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開展趣味教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滲透賞識教育,培養學生語文素質;建立學習小組,加強家校合作,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使語文教學更加高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厭學原因;方法策略
小學生處于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學習知識、鞏固基礎的關鍵時期,在當前語文教學中,如何解決厭學問題,是每個教育者都在思考的問題。本文將簡要闡述語文教學中學生厭學的原因,并對問題進行討論,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
一、語文教學中學生厭學的原因
(一)教學方式單一,師生關系疏遠
生動有趣的課堂是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基礎,而在當前語文教學中,雖然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進行了一定的革新,但部分教師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在課堂中保持著傳統的觀念,以成績為標準衡量學生,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同時,教學仍舊以灌輸式的教育為主,強調聽和記,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容易產生厭煩心理[1]。此外,師生之間的關系較為疏遠,教師在教學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學生,用嚴格的標準要求學生,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敬畏心理,不敢與教師親近,師生之間缺乏交流。當學生發生錯誤時,教師往往以批評為主,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畏懼、害怕和討厭的情緒,從而抵觸語文學習。
(二)學生缺乏自學意識,學習習慣差
小學生受自身年齡限制,缺乏自學意識,在學習中有著較強的懶惰心理,注意力差,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且自我管理能力差,具體表現為在課堂中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欲望低,在課堂中非常被動,不愿意思考和主動學習,學習效率較低,在課后將大量的時間用來玩耍,不愿意學習,甚至不能夠獨立自主地完成作業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在學習中習慣被教師拖著走,學習動機不強,長此以往,語文水平不斷下降,對學習的欲望消退,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三)家校缺乏互動,
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當前教育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影響學生的學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家長的教育觀念有待改進。部分家長對學生過于溺愛,在物質上對學生千依百順,在父母的寵愛下,學生逐漸養成了懶散的習慣,不愿意吃苦,在學習中不能獨立自主,逃避學習,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學生厭學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開展趣味教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開展趣味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為此,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活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小學生天生喜歡游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生動尤其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使教學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先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邀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小劇場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小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知識積累不足,在語文學習中容易遇到問題,如不理解課文生字的含義,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師可以將游戲滲透到識字教學中,設計“識字超市”的游戲,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小組之間進行競爭,調動學生的好勝心,使語文課堂更加活躍、富有趣味性。此外,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豐富活動形式,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使教學擺脫傳統課堂的限制,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程的期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自內心喜歡上語文。如教師可以設計視頻動畫,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吸引學生的注意,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課文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趣味學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二)滲透賞識教育,培養學生語文素質
小學生活潑好動,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希望被關注,被認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賞識教育,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為此,教師要將賞識教育科學地融入到教學中,以科學辯證為原則,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既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又要指出學生的不足,并引導學生改進不足,不斷發展[2]。例如,在《畫楊桃》的教學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堅持自己看到的事實不隨波逐流是這篇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將賞識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閱讀文章,說一說自己對課文的認識,當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能一味地批評學生,要先肯定學生敢于回答、說出自己想法的勇氣,再指出學生的不足,在鼓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改進不足,讓學生接受教師的評價。此外,教師還可以創建互動課堂,為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了解文章中的思想內涵,學習優秀人物的精神,并將其落實到行動中,以此獲得教師的賞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語文素養。
(三)建立學習小組,加強家校合作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性,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影響,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讓學生主動向同伴學習,在小學中共同努力。班級是一個集體環境,教師要創建學習互動型小組,讓先進生帶后進生,在課內課外相互幫助和監督,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此外,教師要意識到將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主動家長交流,讓家長配合教師共同教育和監督學生,家校合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溝通、家訪等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向家長反饋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讓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中,家校高效配合,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之路上艱苦奮斗。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監督學生學習,配合學校教育制定家規,利用家規引導和規范學生,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增強自主學習意識,從而改變學生的厭學情緒。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厭學的問題及成因,在實踐探究教學方法,提高語文教育的趣味性,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曉娟. 小學語文教學中減少學生厭學心理的策略探討[J]. 國際教育論壇, 2020, 2(4):183.
[2]朱純瓊.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厭學現象的思考[J]. 讀寫算, 2018, (01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