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麗 郭瑞
摘? ?要:全球勝任力在2018年正式被納入PISA測試,旨在考察各國學生在全球化時代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能力。文章在對PISA相關報告進行解讀的基礎之上,從理念融合、框架支撐、實踐落實三方面入手,將全球勝任力的整體框架融入到我國核心素養培育當中,以期能夠為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思路與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 全球勝任力 經合組織? PISA
在2020年10月22日舉行的亞洲金融協會(Asian Financial Society)全球會議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PISA2018全球勝任力評估報告》(PISA2018 Global Competence Assessment Report),這是PISA首次將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納入評估。會上,OECD教育與技能局(Directorate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主任安德烈亞斯·施萊歇爾(Andreas Schleicher)作了題為《學生們準備好在一個相互聯系的世界里茁壯成長了嗎?》(Are Students Ready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的演講,對此次評估的結果進行了全面解讀。何為“全球勝任力”?“全球勝任力”和我國當下教育改革中所強調的“核心素養”之間有怎樣的關聯?如何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這些問題成為各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問題的提出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1]。這一概念已經成為引領國內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變革、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質量評價的重要教育理念。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教育部將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2];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在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及基本內涵進行了解讀[3];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發布了《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文版)》,闡明了中國的國際化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核心素養在我國自提出至今的演變體現了我國人才培育方向的發展。
核心素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受到了國際教育界的關注,一些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逐漸建立起了核心素養研究框架,其中OECD在這一領域的成果與貢獻更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OECD在1997年便提出了“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es)這一概念。21世紀初,OECD發布的兩份報告《核心素養促進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會》(Key Competenc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執行摘要》(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es: Executive Summary)引起了世界各國對核心素養的密切關注。2009年OECD發布的《為了新千年學習者的21世紀技能和素養》(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進一步構建了21世紀技能和素養培育的整體框架。2017年12月,OECD教育與技能局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聯合發布了《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將全球勝任力納入了2018年PISA測試的項目,以考察各國學生對全球化的適應能力。PISA首次將國際指向的綜合素養納入國際測評的范圍,這一舉措對世界各國的全球勝任力培育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重要意義,并率先采取了相關舉措。二戰后,美國首先將目光轉向了國際教育領域,提出要培養精英外語人才和區域問題專家,并通過頒布相關法案奠定了美國國際教育發展的基礎和格局[4]。20世紀末,美國國際教育政策的關注對象從少數精英群體擴大到美國公民,加強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的呼聲日漸高漲[5]。培養學生全球勝任力的理念已經在美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OECD提出的全球勝任力框架從定義、培養方式與測評多個方面對這一概念作出了全方位解讀,順應了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目前國內的核心素養培育需求與OECD所倡導的全球勝任力培養方向不謀而合,兩者都指向國際化核心素養的培育(見圖1)。如何將OECD全球勝任力的發展框架融入到我國的教育體系當中,為我國的核心素養培育提供借鑒與思路,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全球勝任力的內涵及測評
(一)全球勝任力的內涵與維度
OECD認為全球勝任力是一種多維度的能力,指個體能夠體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問題,理解并欣賞他者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既相互尊重又有效的互動,并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采取負責任的行動[6],由四個主要維度和四大因素共同構成。四個主要維度分別為:具有分析地方、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能力;理解并欣賞他人的視角和世界觀;具備與不同民族、族裔、宗教、社會或文化背景的人積極互動的能力;致力于促進可持續發展與維護集體利益。四大因素分別是關于世界和其他文化的知識;了解世界、與他人溝通和采取行動的技能;對不同文化以及全球問題的態度和看法;重視人的尊嚴和多樣性的價值取向[7]。總之,就是全球化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
(二)全球勝任力的測評方式與特點
考慮到受試人群的文化多樣性、場景和問題的設計、時間控制等多方面因素,OECD在PISA測試中開發了認知測試和問卷兩種工具對學生的全球勝任力進行測評。
1. 基于全球理解的認知測試
認知測試主要考察的是“全球理解”,即解決全球和跨文化問題所需的背景知識和認知技能。PISA2018考慮到溝通技能無法通過筆試進行評估,只對其他三個維度進行了測評。認知測試當中的每個單元都以全球或者跨文化問題的具體案例來呈現,如難民奧運選手、海平面上升,再給出一系列基于情境的測試項目。認知測試的重點在于特定的全球或跨文化問題,圍繞不同文化間的聯系,社會經濟發展和相互依存,環境可持續性,制度、沖突和人權四個知識領域展開,考查學生的全球素養。
2. 基于不同主體的問卷測試
PISA2018全球勝任力的調查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類型的多語句測試項目,測評對象包括學生、教師和家長三個群體,旨在收集學生對全球問題和文化的認識、技能(包括認知和社會)和態度的自我評估信息,以及學校、教師和家長關于促進全球勝任力相關活動的信息與數據(見表1)。
PISA全球勝任力測評是對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的超越。通過對測評報告的分析研讀,本研究總結出全球勝任力測評的幾方面特點。一是測評對象的多元性。雖然測評旨在評估學生在全球勝任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除了學生群體之外,也將教師、家長以及學校包含其中,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測評體系。二是問題的開放性。本次測評均采用情景化的開放式問題來對學生在知識整合、信息評估、論點組織、解釋陳述等多方面的能力進行評估。三是場景的真實性。在先前提到的認知測試當中,每個測試單元都給出了一個真實的場景,以此來考察學生在面對不同情景時的知識運用、認知分析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四是內容的科學性。全球勝任力中的測試問題均指向學生國際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能力的發展,其整體思路符合目前國際人才培養的落腳點。
三、國際化核心素養培育的思路借鑒
OECD所提倡的全球勝任力,以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四大要素為支撐,以學生、教師、家長三方面為測評對象,以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的培養為落腳點,建立起了完整系統的框架體系,在全球范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一)關注綜合能力,內化核心理念
