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娟 侯汾利
摘要:初中區域地理具有非常鮮明的區域性、綜合性的地理科目特征,同時這一部分教學內容也是整個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中考中的占比是非常大的。但結合實際的教學發現,以往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的教學要求,區域地理的教學優勢也得不到顯現,因此如何在教學中提升學生區域地理的探究熱忱,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已經成為現階段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本文就以此為例,展開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初中課堂;區域地理;策略研究
引言部分
眾所周知,地理科目是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和各種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綜合科目,這一科目中涉及到的知識較多,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識記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同時地理事物具有區域性、空間性等特征,對學生的地理思維以及區域意識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初中地理科目中的區域地理,是學生整個地理素質培養和提升的基礎內容,加強這一部分知識的深入,能夠夯實學生的地理基礎,對其后期的發展很有助益。下面就對其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分析,希望為初中區域地理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參考建議。
一、重視學生地理課程預習,促進學生自主意識培養
伴隨著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現階段的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只有提升的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整個課堂的開展才更具實效,教師傳授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傳遞給學生。簡單來說,在以往的教育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較為固定,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發展不相適應,整個教學呈現出“單向教學”的特征,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教學中教師過于側重地理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獨立思考,抑制了學生地理思維的發散,甚至造成學生對地理科目的探究熱忱降低。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當注重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改革,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和掌握區域地理中的趣味性,繼而更好地融入課堂[1]。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地區和國家》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本章知識的預習,如掌握哪些國家與我國鄰近,以此激發學生的獨立探究意識。然后布置相應的預習內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保障學生的預習效率。如在學習本章中的《俄羅斯》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設置預習的目標,如此階段的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亞洲和其他國家的學習方法,并且地圖信息的獲取能力也有所提升,因此預習的目標可以設置為歸納出俄羅斯的地理位置、了解俄羅斯的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等,在預習目標的設置中,教師也要考慮到不同程度學生的基礎,設置不同的預習任務,減少學生抵觸地理科目的現象。通過設置合理的預習目標,學生在獨立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能夠對本章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加強學生課堂實踐參與,強化學生區域素養提升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思維和生理建立的關鍵階段,此時期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意識,以往缺乏人文關懷的教學已經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甚至還會造成學生的學習思維被壓制,反而影響整個教學的開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上述存在問題的發掘和改善,重視人文關懷在課堂中的融入,保障學生的學習效率[2]。初中區域地理有著很強的連貫性和規律性,這就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積極地參與,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繼而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其中蘊含的聯系,而保障學生的思維時刻集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就需要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使得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區域地理有著較強的聯系性,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掌握和體會區域地理的特征,是教師教學中需要重視的。舉個例子,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南方地區》中的《自然特征與農業》時,教師可以采用比較法與小組探究法進行教學,依據學生學習水平不和表達能力等進行分組,每組6-8人,共計6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掌握其中的具體知識。如在上節課中學習和掌握了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農業,小組分工合作,將南方與北方的特征進行歸納,并分析產生不同特征的原因,同時對其自然環境和人文進行細致的論述,探討結束后每組一個代表進行敘述。通過對比法和小組探究法的結合,不僅能夠體現出課堂的人文主義,同時學生在共同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區域間的特征,對提升學生地理區域素養很有助益。
三、借助微課教學方式深入,鞏固學生區域知識質量
在上述觀點中提到,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不再局限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才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教學目標。作為整個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點,區域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區域地理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如掌握不扎實、區位知識不清晰等,嚴重影響這一部分的教學質量。同時由于地理科目的特殊性,在八年級下半年就要進行中考,學習時間緊迫,教師難以有大量的時間幫助學生鞏固此部分知識,復習效果低下,不利于學生的應試成績提升[3]。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適當借助微課,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南方地區》中的《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時,一方面在教學中教師借助智能化的教學設備引導學生掌握和理解其中的內容,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或者課后習題設置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程度,然后結合學生的掌握程度進行微課的設計。在設計時,教師要注重符合學生的發展實際,微課中盡量包含基礎知識、重難點知識以及拓展探究等,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復習效率。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先進教學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地理素質的提升夯實基礎。
結束語:總的來說,初中區域地理是整個地理科目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學生夯實地理基礎的關鍵,因此加強和提升此部分的教學質量對整個地理科目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基于此,在開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重視學生地理課程預習,促進學生自主意識培養;加強學生課堂實踐參與,強化學生區域素養提升;借助微課教學方式深入,鞏固學生區域知識質量等方式,構建高效的初中區域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高乃征,宋振菊.初中區域地理情境教學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影響[J].華夏教師,2020(27):2.
[2]崔曉莉,郜彗.運用思維導圖促進初中生區域地理學習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9(7):1.
[3]吉小梅.基于網絡平臺的初中區域地理研究性學習[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0(3):4.
本文系三門峽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課題《初中主題探索式區域地理教學構建和實踐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