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
摘要:提高語文素質的途徑主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學習習慣;興趣提高;指導方法
語文素質教學怎樣才能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呢?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及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語文素質既切實可行又富有成效的途徑。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具有很大的定向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自覺地學習行為,因而能提高學習效率。《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有總的要求,而且還有各年級讀、說、聽、寫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如培養默讀、查字典、書寫以及普通話等習慣的要求。
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底包括預習習慣、聽課習慣、復習習慣、書寫習慣、查字典和詞典的習慣等。
1.預習習慣:預習的目的是初步領略教材的內容,可估量自己對新課的理解程度,是聽好課的準備。
2.聽課習慣: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我提出上課“四到”的要訣,即聽課要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所謂“眼到”,即學生上課時一面看書本,一面注意黑板,同時還要注視教師的表情。所謂“耳到”,就是學生思想高度集中聆聽教師講課。這“兩到”是學生吸收課堂知識的主要渠道。所謂“手到”,主要是指聽課筆記。練習做筆記,也是語文教學訓練項目之一。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心到”,就是說聽課要帶腦子,勤于思考,這有利于及時消化聽課內容并發現問題,產生質的飛躍。
3.復習與作業習慣:學習新知識應及時復習,及時完成作業,這樣記憶猶新,所用的時間較少,事半功倍,可以減輕課外負擔。
4.書寫習慣:一般來說學習不認真的學生,書寫也往往比較草率、馬虎。教師上課時板書要規范、端正,起到表率、示范的作用,同時還要善于指導學生寫好鋼筆字,打好書法基礎。
二、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不論做什么事,一旦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缺乏學習興趣,就不可能集中注意力、仔細鉆研課文,也不可能進行認真的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知識。我們當老師的,務必認識到這一點,從而有意識地去激發、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筆者的做法是:
1.面對高一的學生,可根據課文特點,以及學生好發言的特點,讓學生復述課文,并采用比賽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像《荊軻刺秦王》《鴻門宴》這類故事情節較強的課文,可通過復述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接受思想教育,以及落實知識點。比賽的要求是:復述故事情節應該做到條理清楚、內容完整、神態自然、口齒清晰、語調抑揚頓挫等。由學生自推代表當評委,并且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參加比賽。這種形式深受學生歡迎,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向教師提問:“下一篇課文搞比賽嗎?”有些學生到后來也還保留著講臺發言的濃厚興趣。這種方法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
2.課堂提問要新穎、富有啟發性、有思考價值。提問設計既要考慮問題數量的多少,難度的大小,又要考慮怎樣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法,以及是否切中教材要點等。
眾所周知,好奇心是青少年普遍具有的一個特點,如果總是按老一套上課,就很難使學生聽課進入積極思維狀態,興趣盎然地去啟發學生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比如《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作者說“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但后面又一再說“我實在無話可說”“我說不出話來”“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像這樣地提問會令學生感到課文如同礦藏,需要探索,需要推敲,從而產生興趣,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
3.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深廣的音樂、美術、科普等知識面,以及幽默生動的語言,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資本。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把學生的“胃口”吊足,必然會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日俱增。例如講《鴻門宴》可引導學生去讀《項羽本紀》,學《氓》、《采薇》時便引導學生去借閱《詩經》,使學生由產生興趣而發展到自覺地鉆研教材,自覺地閱讀課外讀物,變“叫我讀”為“我要學”,激發出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總之,興趣是鼓勵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動力,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的前提。
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學生愛學、肯學不等于會學,不等于懂得學習規律,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確保學生學好,學習起來也比較輕松,省時省力,事半功倍,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直至高中,學習負擔越背越重,課程越來越多,不講究一點學習方法,勢必弄得疲于奔命,顧此失彼,天天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
教學實踐中,使用并推廣理解記憶法,可以縮短背誦所需的時間;運用壓縮記憶法,可化繁為簡;開展每日一記活動,讓學生每天記兩個成語,一學期、一年下來積累的詞匯量就十分可觀了。由于任務分散,所以學生容易記牢,既不費時又省力氣,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這些看法,旨在拋磚引玉,誠懇地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更好的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學的更輕松、更愉快,更富有開拓精神,從而真正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參考文獻:
[1]葉運生.姚思源素質教育在中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徐桂麗.素質教育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讀寫算:教研版,2015(4).
[3]馮景玲.中學語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與實施對策[J].現代交際. 2018(15).
[4]周麗萍.中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