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衍生出的多元且自主發展方向的雙引擎,書院制度和課程思政在歷史起點上就具有天然的內生銜接性。醫學是科學當中最人文的一門專業,醫科院校的思政工作可以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等四項重任上構建書院制度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視域中,醫科院校書院制度和課程思政的雙驅同向生成模式的建構,以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載體、供給方法、供給環境和供給配置為具體路徑,可以融通醫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共舞中共振。
關鍵詞:書院;課程思政;三全教育;雙驅同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0-0090-04
Abstract: As a dual engine of diversified and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derived from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College System(CS) an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IPE) have a natural endogenous connec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initial stage. In the four important tasks of level of thought, political awareness, moral qua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S and CIPE in college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work can achieve dual-driven and co-direction and form a synergy effe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full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e dual-driven and co-direction path of CS + CIPE can realize 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resonance in co-dance at supply of subject, content, carrier, method,environment and configuration.
Keywords: the college system;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l-round education; dual-driven
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要求為教育事業行動指南,教育與教學理論界掀起了課程思政研究的熱潮,推動課程思政踐行向縱深發展。既有研究聚焦于專業課程教授視界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塑造,提倡“潤物細無聲”式的三全教育與人格培養。毋庸置疑,專業課堂的課程思政模式是“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第一陣地。但科學當中最人文的醫科如何“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充分利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厚積的成果,進一步夯實“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要求,做到理論融通是教育界必須認真回答的新時代課題。秉承課程思政內涵精神,本文率先提出一種研究范式,拋磚引玉。
一、“書院”與“課程思政”的內生聯系
2000年5月浙江大學成立“竺可楨學院”,開創了新中國我國大陸地區高等教育書院制度之先河,秉承對優秀本科生 “特別培養”和“精英培養”,實施英才教育。隨后,書院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許多大學紛紛加入這場探索實驗,衍生出多元且自主的發展方向,為當前教育改革引入一泉活水。目前,大多數醫科院校(含綜合大學的醫學院)都在逐漸倡行博雅教育,通過對通識教育體系的本土化構建,力圖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和國家公民。“培養完整的人”的書院內生邏輯與課程思政理念一脈相承,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理性選擇。
(一)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起步時期
改革開放推開了我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大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浪潮下,為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推動。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高等學校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條明確了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委員會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和有關規定,統一領導學校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體現國家意志,以全民共識的形式,通過法定授權我國高等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自主探索教育改革進路。書院制度是高校改革衍生出多元且自主的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在普通高等學校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以下簡稱“兩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系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起步時期的政策、法律和法規顯現了從一開始“書院”與“課程思政”就具有天然的體系融潤和內生聯系的邏輯起點。
(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擴張時期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快速擴張。推動了改革向縱深發展。2011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開展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的通知》進一步夯實改革措施,啟動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推動建立健全大學章程、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等相關試點工作。也正是在高等教育擴張這一特殊歷史時期,高等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如何落實教育的本質,提高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實現全人塑造,是高等教育無法回避的緊迫課題。書院制度經過不斷研究探索落地生根,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作為書院靈魂的博雅通識教育,也開始在醫科院校中揚帆探索新型人才培養和學生管理模式,以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同時,《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提出進一步加強“兩課”課程建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擴張時期為書院制度和思政建設的踐行探索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土壤。
