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金
摘 ?要:道德教育與法制課教學為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的養成與法制觀念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促使初中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與法制道德意識,為他們的生活、學業的發展指引方向。本文重點對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剖析,并給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教學
在核心素養目標導向和新課程改革的雙重要求下,應該針對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進行相應調整,使思想認識、觀念養成與生活運用緊密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中學生切實掌握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理論知識,能夠有效運用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這一教學的目標指向不但在于學生識記、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與理論,更在于學生把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心品質,并且能夠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自覺運用。其關鍵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自覺性。
一、在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教學的必要性
(一)實施有效教學是課程實踐性的內在要求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不是記誦法治規定,而是要提升學生修養,使之成為有理想守道德的合格公民。換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實踐。在和諧社會、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公民需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與相應的法律意識,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和社會法制事件時,能夠用客觀理性的態度分析、解決。例如在自身或是親屬遭遇侵權事件的時候,就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法律相關知識運用到更具體的社會生活中,并為其提出合理的處理途徑。必須掌握道德與法治有關的基本知識,才能合理地對自己言行加以制約,在遇到某些不道德甚至違反了法律底線的事情時,自己才能有意識地去抵制。顯然,只有把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結合起來,才可以變成品德高尚、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實施有效教學是改革傳統教學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應試教育機制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現在初中道德和法律課教學過程中,一直實行的是傳統教學模式,但根據教師枯燥無味的傳統教學,很多初中生被動地按照教師的教學規定對考點內容進行識記、機械地背誦。在面臨日常生活中某些有關道德與法治問題的具體案例時,很多中學生往往無法把自己所學到的相關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與核心素質的要求相背離。長此以往采用這樣機械的教學方式,也會導致初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必修課缺乏學習的激情,影響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成效。
(三)實施有效教學是新的德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德育理念是根據當今社會對知識人才的客觀需求,從實際的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逐漸地滲入了德育方面的教學內容,使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了解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基本知識,從而體會里面蘊涵的政治思想,促進其在工作、學習過程中更切實地實踐。眾所周知,德育的首要目的是使的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素養、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責任意識等綜合素養,在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
二、道德與法治課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拓展教學資源
傳統的道德和法治課程由于教學方式具有單一性,而使課堂的氣氛更加沉悶,無法適應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學習的需要。而針對這些現狀,可通過教學內容設置相關情景、提問的方式等,渲染道德和法治的課堂氣氛;也能夠利用多媒體資料為課堂教學加以輔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學的效果。例如以社會熱點“江歌事件”為討論議題,組織初中生進行相關的辯論活動,使學生站在各個角度以學到的知識為論據,展開爭辯。這些方法都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道德和法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也能夠利用多媒體方面的資料為課堂教學加以輔助,例如通過觀看道德相關影片、法學知識相關視頻等,使初中生在感興趣的環境中了解法律、道德的有關知識。
(二)切實把案例作為教學的基本切入點
在具體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為突出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用性,也有利于初中生把學到的基礎知識進一步掌握,也可嘗試把最新具有討論性的關于道德與法治方面的重大事件,帶到課堂當中。例如在剛開始學“遵守社會規則”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將新聞報道中“某人撞人后逃逸”案例與“某青年為了救人溺水”等案件一起導入課堂,然后再讓初中生與教師一起對其進行對比,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在突發狀況之下是個人道德水平的體現,即已經理解了法律常識的意義,但如果觸碰了法律的底線,則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引用日常生活中經典的例子具備了一些真實性,易于學生掌握并且比較富有說服力,也可以指導初中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法制觀念。
(三)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與討論的機會
為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地投入到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之中,學校可以引入一些富有探討性的議題,以符合各個階段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需要,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且有話可說。所以,在現實的中學道德和法制課程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造了自我研究和交流教學經驗的機會。例如,就“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話題,圍繞素質、品德和法制等方面設置了各種類型的教學題目,因為其中的問題都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初中生積極參與討論的激情,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核心素質。還可以通過相關案例指導初中生把書本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從而突顯出這門課的實踐性價值,使學生在自主參與過程中逐步培養自己的品德操守,為后期進入社會并成為遵紀守法的良好公民做鋪墊。
(四)多方面發揮典型、榜樣作用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發展還處于未獨立、不成熟的階段,對有關思想道德的教育興趣與意識也還比較淡漠,所以初中時期是正確“三觀”培養的關鍵階段,他們具有很強的模仿性,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比如,在學習“學習伴我成長”這一章內容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將一些有關勵志故事帶入本節課程的教學當中,讓初中生逐漸認識到閱讀的目的和意義,以便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設計合理的學業規劃。另外,教師還必須以身作則,給初中生提供學習的好榜樣。例如積累關于這門課有關的熱點事例,于道德與法治課前五分鐘給學生介紹一下近期的道德與法治有關的事情,也可要求中學生自行去搜集有關的事例,使的學生在自己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核心素養背景下,對初中道德和法律課程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帶有相當的時代色彩,它與新課程中所提出的德育理念相吻合,可以為初中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制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教師在具體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學校教學特色和初中生興趣為依據參考,靈活地對傳統教學模式加以調整與優化,以滿足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需要,為培育初中生社會主義道德核心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秦 ?雷)
參考文獻:
[1]汪祎. 核心素養教育滲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C]. 教師教育論壇(第三輯),2019:146-147.
[2]李明利. 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幾點思考[J]. 學周刊,2020(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