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睿 張予桐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發生了不斷的革新,教育界要求學校要更加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致力于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的一環,只有學生的心理保持一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狀態,才能夠讓教師更好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當中,教師應該不斷地給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用積極向上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同時,養成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德育教育更加完善,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育;培養;健康心理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發展,現代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設教育。中職作為國家和社會職業型人才的培養基地,抓好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建設才能進一步將學生培養成新時代國家需要的綜合素養達標的青年。中職就讀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正是成長的關鍵階段,對事物產生了自己的看法,喜歡獨樹一幟,喜歡叛逆,在這個關鍵階段培養學生健康心理,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有著積極意義。在中職的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我們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一、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在中職生當中,為什么要在德育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于兩者的教育有一定相似性,首先,教育都是育人,都是培養學生良好的三觀和人格;其次,兩者的教育有相互促進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在培養學生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等方面,會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德育意識和行為,而德育教育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培養,傳遞正能量,讓學生感受言行舉止對社會、人民的價值,收獲幸福感和滿足感,也有利于學生養成健康心理。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推動德育教育更好的進行,同時,德育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中職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道德教育。當然,兩者教育也有很多差異性。這里選擇重點進行說明,首先,德育教育重視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是顯性的,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體現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隱性的;其次,德育教育偏向于全面性,開展大型的、普遍性的、點對面的輔導教育,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思考怎樣的行為會對社會、對其他人造成幫助,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偏向于小型的、典型的、點對點的共情交談,激活個人心理潛能,讓學生思考怎樣的心理是有利于自身發展的,以個人價值主體的角度展開。教師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差異,嘗試著運用個人共情交流,從學生個人價值出發,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讓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發展中都能保持一個較高的思想道德覺悟以及健康的心理,促使他們更好的發展。
二、教師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健康心理
作為中職德育教育的教師,面對中職學校的學生開展德育教育時,一定要以身作則,絕不能把自己的情緒以及自己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帶到課堂教學當中。
青春期的學生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需要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才能夠養成健康的心理,加上中職學校的學生對于自己的學習情況沒有一個很好的自信心,心理問題相較于普通學校學生只會更多,所以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在保證自己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之下,再去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問,有問題就向教師即及時提出,對于自己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積極主動地與教師進行溝通,教師進一步的疏導學生心理解決問題,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學生養成一個健康的心理,從而推動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和落實。
三、鼓勵學生,增強學生自信心
中職生心理素養存在一定問題,很多中職生在學習上對自己缺乏自信,認為自己并不是學習這塊料,擁有一定的自卑心理。這樣的心理也導致他們對于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出現厭惡的心理。
在中職的德育教育中,教師要針對這些問題不斷鼓勵,善于利用學生擅長的部分來給他們在他們擅長的領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樹立對于學習的自信心,在獲得一定的成就感之后,就能讓學生心理變得更加積極,能夠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失敗問題,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經歷過失敗才能夠逐步的走向成功,讓學生樹立強大的面對失敗的心理,不能遇到挫折和失敗就感到氣餒,從而放棄自己,應該在自信心的驅動下不斷地努力,積極地提升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中都能夠做到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上文首先分析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似點和差異點,最后結合中職生的特點,中職生都處于青春期,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分析了教師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結合上文分析,希望能有幫助。
參考文獻:
[1]韓思思. 中職教育背景下提高課堂教學德育性的有效途徑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21,(30):23-24.
[2]劉善彬. 德育為基,“五育”并舉——淺析“五育”融合視域下的中職德育滲透策略[J]. 才智,2021,(3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