年來,博物館兒童觀眾的數量迅速上漲,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博物館視為社會教育空間,社會教育也成為中國博物館評價的核心指標,博物館不再是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機構,而是轉為與社會共享教育資源。博物館在兒童教育方面做什么?如何做?讓文化傳播路徑更廣。
展覽支撐豐富化 博物館是一個可以學習傳播文化的場域,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表現載體,展覽中獨具一格的實物涉及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民俗、生物、物理、化學等內容,具有文化多元性和超時空、跨學科的特性。對于綜合性博物館而言,設立專門性的兒童展廳較難實現,但接洽一些不同國度、不同地區、不同門類,有針對性的高品質的臨展,在展示設計中建立以兒童為展示與教育的思考核心,在有限的空間創意出無限的兒童持續學習的想象空間。
項目設計互動化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博物館兒童教育常態化、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認識到這里是啟發兒童興趣,觀察探索學習的特殊場所,天然適合兒童。 博物館在創設兒童專區、開展兒童教育項目或活動時,要設立便于兒童參與和分享的項目,更要創造機會,讓兒童共同參與到項目的設計中來。要相信兒童是有力量的和完美的,并且充滿很熱切的期望和需要。博物館要建立放手讓兒童自己去想、去做的信心和習慣,給予兒童合作探索、自主創新、分享體驗、自我建構的機會。通過兒童直接參與展覽,直接體驗完成教育學習,這才是博物館教育和學習不可替代之處。
文化傳播多維化 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途徑,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和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以實物展示和空間傳播為特色的陳列展覽,圍繞館藏與展覽的拓展教育和研學活動,以電視頻道、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等為主的大眾傳媒,以及博物館網站、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構建成博物館文化傳播多維體系,將為開拓延展博物館兒童教育及文化傳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結語
當今,多數博物館在兒童教育方面還存在不足,在展覽主題定位和形式設計上缺乏新意和深度,課程安排缺乏系統性,教育活動的持續開發力度不夠,文化傳播單一,嚴重阻礙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建設發展。可喜的是博物館界以及更多的人認識到兒童教育是博物館教育的重點,豐富的文化資源是讓兒童喜歡甚至愛上博物館的重要基礎,體驗與浸潤式教育讓博物館教育深入人心,觸及靈魂。新時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和功能越來越多元化,相信包括兒童在內的觀眾都能從博物館中獲得更大的收獲。
參考文獻:
[1]劉衛華:《全球化趨勢下博物館發展的文化視野》,《中國博物館》2016-11-15.
[2]姜天驕:《博物館“上課”講什么》,《經濟日報》2018-03-25.
[3]毛若寒,趙桂玲:《博物館新媒體傳播工作的思維轉向》,《文物之聲》202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