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信息化正逐步改變我國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以及傳統的家庭教育都面臨新挑戰與新機遇。文章采用問卷調查與集體訪談兩種方法對“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明確了“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面臨的四點問題,即“難點”“堵點”“痛點”“盲點”,并嘗試通過深層分析找到“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以期為“互聯網+”與家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使家庭教育得到質的飛躍。
關鍵詞:“互聯網+”;家庭教育;問題與原因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規劃課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GS[2020]GHB1308)。
作者簡介:魏艷玉(1980—),女,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永定路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一、“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已走進千門萬戶,且受重視程度逐步攀升,運用互聯網進行教育已成為成千上萬家長樂于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然而,聚焦當前家庭教育的實況,可以發現,互聯網技術的確讓不計其數的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更快捷與方便,卻也帶來了不可回避的問題[1]。
(一)難點——“互聯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度低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家長們紛紛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家庭教育中,且嘗試尋找互聯網技術與家庭教育的契合點,積極創建家庭教育開展的新模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的確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地區范圍、全國范圍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共享,促使家庭教育向著現代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筆者通過調查與訪談發現,雖然手機和電腦都已經進入家庭,且逐步成為人們生活、學習的重要工具,但家長開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呈現出隨機性,僅有不到20%的家長表示會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家庭教育,且家長通過互聯網平臺與學校進行溝通的頻率較低。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家長能夠明確“互聯網+”時代下開展家庭教育的優勢,但卻僅有極少數的家長能夠真正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越性。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技術能夠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智能化、多元化的平臺,但家長在實際應用中卻僅依賴于微信平臺,根本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豐富的教育平臺。因此,“互聯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度低,是基于“互聯網+”時代實施家庭教育的難點,且增加了“互聯網+”淪為家庭教育的華美“包裝”的概率,影響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走向“現代化”的步伐。
(二)堵點——家庭教育涉及的內容缺乏針對性
家庭,是開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場所,也是對學生影響極為深遠且重要的場所,但受家長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以及家庭經濟情況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每一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家長獲取家庭教育資源的渠道更多,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的平臺也更多,這些特別有助于促進“家”與“校”的溝通,推動家庭教育向個性化、時代化的方向發展。但筆者通過分析調查與訪談發現,互聯網技術雖然能夠拓寬家長獲取家庭教育資源的渠道,且能夠有效推廣優秀的家庭教育理念,但卻有超過75%的家長盲目選擇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事件作為家庭教育內容。筆者進行細致的分析后發現,超過60%的家長在選擇家庭教育內容的過程中常常忽略學生自身的特征,超過75%的家長通常生硬、機械地搬用家校溝通過程中出現過的事件、觀點作為家庭教育內容,僅有不到10%的家長表示會根據學生的特性選擇家庭教育的內容。由此可見,絕大部分家長雖然能夠利用互聯網技術搜集家庭教育內容,但卻僅有少部分家長能夠貫徹“以學生為主體,以家長為主導”的理念,立足于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個性與特征,選擇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家庭教育內容。因此,家庭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差,是“互聯網+”時代下實施家庭教育的堵點,更是弱化家庭教育功能與作用的關鍵因素。
(三)痛點——家庭成員面對面的溝通時間比較少
俗話說:“見面三分情。”對于家庭教育來講,面對面的溝通是其他任何溝通方式都不能替代的,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有效途徑。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家庭成員的溝通方式變得更多樣,互聯網技術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從另一層面強化了家庭成員溝通的及時性,讓家庭成員之間能及時聯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但筆者通過分析調查與訪談發現,互聯網技術既能夠打破地域對家庭成員溝通的限制,又能夠為家庭成員建立順暢又及時的溝通渠道,但有超過80%的家長過分依賴于微信、QQ等通信平臺。筆者進行細致化的分析后發現,超過85%的家長表示家庭成員均在家時也會用微信進行溝通;超過72%的家長表示家庭成員面對面溝通的時間就是共進晚餐的時間,其余時間幾乎都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僅有10%的家長表示每周末的晚上會面對面地進行溝通。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雖為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提供了便捷的平臺,但卻大大減少了家庭成員面對面溝通的時間,讓溝通從“語言+情感”轉向為“語言”,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情感溝通,不利于增進感情。因此,家庭成員面對面溝通時間的減少,是“互聯網+”時代下實施家庭教育的痛點,更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障礙。
(四)盲點——家庭教育的實施途徑與形式單一
