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成為培養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而新媒體環境在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重新發展助力的同時,也對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策略,供廣大教育界同仁參考。
關鍵詞:高校教育;思政教育;高素質人才;實踐策略分析
引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高素質人才需求量明顯提升。而高等院校作為我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理應肩負起為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重任。針對高校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培養學生愛國意識、人文素養以及奉獻精神。確保學生可以在學習環節以及日后的工作崗位當中擁有更加出色、更加亮眼的表現。這不僅是高校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同時也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社會整體發展存在密切關聯,因此應當受到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視。
一、新媒體形式下高校黨支部建設工作必要性
新媒體技術發展在為高校黨建工作帶來創新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對高校黨支部建設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高等院校應當結合以人為本這一教育理念,對全體高校學生展開全面素質教育。結合學生的特點與時代發展需求,通過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辦法與思政教育措施,提升高素質人才培養效果,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在高校學生群體當中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以及凝聚效果。新媒體環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得到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與高校學生的深度參與。為全面實現“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度貫徹科學發展觀念,應當始終確保黨的先進性,積極開展黨支部建設工作,保持高校思政教育的思想先進性以及高校學生群體的先進性,這也是實現人才強國的戰略舉措,同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必然需求。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創新工作觀念,充分意識到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戰略意義[1]。
二、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策略
(一)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
新媒體背景下,高等院校應當通過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發揮新媒體平臺資源獲取與資源傳播優勢。秉承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這種滲透方式,打破傳統思政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構建更加完善、更加高效的思政教育體系。確保體系當中涵蓋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人文精神教育內容、職場教育內容、創新意識培養內容、民族精神培養內容、改革開放教育內容以及基礎思政教育內容。確保新媒體平臺可以與高校思政教育活動有機融合,滿足現代高校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多元化學習需求,將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優勢分發揮。總而言之,為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效果,需要盡量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滿足新時期背景下,學生內心發展需求,探索更高層次隱形思政教育內容,在無形之中對學生開展引導與培養,顯著提升思政教育活動的實效性與科學性。
(二)拓寬思政教育載體
為保證高校思政教育效果,高等院校應當積極拓寬思政教育載體。首先,科學開展數字化建設工作,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領域,是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創新發展、改革發展的有效助力。為此,高等院校應當構建與新媒體時代相符的思政教育材料,構建更加完善的思政教育目標,創建出現代高校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軟件。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拓寬思政教育渠道,而且可以確保教育內容,實現與時俱進。不僅如此,高等院校可以在信息化技術與數字化技術的助力下,構建互聯網教學平臺,用更為生動形象的實際案例反映思政教育信息化氣息與時代化氣息。其次,將現代媒體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有機融合,確保思政教育內容同時具備開放性特征、系統性特征、動態性特征。除此之外,高等院校還應當發揮校園廣播以及校園宣傳欄在思政教育內容傳播環節的優勢,鞏固傳統媒體教學地位,創造出更加優質、更加良好的媒體教學環境,以此提升思政教育滲透效果[2]。
(三)顯著提升思政教育效率
傳統理論灌輸方式難以滿足新時期背景下,思政教育活動創新發展需求,更加無法滿足現在高校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以及多元化學習需求。新媒體環境下,移動互聯網完成普及與信息化技術發展,拓寬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與信息獲取渠道。在此形勢下,仍然采用傳統理論灌輸方式,容易激發學生的抗拒心理與逆反情緒。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掌握新媒體平臺操作要點,將其合理應用于學生學習環節以及日常生活當中。但由于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師缺乏創新意識,在教學環節遵循守舊,嚴重制約高校思政教育活動創新發展。為此,高等院校應當對思政教育人員展開科學培養,確保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都具備良好的創新意識,積極更新思政教育觀念,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在教學環節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確保思政教育活動與實踐活動實現有機融合,顯著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四)培養學生媒介素養
新媒體平臺具備多元性特點、虛擬性特點與自由性特點,滿足高校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針對學生的媒介素養展開有效培養,拓寬思政教育途徑。以學生更加喜歡樂見的方式,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融入德育教育內容,或者在選修課教學環節對學生的媒介素養展開有效培養,提升學生對多媒體信息的鑒別能力與理解能力,助力學生養成正確的媒體觀念[3]。
結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平臺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拓寬思政教育載體、顯著提升思政教育效率等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創新,在提升高校育人水平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綜合素質發展奠定建設而穩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齊敏. 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踐的思考——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10-13.
[2] 劉晨曦,田欣宇,徐小婷,等. 新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研究——以成都師范學院為例[J]. 黑龍江科學,2021,12(17):43-45.
[3] 張儀,陳本煌,林俊韜. 新媒體語境下網絡育人模式的探索研究——以閩江學院網絡思想政治六微育人工程為例[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8):61-63.
作者簡介:孫大元(1984.05-),男,漢族,安徽泗縣人,本科學歷,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FABF40E-8C50-4958-97B0-8FA08EDDDC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