(三)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時代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這是在總結我國40年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基礎上,補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存在脫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沒有得到完全體現的短板,要求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代最強音,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體系理念的提出,為書院制度發展迎來新契機,給書院建設引入一泉活水。作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雙引擎,“書院”與“課程思政”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教書育人三全教育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體系發展結果,在理論構建溯源上二者具有內生的邏輯聯系。
二、醫科院校“書院”與“課程思政”雙驅同向的邏輯內涵
醫學生的思政培養,可以焦聚在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載體、供給方法、供給環境和供給配置的具體徑路上,融通醫學生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實現共舞中共振。
(一)醫學生思想水平雙驅同向
思想水平問題,說到底,是站位立場的大是大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醫學生思想水平的認知認同,是關乎培養合格“懸壺濟世”“治病救人”和“和諧醫患”等的重大問題。思想水平是醫學生課程思政建設的首要任務。醫學課程必須利用好課堂空間,站好思想塑形和輿論引領的前沿陣地。青年是全社會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群體,在思想素質培養上還應當拓寬空間渠道,深入挖掘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等唯物辯證法形式多樣教育方式。醫科院校書院構建的自由生活空間模式應當緊扣“生命”主題,吸引醫學生參與日常討論和學習,循循善誘,實現雙驅同向正面引導功能。
(二)醫學生政治覺悟雙驅同向
政治覺悟具體而言包括了政治信念、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1]。在意識形態領域,拜金主義、精致主義、實用主義等多元化錯誤社會思潮涌入大學校園,沖擊著包括醫學生在內的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醫學生政治覺悟意識淡薄,缺乏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我國,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2]。高等教育的真正危機不僅僅與課程有關,更與學生政治信仰有關。功利主義思潮以及醫科院校評價體系的數字化、量標化,使一些醫學教師放棄了對教室外學生生活學習引導的一切責任,由此產生巨大的思想真空。如果要對青年人的生活產生變革性的影響,醫學教師必須再次發揮對醫學生生活主要影響力,而不僅僅限于教室的施教。醫科院校書院應當完善職權賦能,架構醫學導師輔導制度,配置優秀的通識課程,充分利用醫科院校書院現有的生活空間,打造全人品德空間,讓廣大醫學教師擔起醫學生的政治導師,成為醫學生在醫學求知的道路上的思想指導者和引路人。在醫科院校書院塑造的精神空間中,醫學師生政治覺悟上實現同向同行。
(三)醫學生道德品質雙驅同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
作為合格的新時代醫學生,在接受完備的醫學教育體系中,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使命。這是三全育人教育核心價值的必然要求和內在邏輯。縱觀我國教育歷史,尤其考察我國悠久的書院文化,德育教育一脈相承。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德”在育人中的首要地位、方向和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歷朝歷代的教育教化中,都非常重視和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注重潤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教育絕非一日之功,應細水長流。對醫學生的德化教育更應當體系化、常態化。除了醫學專業課程上采用畫龍點睛式、案例穿插式、專題嵌入式、隱形滲透式以及討論辯析式等形式使之成為教化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道德法治、人文精神和傳統文化的品德塑造的主戰場外,醫科院校書院也可以博雅教育為抓手,博約結合, 精思善疑開展講座,專題討論,社區融合等形式,對課程思政形成有益互動補充,雙驅同向實現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
(四)醫學生文化素養雙驅同向
隨著人類在20世紀知識總財富的增長,對專業化的需求增加。很長一段時間里,高等教育在科學主義語境下,“專業化”以及“工具化”成為其實然狀態的重要標簽,技術專長成為成功人士的顯著標志,這成了高等教育精英教學模式遭人詬病的根源。醫科院校應當注重對醫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文化是孕育一切文明和制度的搖籃。人創造文化環境,同樣,文化環境也塑造人。因此,課程思政引領下的醫科院校書院文化空間可以發揮有效多元的功能。利用醫學文化的生動性和科學性,有效銜接通識文化,可以構件一套以傳統文化為基座,中西醫學知識為塔身的醫學生文化素養雙驅同向發展模式。在文化素養的培育上,醫科院校書院和課程思政操作形式不盡相同,但初心應當都是營造向上向善的醫科院校文化氛圍,為醫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力支撐,實現文化自信中“共舞中共振”效應。
三、醫科院校“書院”與“課程思政”雙驅同向的生成路徑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指出,要啃下像教師思政、課程思政、網絡思政這樣一批“硬骨頭”,解決思政課和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中的一些難點問題[4]。申言之,當前醫科院校教育思政課程的“兩課”建設有逐漸陷入“孤島”困境之虞。思政“兩課”與醫學專業教學不兼容,“兩張皮”現象未能根本改變。陳寶生部長將思政建設列為教育部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硬骨頭”,反映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為啃下課程思政這塊硬骨頭,不能把思想政治課和醫學專業課割裂開來,不能讓思政課脫離醫學生具體的成長環境和過程拔高起來,要作為一個有機系統來對待。抓住思政全人教育的事物本質,解放思想,構建醫科院校“書院”與“課程思政”雙驅同向融通發展。
(一)構建以書院為主體的多元化供給主體新格局
思政教學,不能是“單兵作戰”,不能完全依靠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程。應當把課程思政立體化,將其延伸至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樹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
當前醫科院校教育的主要矛盾是醫學的科學理性與人文的開放性之間的張力。醫學教學提倡人文關懷,應當打通醫學生豐富的精神人文追求與當前“單兵作戰”的思政課程模式之間的困境,構建出一套多供給主體并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利用書院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多主體參與、挖掘醫科院校醫學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大思政”機制建設能改變醫科院校德育教育的封閉狀態及單向度,發揮課程思政融合性特點,將醫科院校課程思政嵌入書院制,能有效克服“醫生易得,共情難求”的困境。書院應當依托諸如附屬醫院中的德高望重醫學教授導師制度,聘請醫德典型先進人物現身說法,充分發揮醫院傳統中堅力量,實現校區與院區的融通,努力構建醫科院校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給主體格局。
(二)書院活動中注入“課程思政”理念
