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彤 錢虹
摘 要: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涵育文化價值,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學校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有特色開設校本課程,實現學科育人;學校以“科學家精神”引領校園生活,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主題鮮明的環境中實現全面成長。
關鍵詞:科學家精神;學校文化;課程教學;校園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翱茖W家精神”能轉化為學校辦學、立德樹人的不竭動力。如何讓“科學家精神”引領學校辦學、感召學生成長?這就需要深入挖掘學校的文化傳統,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在浸潤融入中讓其落地生根。
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以下簡稱“覓渡橋小學”)的前身“冠英學堂”創辦于1841年,1905年更名為武進縣公立冠英小學堂,提出 “勤謹” 校訓。從“冠英”的“冠冕群英”到“覓渡”的“尋覓超越”,覓渡橋小學始終堅守初心,以追求卓越的目標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學校一直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價值觀及科學精神,積極發揮“科學家精神”的引領作用。
一、以“科學家精神”涵育文化內涵
百年覓渡,人文淵藪。從“冠冕群英”到“尋覓超越”,百年覓渡文化積淀,秋白精神引領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家、學校著名校友瞿秋白有詩云:“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云梢?!边@里的“江南第一燕”,隱含著指引不同時代的人去追求作為人的高級境界,“第一燕”中的“第一”和“冠冕群英”中的“冠冕”,都是要求學校師生能夠“勇于超越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如今,覓渡橋小學已有181年辦學歷史。181年的歷史變遷,學校發展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培養了一批批為國家復興、人民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建設者,成為推動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中堅力量。百年來,從學校走出了多位科學家,他們身上所體現的“科學家精神”,成為學校持續發展的精神力量。
得益于對“科學家精神”的熔鑄傳承,學校形成了對“覓渡教育”的獨特理解:傳承紅色文化,發揚愛國精神,以學生品格發展為先;強調嚴謹治學,倡導知行合一,以學生學業發展為重;率先探索實踐,鼓勵嘗試創新,以學生素養提升為本;堅持團隊協作,引領團結奮進,以學生價值觀養育為要。
得益于對“科學家精神”的深刻領會,學校提煉了“覓渡教育”的核心理念:為每一個學生的最大可能發展尋覓一條光明的路。學校應著眼學生長遠發展,促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終身學習,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言行,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又應該關注當下,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準備,讓每一個覓渡學子都能奔跑在光明之路上,并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學校始終恪守百年校訓“勤謹”,以嚴謹、不盲從、腳踏實地為獨特個性;以勤奮、不懈怠、創新開拓為行動準則。理想高遠,信念堅定;勤勉嚴謹,求實認真;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主動奉獻,緊密團結——這是學校文化的生動注腳。在這樣的精神引領下,覓渡橋小學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
二、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教學
如前文所言,“科學家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涵非常豐富,包含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課程與教學是影響、塑造學生最重要的載體,將“科學家精神”融入課程和課堂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
(一)融入國家課程,實現教學育人
依據不同學科的特點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將“科學家精神”有機融入各門國家課程中,并貫穿教學全過程。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實踐:
一是清晰理解“科學家精神”融入國家課程的實施樣態與價值意義。在實施國家課程中,要在“科學家精神”引領下,依托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采用豐富多樣的學習方式,以真實情境下的復雜問題解決為途徑,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讓學生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形成認識自我與世界的能力,具備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與方法,并學會傾聽、理解他人,善于協作悅納,磨礪不怕困難、持之以恒、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
二是努力形成并凸顯“科學家精神”融入的課堂特質。融入“科學家精神”的課堂是全人員參與、全過程經歷、全領域體驗的課堂。全人員參與,指要梳理蘊含豐富教育資源的學科內容,引領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全過程經歷,指要進行“科學家精神”融入學科的教學設計,讓每一個學生進入自主探索的學習全過程,豐富教與學的方式,采用“動手實驗”“具身體驗”“實踐探究”“合作研討”等方式,在教學中為學生設計全過程參與的結構,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全領域體驗,指讓學生通過不同學科的學習,在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相結合的課堂中,完成學習、融合與創新。
