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汝敏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素質教育階段,從原來的關注學生考試成績轉變為今天的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著重開始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將對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高中生正處于學習的攻堅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思考能力及反應能力很強,也是樹立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因此,對這一階段的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引導學習正是最佳的時期。本文將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教學,展開對學生社會責任培養的價值及策略分析,為社會中其他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社會責任培養;核心素養;高中生物
引言:高中生物學科中包含了對各類生命的溯源和進化發展的思考,也有對科學思維的鍛煉培養。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我國的高中生物學科已經將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終極目標。很多學校對生物課程的教學方式進行變革,生物教師的教學理念也逐步與社會需求接軌,通過將高中生物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的氣候、環境、日常生活、社會熱點等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從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在生物課程中主動思考關于生命的發展,并將科學知識落地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物的魅力,從而起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作用[1]。
一、高中生物學科中關于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內涵
1.在日常生活中落地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高中生物課程的內容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生物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選取來自生活的案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在生物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對應起來,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應付考試。同時,學生要將所學到的生物知識主動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以最深刻的方式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力量,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反思知識結構的邏輯,理解事物發展的本質,還能獲得成就感,使學生培養主動思考和學習的習慣,從而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2.保護自然環境,理解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倡導
“小草青青,請勿踐踏”、“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些關于環境的宣傳語幾乎可以在任何一所學校中看見,但我們是不是真的能理解這些宣傳語背后精神呢?是否真的能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呢?高中生物課程中的許多知識都介紹了在地球這個大自然環境中的每一種物種,其生命的演變及生存環境的要求,學生可以通過對生物的學習,了解在整個生物鏈環境中那些微妙而神奇的聯系,更能明白每一個物種的消失所帶來的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所有這些最終都將與人類的生活而息息相關。有了這種對大自然環境的了解,就能夠真正明白人類的一切生活及生產活動其實都是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因此愛護環境,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是每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的事情[2]。
3.關愛身體健康,珍惜生命賦予我們的價值
高中生物是一門最能體現生命鮮活的學科.它不同其他科目的刻板理論知識,而是在課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生命中每一微小細胞的跳躍對整個生命發展的意義,因此這是一門極具生命浪漫氣息的學科。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能看到所有生命在孕育、誕生等過程中的脆弱性,更加能感受到一切生命在大自然環境中生存的頑強性,因此更能明白生命來之不易的珍貴,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惜自身的健康,關愛身邊人的成長,以及尊重并愛護一切生命的發展。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社會責任核心價值的方法
1.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結合社會熱點傳遞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本身就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加上高中生物課程中知識的抽象性,在這種感受下,如果僅依靠老師對學生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要求是很難深入學生內心的,也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社會責任的意義。因此,生物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視頻講解,使教學內容生動起來,更加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學習《免疫調節》這一課程時,老師可以播放當下關于新冠疫情的視頻,說明病毒對人體免疫系統的入侵,同時說明疫苗對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通過這種方式能激發學生們對防疫政策的踐行與配合,做到主動佩戴口罩、無故不出行、不聚會等當下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3]。
2.立足對現實生活的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責任所在
生物科學最初的根源也是來自生活,所以最終的目標也應當是服務于生活的。將生物教學的本質回歸到為生活服務時,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享受,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比如說當下社會中國,肥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那為什么現代人中肥胖率比較高?導致變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能做到健康減肥呢?在《細胞中的糖類及脂肪》這一生物課程中就可以進行說明:肥胖是因為身體中的糖分及脂肪堆積過多造成的,過度的肥胖會給心臟等身體器官造成嚴重的負荷,容易使血管堵塞,造成高血壓或其他對生命安全有影響的疾病。通過增加運動消除體內脂肪,控制糖類食物的攝入,能起到加速血液流動,預防三高等疾病的作用,從而起到培養尊重和愛護生命的社會責任感。
3.通過走進自然的課外活動,真正踐行社會責任
在高中生物的課程中,我們除了能看到人類生命的孕育、誕生、成長直至消亡,還能感受到大自然中動植物、甚至于微生物在每時每刻的時間中所經歷的變化。生物教師可以通過帶學生們走進自然,觀看和體驗自然中動植物的生活狀態。比如在《光合作用》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戶外真實植物的生長,為學生講解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讓自己生長,也通過光合作用釋放人類呼吸所有的氧氣,因此,我們要保護植物,也要愛護空氣,是大自然有一個良好的循環發展[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是社會發展的需求。高中生物中蘊含了很多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這也是此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高中生正處于樹立三觀的最佳時期,因此生物教師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對生物課程的教學,鍛煉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卓.高中化學教學中“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21.
[2]馬正山.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中社會責任在教學中的貫穿與落實[J].學周刊,2020(28):147-148.
[3]石濤.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的優化策略探析[J].高考,2020(28):105+107.
[4]許曉娜.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學中社會責任感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