“互聯網+”時代下,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各種通信平臺,如QQ、微信、釘釘、騰訊會議等,為家庭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更多的途徑,促成家庭教育走向多樣化與便捷化。但筆者通過分析調查與訪談發現,超過95%的家長表示習慣用微信與家庭成員溝通,超過60%的家長表示,受場所、時間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會選擇微信的語音功能進行溝通,僅有15%的家長表示會選用微信的視頻功能進行信息化的“面對面”溝通;超過75%的家長表示家庭教育會采用聆聽的方式進行,卻有10%的家長表示會根據每次家庭教育的目標選用適當的方法,甚至帶學生到戶外,在實踐中進行家庭教育。由此可見,“互聯網+”時代下,雖然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家庭教育,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絕大部分家長習慣借助微信平臺,開展“講述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實施途徑與形式都過于單一。因此,家庭教育的實施途徑與形式單一,是“互聯網+”時代下實施家庭教育的盲點,家長面對互聯網技術提供的多樣的家庭教育渠道,不能立足于家庭教育的主旨,圍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抉擇,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降低了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就家庭教育來講,要想轉“戰”為“機”,既要明確“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面臨的問題,更要清楚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因此,筆者針對“互聯網+”時代下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盲點”,細致又深度地分析了“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問題的誘發因素,具體如下。
(一)信息質量參差不齊:誘發問題的網絡環境因素
隨著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各網絡平臺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且任何人在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網絡平臺上都可以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國家也難以實時監控互聯網信息,致使網絡平臺上囊括的家庭教育信息量過大,且信息各式各樣、參差不齊,大量信息無疑會增加學生、家長選擇的難度,更會影響學生、家長精準選擇所需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借助手機、電腦、平板等設備主動獲取目標信息,但也有很多時候在被動地接受信息,家長也不例外,他們在瀏覽所需內容的過程中,常常會被動地接受其他無關甚至存在安全隱患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家長查詢所需的信息,影響所獲取信息的安全性,導致“互聯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度低。
(二)以“孩”為本意識淡薄:誘發問題的人文關懷因素
家庭教育必須貫徹“以‘孩為本”的教育理念,即使是緊隨“互聯網+”而來的“互聯網+家庭教育”的實施也必須要貫徹“以孩子為主體,以家長為主導”的教育理念,推動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轉向“現代化”,實現“互聯網+”與家庭教育深度且有效的融合。特別是在家庭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家長理當注重人文關懷,讓家庭教育從“聆聽”深化為“感悟”,強化學生的收獲。因此,“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的實施并非盲目地跟隨網絡上關于家庭教育的熱點話題,而是要切實做到“三個多少”,即親子關系親密多少、學生領悟獲得多少、家庭教育實施便捷了多少。“互聯網+家庭教育”要充分彰顯“服務學生健康發展,回應學生身心訴求”的基本宗旨,具體來講就是,“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要做到“溝通零距離,身心齊發展”。
(三)信息技術介入家庭:誘發問題的情感因素
信息技術走進千家萬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及時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家庭成員面對面溝通的時間,降低了家庭成員之間溝通的有效性。溝通乃情感之基,好的溝通能夠建立情感深厚的親子關系,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對家長所言所講的信服度,但QQ、微信、釘釘等通信軟件,已經逐步替代人們傳統的面對面溝通[2]。家長借助微信平臺進行溝通,大都采用語音的方式,溝通雙方僅能從“聲”體會“情”,忽視了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在家庭成員溝通中的作用與價值,而單憑借聲音并不能很好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同時可能會使聆聽者產生歧義,進而影響雙方的感情。日常生活中,學生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就可以與家長取得聯系,特別是利用微信平臺的語音、視頻等功能便可實現與家長的及時溝通,但受環境、時間等方面的影響,溝通往往局限于聲音、文字、面部表情,極少能夠實現“眼到”“手到”“口到”的“三到”溝通,特別不利于家長與孩子情感的交流。長此以往,親子關系必定會生疏,進而出現“學生有話不說,家長有口難言”的情況,致使家庭教育的針對性愈發差,面對面溝通的時間愈發少。
(四)家長處理信息能力過低:誘發問題的基礎因素
“互聯網+”時代下,家長對網絡信息的甄選、處理以及再創造能力,是推動家庭教育從“傳統型”走向“現代化”的基礎。受家風、校風的影響,任何一名學生的身心問題都有其獨有的特征,但“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所選的內容,通常來自學校教師的泛泛而談、網絡平臺的熱點話題,致使家庭教育內容單一重復,導致學生對家庭教育產生片面且消極的認知,認為家庭教育是喋喋不休的講述,使學生對家庭教育產生煩、厭等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家庭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見,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對網絡平臺、學校教師提供的信息的處理能力,會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針對性與目的性,更會影響家庭教育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三、總結
家庭教育是學生受教育的起始點,會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直接、深刻、長久的影響,因而開展“‘互聯網+時代家庭教育”專題研究具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性與理論實踐意義。筆者通過分析調查與訪談明確“互聯網+”時代下家庭教育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產生原因,使“互聯網+家庭教育”的實施能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為建立現代化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提供支撐[3]。
[參考文獻]
[1]李繼剛.沖擊與反思:互聯網時空關系對教育的影響[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12):50-55,95.
[2]魏爽,王童顏.形象知覺、父職能力與角色參與——“80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實證研究[J].統計與管理,2021,36(06):94-99.
[3]葉祖庚.科學的家庭教育觀:破解家庭教育現實問題的出路[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03):135-13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