三是積極培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科學家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創新精神,而創造性思維是創新精神的重要標志。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育,科學的評價導向至關重要。對創造性思維的評價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一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如面對一個問題,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多種解決思路;二是鼓勵學生的質疑行為,如表揚提出不同意見的學生;三是關注學生思考的新穎性與開放性,如對學生“異想天開”的想法多一些包容。這樣的評價導向,能讓學生不斷調適思考角度,不斷迸發創意思維,樹立“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的求真求實意識。
(二)融入校本課程,實現實踐育人
學校結合“科學家精神”,主要開設了三大類校本課程。
一是“江南第一燕”思政課程。該課程以瞿秋白先生的小詩《江南第一燕》命名,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為軸,講述覓渡橋小學杰出校友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杰出校友瞿秋白、馮仲云、屠岸、莊逢甘、莊逢辰、莊逢源、蔣士成、蔣亦元、顧冠群、趙亞夫等人的小故事,理解他們愛國愛家、刻苦鉆研、尋真求實、無私奉獻、創新突破的精神品質。學校借助校友文化資源,讓杰出校友在學生心目中形象更可感、精神感召力量更強大,啟發引領學生崇尚科學、敬佩科學家,從小樹立好好學習,長大成才報效祖國的志向。
二是“覓渡院士”課程。該課程以院士校友的研究方向為引領,以院士校友名稱冠名課程,整合科學、勞技與信息三個領域內容,讓學生經歷科學發現探究的過程。例如,中國工程院顧冠群院士是計算機網絡專家,學校圍繞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領域開設“顧冠群課程”,開展諸如“紅綠燈中的學問”主題課程研究;又如,中國科學院莊逢甘院士是空氣動力學專家,學校即圍繞這個領域開展“小夜燈”“香薰蠟燭”“三態風扇”等主題課程研究。
三是主題探究課程。學校從三個維度開展主題探究課程,即基于某個學習內容的延伸拓展、基于跨學科內容的整合融通、基于問題解決的實踐選擇。例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食物與營養》一課,教材僅介紹了食物蘊含的幾種營養成分。實際教學時,學生不滿足于教材知識的獲得,對每種營養成分的作用有很大的探究興趣。于是,教師依據學情,開發了《神奇的維生素C》一課,在兩個層面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探究:一是通過實驗了解維生素C對人體的重要作用;二是探究哪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通過一個個主題研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讓學生掌握科學方法,涵育科學精神。
三、以“科學家精神”引領校園生活
高質量的校園生活需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諧共生的群體關系、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園環境。而“科學家精神”為這三者的形成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精神支撐。
首先,在“科學家精神”的引領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實現活動育人。學校組織“優秀校友回母?!毕盗谢顒樱ㄆ谘堉麑W者、科學家等走進校園,圍繞空間站、人工智能、現代農業等主題開展講座,與學生面對面探討科學與人文話題。學校鼓勵學生給科學家寫信,探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以此幫助學生感受“科學家精神”,引導他們以科學家為榜樣。此外,學校與常州本地高校、垃圾處理站、水電站、農莊、研究院所等建立合作,組織學生參觀科普基地,近距離感受科技工作者的敬業奉公、積極求索的工作狀態。
其次,圍繞“科學家精神”開展陣地建設,實現載體育人。學校開設“科學家精神”講壇,每月由“未來之星少科院”小院士開講,講科學家故事,聊科學之謎,演科學家攻堅小話劇,推介科學小發明小創造,發布前沿科學資訊等。同時,學校每三年評選一次“院士中隊”,每次都有六個中隊當選,以院士名字命名,讓學生以院士為榜樣,集體傳承“科學家精神”,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
最后,加強體現“科學家精神”的校園環境營造,實現環境育人。學校借助本校的文化資源,不斷優化辦學條件,完善教育教學實施,營造獨特的育人環境。比如,學校充分依托“瞿秋白紀念館”“莊蘊寬故居”等教育資源,實現館校一體育人。圍繞“科學家精神”,學校修建“秋白讀書處”“秋白紀念室”“院士墻”等,讓學生始終沐浴在愛國愛家、追尋真理的氛圍中。學校還成立“覓渡少兒廣播電視臺”,為學生錄制科普節目;增加“笤杏圖書館”科普類藏書,提供科學教育資源;新修“覓渡光年”多功能中心,提供科學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學校在冠英校區裝修三百多平方米的“未來實驗室”,引入無人機、3D打印、創客機器人、全息影像設備等,讓學生增強科學體驗,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覓渡橋小學將校訓“勤謹”銘之于心,并以高標準踐之于行。在科技教育、“科學家精神”育人領域,覓渡橋小學始終走在前列。學校先后被授予“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活動特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薄爸袊倌昕茖W院科普基地”“江蘇省優秀少年科學院”“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常州市科技教育特色學?!薄俺V菔锌破战逃亍钡葮s譽稱號??萍紕撔码x不開前輩的知識、技術的支撐,更離不開“科學家精神”的傳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始終堅信學生幼年時播下的種子,定會成為他們發展的信念支撐。
(徐志彤,錢虹,江蘇省常州市覓渡橋小學,郵編:2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