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琦
摘要: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最為重要和基礎的學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拓展性的特征,如何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古今結合是小學語文教材最為突出的特點,其中蘊含的故事及古典詩詞是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而在實際教學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既能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又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加豐富的知識,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小學階段;傳統文化;研究策略
引言:
現代教育非常注重語文學科的教學。作為一種本土資源,傳統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與學科教育的融合能實現歷史的傳承和本土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小學生是具有可塑性的,教師要把握住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這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認真闡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從而發揮出傳統文化對學生情操陶冶、觀念建立、性格養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一、剖析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緊扣現代教育標準的要求,有著古詩、寓言故事、神話傳說等,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語文教材當中包含著課文文本(即理論知識)和語文單元園地(即實踐部分),編著的作者注重傳統文化的理論與實際的聯合。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傳播,小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傳統文化素養,使得自己可以達到教授學生的水準。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和小學語文學科的魅力。語文是一科綜合語言運用的學科,教師要不斷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教師教學要不斷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保證傳統文化的有效性。以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討論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思考問題:牛郎是如何度過童年生活的呢?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呢?教師不斷發問,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教學之前為學生設置懸疑和探究欲望,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朗讀、積極感悟文章情感;然后鼓勵學生結合疑慮之處進行交流或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體會牛郎善良、勤勞、誠實的美好品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選感興趣或喜歡的部分進行閱讀,并大膽暢談自己選讀的理由,在交流中加深對重點內容的解讀,在理解和感悟中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
二、創設情境
教師要利用先進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課文預習知識。教師在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素養的同時要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知識,豐富語文學科的課程資源。教師可以組織貼近生活的活動幫助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比如:學生聚在一起寫春聯,習作課的時候自創編輯古詩,最后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展示,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揚。教師還可以加入多媒體技術,例如:講授語言故事《守株待兔》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對故事情景進行再現,讓學生在直觀的動畫觀看中深刻理解故事的內容及寓意,時刻警醒自身不要抱有心存僥幸、不勞而獲的心理,遇事要善于變通,學會依靠自己的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教師還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介紹傳統文化知識。教師要不斷擴展學生的語文思維,鼓勵學生進行表述,建立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學生進行發言之后,教師要點播,引導學生進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如:學生學習古詩《山行》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介紹詩人的社會背景或人生經歷,引領學生走進作者,通過視頻或圖片的方式展示動人的山林秋色圖景,再現“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景象,輔之以相應的背景音樂,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情境中更好地體會山中秋色的迷人和詩人的高懷逸興,感知古詩詞的獨特魅力。教師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讓學生找出描寫禮儀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傳統習俗,使得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可以禮貌待人,把傳統文化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三、結合實踐
要想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善于將實際與書本相結合,尤其是傳統節日與課本知識的結合,如傣族的潑水節、全民族的清明節和春節等,以便學生知曉不同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2]。教師要注重舉辦活動的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保證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體驗感。以《北京的春節》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與春節相關的圖片和視頻,并從國際的層面講解春節,或者是介紹春節習俗,如貼春聯、包餃子、走親訪友、放鞭炮等,讓學生產生自豪感,從心理上認同傳統文化。同時教師可以課堂內容為依據,將其引申到其他的民間節日上,如清明節踏青、掃墓;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重陽節登高、賞菊等,若有條件可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傳統節日活動,促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教師要營造活躍的氣氛來強化學生的記憶。此外,教師可以布置關于傳統風俗的課外作業,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聯想能力,如要求學生收集一些節日童謠、節日歌謠或節日習俗等,當學生正式學習時,鼓勵學生根據所收集的資料來闡述自己的見解,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背景,培養愛國情懷。保證語文課堂的新穎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感受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的素養。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文學修養,分析古詩詞中詞語運用的恰到好處。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講解,感受其中的美感和內涵。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唱歌的形式加強古詩詞的背誦記憶,教師可以加強學生對語文文本內容復述的能力,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結束語: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需要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剖析教材、創設情境、結合實踐等措施來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主動承擔起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職責。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濟南市西河村小學 ?傳統文化潤澤百年老校 ?空間課程培育君子少年[J]. 教育家,2021,No.288(36):73.
[2]楊永彬,韓晨瑄. 融入經典 ?揆情度理[J]. 語文教學通訊,2021,No.1145(1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