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紅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和學科核心素養概念的興起,教育工作者們更加深刻的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當前我國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在實踐教育過程中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老師只重視學生解題的結果,卻忽略了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及訓練,從而導致了新課程所提出的教學目標和理念都無法落到實處。正是根據上述現象,研究小學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就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高年級數學;解題能力;
前言: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因為數學是由問題構成的,學習數學離不開解決問題,因此對于解決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有著非常關鍵的戰略地位。所以,訓練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更有著特殊的教學價值。以下就具體探討了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處理能力訓練的對策。
一、教師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形成多元化評價方式
盡管還沒有一個合適的指標評價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但是教師可以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對學生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從過去的結果性評價轉向注重過程性評價。
比如教師可以對小組合作中學生的參與程度、學習態度、情感感受等方面作出評估,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此外,還需要重視評估主體的多樣性和評估方法的多樣性。評價主體的多樣化主要表現為除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點評以外,還通過學生自己點評、學生間共同點評等的方法,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也要多讓學生在班級中展示交流,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總結自己的進步,而且可以汲取別人的長處,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評估方法的多樣性,主要是指老師能夠運用活動報告、口頭測試、成長記錄袋等各種方法評估學生的問題處理能力。從對學生解決問題的研究活動中,了解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協作溝通的意識,從成長記錄袋中了解學生成長的點滴變化等等,總之要全方位、多角度、寬口徑來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景,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
應該怎樣創造合理的教學情景呢?老師就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入手,找到最貼合學生生活的教材。他們的生活范圍很有限,但校園、家里、甚至社區內的情景,都可以利用起來創設。老師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結構特點創造使小學生感興趣的情景,使小學生更有活力、更全身心的投入到問題處理的過程當中,并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
俗語說"問能解惑,問得知新",因此,老師要盡力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們在課堂上大膽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將自己的觀點完整的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身心自在、愉悅寬松的環境中學習。只有這樣,學生從心靈上才是真正有安全感,才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數學活動中,主動探索學習。
老師要把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充分思考問題,并自主地提出對解題的看法觀點,并鼓勵培養學生的追新求異思維,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三、拓寬學生的思維,注重對數學思考方式的訓練
1.讓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中建構數學模型
例如學完《圓》這一內容后,要求學生掌握“周長相同的情況下,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大”這一知識點。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告知學生答案,要讓學生在經過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學生經過認真思考以后,有的推導面積公式得到答案,有的通過實際計算得到答案,教師最后加以引導得出結論。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自主體驗探索的過程,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對問題的結論也不再是機械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問題解決的能力。
2.一題多解,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某施工隊計劃修一條長 1800 米的隧道,已知前 3 天修了全長的 25%,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隧道還要多少天?”這是一道典型的一題多解題目,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會產生不同的解題過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并正確評價每一種解題思路。學生常見答案如下:
(1)[1800×(1-25%)]÷(1800×25%÷3)
(2)(1800-1800×25%)÷(1800×25%÷3)
(3) 3×[1800÷(1800×2%)]-3
(4)(1-25%)÷(25%÷3)
一題多解的每一個方式都是對各種數學思維方法的綜合運用,如數形結合思維、數學建模思維、分類思想等,教師都應以為契機滲透數學思維,從而培養小學生思考的邏輯性與嚴謹性,也為他們以后的復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注重解題檢驗和過程反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增強學生檢驗答案的意識,培養學生檢驗答案的策略
在實際教學中,針對學生做完題目后不檢查的情況,教師首先要強化學生檢驗答案的意識,讓學生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意識到檢驗答案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性,它關系到解題結果的正誤。其次要教會學生檢驗答案的方法策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即為代入法,將所求結果作為已知條件代入原題驗證,如若符合題意即為正確。或者運用反證法,從反面證明所得結果是正確的。
2.加強學生反思的意識,指導學生歸納總結
針對每一道問題解決,教師應在講解后預留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對解題思路及方法進行反思,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自行歸納總結。同時教師可以把兩道類型相同的題目拿來作比較,讓學生找出其中的不同,以便更深刻的理解題目。在遇到學生有困難的地方,教師要加強引導,掌握學生的薄弱環節,更有針對性的提供幫助。
結語:問題解決強調的是一個動態的全過程,既包括問題解決程序思維的經歷、體驗、探索,又包括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并非單一關注數學問題的解決結果。這種理論認識上的偏差會貫穿教師教學始終,影響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方法的運用等,從而影響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期望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給小學高年級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帶來相應的理論啟迪與實際參考。
參考文獻:
[1]妥風倉.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分析[J]. ?2021.
[2]馮小蓉. 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能力培養[J]. 輕松學電腦, 2018, 000(004):1-1.
[3]鄧云喜.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文淵(中學版), 2019, 000(00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