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飛
摘要: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開展立定跳遠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還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養,但在具體練習中,很多學生都沒有掌握正確的跳遠方法。本文分析了開展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和訓練方法,給學生的立定跳遠方式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矯正及訓練方法
初中體育課程中,立定跳遠是一個綜合性訓練內容。立定跳遠能夠提高學生下肢爆發力,鍛煉學生的協調性。在立定跳遠中,學生需要對下肢和髖部肌肉力量進行協調,需要一定技巧。當前,很多初中生都沒有掌握正確的立定跳遠動作,要求教師做好針對性指導,重視關鍵動作訓練,從而提高立定跳遠效果。
一、立定跳遠關鍵性動作矯正及訓練的重要性
立定跳遠不需要助跑,從立定姿勢就能進行跳遠。立定跳遠體育項目是初中體育教學的一個重要項目,它是為了鍛煉學生的下肢爆發力和彈跳能力,而且下肢和髖部肌肉可以平均用力,再增加上肢擺動。立定跳遠是非常靈活的運動,學生只要在平地上就能開展相應的練習。在立定跳遠中,要求學生掌握預擺、起跳、騰空以及落地四個環節,還要配合輔助性鍛煉。學生在立定跳遠的時候,關鍵性動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落地的時候前腳前后不一致,蹬地擺臂不協調以及收腹動作不明顯等。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針對性訓練,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
二、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和訓練方式
(一)落地時兩腳前后不一致的矯正和訓練方式
在立定跳遠的時候,學生落地的時候會發生兩腳前后不一致的情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訓練。包括練習原地縱跳,學生兩腳合攏直立,雙腳前腳掌要離開地面的時候,學生同時向上跳遠。在筆直的腿向上跳躍的時候,兩臂做小幅度擺動。跳遠的時候學生抬頭挺胸,連續跳躍2-3組練習,每組練習40-50次。作用是提高學生的踝關節韌帶牢固,體會雙腳用力蹬地的感覺,并糾正挑起后雙腳前后落地的方式。
(二)蹬地擺臂動作不協調的矯正和訓練方式
使學生原地站立,雙膝彎曲。上面身體要向前傾斜,雙臂向后牽引。起跳的時候,前期10-20cm位置要在水平的地方放置體操墊。學生兩臂要協調,要從身體后部向身體前面擺動,前腳掌要快速用力離開地面,確保膝關節伸展。另外,學生雙臂向上舉起,然后越過體操墊,收腳并落地。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練習的時候,要給學生口令指示,指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術動作。練習的時候,教師要設置小組為單位放好體操墊,學生連續起跳2-3組,每組訓練10次,主要練習學生上下肢的協調。
(三)騰空后收腹動作不明顯的矯正和訓練方式
1收腹起跳練習方式
練習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原地收腹起跳練習。指導學生練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原地雙腳并攏站立。起跳的時候,屈膝并前傾,雙臂向后牽引,雙腳用力向上蹬。同時,雙臂向上的時候還要上提大腿,要讓大腿靠近胸前。下落的時候,學生雙臂要向后牽引,雙腳接觸地面的時候,屈膝下蹲,雙臂盡量向前擺放。教師要在課前準備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輔助性練習,還可以在課后練習。輔助性練習的要點是:學生上挑的時候迅速舉起大腿,向胸部靠攏,練習的目的是收腹部擺動腿部。
2原地雙腳跳起練習方式
原地雙腳起跳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雙手拍腳練習。學生原地雙腳并攏站立,起跳前,學生屈膝并向前傾斜。雙臂向后牽引,雙腳快速蹬地并向上挑起然后把兩腿提起。當學生把兩腳提到最高點的時候,要兩手向前拍擊腳面,保持屈膝下蹲落地。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學生腿提起的時候不能彎曲,這個練習是為了提高學生收腹擺腿的力量。
3跳躍障礙物練習方式
學生在跳躍障礙物的時候,教師要在起跳線前20-30厘米的地方放置一個體操墊,學生起跳前雙腳同時蹬著離開地面,然后大腿迅速提起,保持大腿和胸部貼近,當越過障礙物后,學生雙腳同時落地。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跳皮筋的方式進行不斷的跳躍練習,根據學生跳躍的能力調節障礙物的高度。在開展這個練習的時候,學生起跳落地的時候,雙腳都不能碰到體操墊,連續訓練2-3組,每組練習8-10次。訓練的目的是糾正學生起跳中沒有充分收腹部,培養學生練習的時候體會起跳要收腹并舉起大腿。
結語:
綜上分析,初中體育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立定跳遠訓練的時候,要對學生錯誤的地方開展個性化指導,熟悉動作的合理銜接,使學生體會到跳遠的關鍵點,從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跳遠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養。
參考文獻:
[1]曾小龍 淺談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及訓練方法[J]新課程,2017,27(2):89-93.
[2]楊林.淺談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訓練方法「1門1體’育時空.2016,72(16):67-76.
[3]彭粒新. 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及訓練方法分析[J]. 考試周刊, 2017(72):1.
[4] 李雅倩. 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及訓練方法探究[J]. 2021(23):176-177.
[5] 張玉潔. 淺談初中體育立定跳遠關鍵動作的矯正及訓練方法[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20(1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