構建課程思政與醫科院校書院通識教育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教授模塊。以南方醫科大學為例,學校在原四大宿舍園區基礎上,打造了博雅書院、知行書院、尚進書院和德風書院四個書院。為豐富學生“8小時外”的課外生活,各書院宿舍一樓建成了家園般的“生活基地”,健身房、舞蹈室、閱覽室等數十個功能室,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有了更舒適便捷的交流活動空間。書院應當充分利用靈活自由的形式,彌補第一課堂上的課程思政課時和載體的局限性,從博學:構建“全人”的知識結構;大愛:培養“人性”,培育“德性”;精技:訓練與提升“通用能力”;專深: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深度互動與共生等進行三全教育。通過文史經典與中華傳統,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藝術、體育與審美體驗和社會經濟與人文脈動,以及生命科學與醫學人文等模塊,建立由通識教育管理、通識課程、通識文化、通識實踐課堂四大系統共同構成的完整運作體系。
(三)探索“互聯網+書院+思政”的聯動模式
在教育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教育不再也不能自我局限于線下的模式。5G技術支撐的數字教育為課程思政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尤其是我國教育經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禮,數字教育已經深入人心,為廣大師生員工所熟知。數字教育以互聯網為媒介,大大突破了傳統教育的物理空間限制,線上教學成為新常態。
借助“互聯網+”,雙向同驅模式能夠解決傳統上課程思政在第一課堂實施受制于課時數和教室物理空間限制痛點,為醫科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從理論式教學拓展至平臺多樣化的書院制實踐式教學活動中,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引入課程思政反過來又能賦予醫科院校書院制新時代內涵和政治引領精神要素,填充了醫科院校書院制的內核,提升醫科院校書院制的實踐性和實效性。
(四)設計課程思政PBL教學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思考性。作為生命科學的重要形態的醫學,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應當更加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發揮教育技術的優勢,強化翻轉課題,教師在課程的設計中,可以嘗試打破物理空間限制和既有的教學教案,以問題導向為中心,探索了解醫學生的各種需求,對醫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從而設計更優化的教學方案。PBL教學法還可以通過官網、微信、微博等學生熱衷的方式有效整合、發布信息,推送合適的心理健康常識、短視頻,加強專家講座等心理減壓活動的組織,篩選和干預心理危機[5]。在課程思政方面,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尊重醫學生的利益訴求,充分利用PBL教學法設計構思課程思政體系,科學合理地確保醫科院校“書院+課程思政”雙驅同向發展。
(五)營造人格交融“大思政”環境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宏觀上看醫學與政治應當分屬交叉性相對較少的“大理科”和“大文科”不同門類。這就給人形成了一種錯誤定式,即醫學生學好醫學技術服務病患就可以了,人文或政治與醫學教育無關。這些年醫患關系緊張困境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醫學生需要人文素養,需要思政教育。醫科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時,更應該將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學從第一課堂延伸至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在供給環境整合方面,構建多學科的教學合作和激勵制度在教學中形成有效互補的合作機制。構建思政課理論教學與多學科間的合作機制是課程思政常態化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教學平臺建設上,醫學專業和職能部門對課程思政缺少主動融合意識,制約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這需要依托于醫科院校書院側供給平臺,形成針對思政課教師和醫學專業教師的信息溝通渠道、教學交流機制和智庫共享資源。
(六)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良好同向協同
醫科院校的課程思政就是要梳理挖掘醫學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和所承載的德育功能,并有效融入專業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建立知識傳承與思想引領、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醫學生的人本主義情懷,加強醫學生對以人為本、珍愛生命的理解,培養醫學生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進而促進醫科院校醫學生的自我完善。建立知識傳承與思想引領、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機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
四、結束語
大學的使命是育人,醫科院校的使命在于培養醫學生思政“共情”,其根本目的是培育醫學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成為“三全”人才。新時代語境下的國際社會環境和中國社會結構遠比數十年前更成熟且復雜,推動醫科院校教育不斷變革以回應社會廣泛的知識與經濟需求。“學科”“研究”“專才”等表現追求不應作為定義優秀的唯一度量。醫科院校的思想認知水平、創新思維能力、政治立場站隊、團隊溝通合作、品德人格完整等也是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7]。如何回答這一問題,應是醫學界和教育界必要要認真思考回應的重大課題。醫科院校書院制度和課程思政教育雙驅同向而行,必須融入醫學生生活,讓醫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參考文獻:
[1]中國共黨新聞網.高校思政工作的四項重任[EB/OL].(2017-11-14).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14/c40531-29644598.html.
[2]新華網.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6-05-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3]人民日報.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EB/OL].(2014-02-26).http://cpc.people.com.cn/n/2014/0226/c64094-24464564.html.
[4]新華網.陳寶生:有些學校的思政課,像春運期間的高鐵票那樣一票難求.[EB/OL].(2018-03-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6/c_1122545283.htm.
[5]齊春香,王湘玉.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下高校來華留學生管理對策研究——以新型冠狀病毒為例[J].高教學刊,2021(11):34-37.
[6]新華網.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09-09).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
[7]人民日報.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EB/OL].(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人工生殖的民法問題研究”(20YJE820001);2019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醫科院校‘書院制+課程思政’雙驅同向模式研究”(JG2019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昂(1978-),男,漢族,四川廣安人,博士,講師,英國牛津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衛生法、比較法與法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