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寫作授課是語文教學課堂中的一個重點授課環節,近幾年來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中,中學語文寫作的整體效率并沒有得到顯著的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教師總是以成績作為授課目標,忽略了寫作授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便導致了他們缺乏寫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不能有效的滲透自主學習理念。
關鍵詞:中學語文;寫作教學;自主學習
在開展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寫作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大多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語文基礎,所以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應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綜合運用相關的教材對內容進行創新,真正提高寫作的質量。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差異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寫作創新意識,讓他們意識到寫作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從而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寫作教學課堂中,建立高效完善的寫作體系,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寫作訓練,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營造輕松愉悅的寫作氛圍
有一些學生害怕寫作,導致他們有情感卻不敢表達出來,這種情況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寫作。所以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利用教學資源營造輕松愉悅的寫作氛圍,讓學生在獨特的寫作環境中,激發寫作的興趣以及自主學習意識,與此同時喚醒他們的表達欲望,并且將這種精神帶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
例如,在展開“保護環境”相關主題的寫作教學課堂時,如果教師采取橫刀直入的教學方法可能會導致學生提不起寫作的興趣,便不會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寫作的意識。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自己也要扮演一個學生的角色與學生積極的溝通交流,構建輕松愉悅的寫作氛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那你們為此做出過什么貢獻呢?通過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課堂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相信教學課堂的氛圍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更容易讓他們對“保護環境”的主題產生表達的欲望,真正符合語文新課改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寫作的教學理念,也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生活感悟
寫作是一種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教師在展開中學寫作教學課堂時,要引導學生重視生活感悟,帶領他們走出課堂,拓寬他們的思維,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在親身實踐中建立寫作框架,提升自主寫作意識。
例如,在展開“假期的一天”為主題的寫作教學課堂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是暑假的日常生活展開描述,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到寫作中。與此同時,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原本枯燥乏味的寫作課堂可以通過聯系日常生活變得有趣起來。有些學生會說,“我暑假和爸爸媽媽去爬山了”,還有學生會說,“爺爺住院了,我去醫院看望他了”。相信學生會爭先恐后的闡述自己的假期生活,會不由自主的展開寫作。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構建自己的寫作體系,當學生產生自主寫作的意識后,便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當再次遇到類似主題的文章時,學生也不會不知所措,甚至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作文課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一定的素材,對學生自主學習會起到很大的幫助。
三、注重個性化寫作模式
無論是中學作文教學課堂,還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教師都要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主個性,可以不用拘泥于一種表達形式。教師也要用寬容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自主展開寫作,培養他們的自主寫作意識。
例如,在探討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課堂的利與弊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不能設置所謂的標準答案。有些學生可能會認為利大于弊,但有些學生會認為弊大于利,也有一些學生會認為利弊相當。無論學生保持哪種觀點,教師都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鼓勵,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他們自主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展開作文競賽,鼓勵學生運用多種題材以及修辭手法展開論述,引導學生自主創新,展現自我的獨特風格。通過上述方法,學生也會在鼓勵中不斷收獲自信,產生自主寫作的意識,并付出行動,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寫作教學課堂中。所以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理念,才能更好的融入教學課堂。
結語:本文主要通過三個策略展開闡述如何在中學寫作教學課堂滲透自主學習理念。綜述,寫作的實質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情感的表達方式,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教材內容展開寫作教學,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寫作教學中。與此同時,寫作教育是學生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過程,是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他們學會自主展開寫作學習,為之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俊萍. 深入分析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1(17):2.
[2]熊蕓. 淺談高中語文寫作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 中學生作文指導, 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