要利用全球勝任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借鑒,首先要從理念層面領會其中蘊含的核心思想。OECD指出,為了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培養具有全球意識、有能力承擔作為全球社會成員的責任的年輕人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具備全球意識和開放包容態度的個體才能夠參與更加多樣化且快速變化的世界,欣賞并受益于文化差異,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9]
雖然國內還未針對全球勝任力形成本土化定義與完整框架,但也通過出臺政府工作報告、完善課程標準與制定核心素養框架等途徑強調了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際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作用[10]。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文化底蘊——人文基礎”部分提出要“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以人為本、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在“自主發展——學會學習”部分提出要“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在“社會參與——責任擔當”部分提出“要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11]。這些要點與OECD所提倡的全球勝任力培養目標不謀而合,指向國際化素養的培育,可以在這些共同點的基礎上,將OECD所倡導的核心理念進一步內化,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理念體系。
(二)完善測評框架,深化能力層級
OECD全球勝任力測評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具備系統的框架結構作為支撐。OECD對近20年關于全球勝任力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合,最終將威廉姆·亨特(William Hunter)關于全球勝任力需要哪些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觀點和哈佛大學博伊克斯·曼西麗亞(Veronica Mansilla)教授團隊開發的全球勝任力四步模型相結合,建立了一套可測評的體系測試工具。
PISA2018全球勝任力測評框架由四個維度和四個要素構成,彼此間有著緊密的內在關聯性。例如,在對某個全球性問題進行分析時,學生首先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對問題進行理解,并能夠依靠自身技能將初步的認識轉化為深入理解,在兼顧各方立場的基礎上從多個文化視角對問題做出基于態度和價值觀的思考和判斷。學生通過四個維度對問題展開分析,同時四個因素又為每個維度的實現提供支撐,由此建立起科學合理的框架體系。為了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們需要在明確培育目標,即“培育什么樣的人”的基礎上,從“怎樣培養人出發”,思考如何科學合理地實施人才培育手段,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在堅實的理論基礎支撐下,嘗試開發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測評工具,這套工具要將學生發展的關鍵要素包括在內,建構起能力表現標準和層級水平。[12]
(三)拓展實踐路徑,強化行動進程
思考如何從實踐層面入手,將國際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處是目前的重點。首先要從多元主體出發,發揮不同主體對學生國際素養培育的重要作用。學校要鼓勵學生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體驗多元文化氛圍;教師要有意識地在課堂傳授多元文化知識[13],發揮教師在推動學生素質發展方面的力量;借助家長的力量樹立正確跨文化觀和全球觀,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后落腳于學生主體,結合本土實際培養學生立足國際的競爭力。其次,要多維度培育學生的國際素養。除了應具備全球化的知識儲備,克服刻板印象和文化沖突之外,學生還應該參與到全球問題的開放性互動當中,在正確的跨文化價值觀的指引下,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與維護集體利益采取行動。再次,要多途徑培育學生國際素養。國際素養的培育不能局限于某單一學科,應將其系統地融入整體學科教學中,并開發相關國際拓展課程等[14]。多樣的國際化主題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國際素養的重要方式,可以通過舉辦校園國際文化節、國際文化周、建立外語學習交流社團等方式,豐富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感受。最后,要利用好跨文化交流項目來培養全球勝任力。通過短期的國際交流項目、國際研學旅行等方式與國際學校建立校際合作關系,促進不同國家的學生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使學生在不同文化環境中接受并欣賞文化差異,培養世界公民意識,增強國際責任感,實現國際素養的提升。
注釋:
①該圖由作者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和《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自行繪制。
參考文獻:
[1]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29.
[2]教育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4-24)[2020-11-05].http//www.moe.gov.cn/jyb_ xwfb/xw_fbh/moe_2069/s7861/s8010/s8011/201404/t20140424_167612.html.
[3][9]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 2016(10):1.
[4]滕珺,張婷婷,胡佳怡.培養學生的“全球勝任力”——美國國際教育的政策變遷與理念轉化[J].教育研究,2018,39(1):143.
[5]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American’s passport to the future[R/OL].(2015-12-27)[2020-11-20].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21940.
[6][8]OECD. PISA 2018 results: are students ready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world?[EB/OL].(2020-10-22)[2020-11-05]. http://www.oecd.org/publications/pisa-2018-results-volume-vi-d5f68679-en.htm.pdf.
[7]UNESCO.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s: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framework[EB/OL].(2013-03-17)[2020-11-07].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7/219768e.pdf.
[10]李楊,曾小平.PISA2018全球勝任力評測[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8(5): 30.
[11]VERONICAB M,ANTHONY J. Educat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preparing our youth to engage the world[M]. New York: Asia Society, 2012:12.
[12]李新. PISA視域下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內涵、測評及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18(5): 63.
[13]PIERCE D. Striv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community colleges must be globally as well as locally focused. Here’s how to do it efficiently[J].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2020(5):12-17.
[14]OECD.Teaching for global competence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EB/OL].(2018-01-23)[2020-11-07].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teaching-for-global-competence-in-a-rapidly-changing-world_9789264289024-en.pdf.
編輯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對 呂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