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晴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課與一般知識類課程有本質區別,具有學生主體性、體驗性和情境性等特點。結合《心理健康》教材,適合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法有以下幾種:課堂討論法、角色扮演法、故事法、即興演講法、視聽材料穿插法、課堂練習法。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設計中,應當根據教學目標和教育內容,靈活使用以上教學法,創造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性和獲得感,促成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法;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4-0015-03
中小學階段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心理健康水平會影響個體一生的發展。我國當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聚焦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關注輕度與中度心理問題的識別、疏導與轉介。這種“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特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課與知識類課程有本質區別,有其獨特的教學特點。
(一)學生的主體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即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主體的心理體驗和獲得感。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既不是教師單向科普心理學知識,灌輸一些心理學概念,也不是教師提出心理成長或心理問題解決的個人判斷和最終結論,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學生自己的心理特點,進行獨立思考、自我分析,并外化為行為的改變,內化為心理的成長。如果缺乏學生的主體性,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會變成一場熱熱鬧鬧的教師獨角戲,學生淪為配角,離開課堂之后則毫無成長,實現教學目標也無從談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堅持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要將學生“請”到課堂的舞臺中央。
(二)體驗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注重學生的體驗性。無論是活動設計,還是提問、引導,教師都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體驗,以學生的體驗感、獲得感和心理變化為重點。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課看似讓學生做了主角,但是活動設計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或者活動重形式輕體驗,或者提問引導過于封閉、單一,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毫無體驗感,或體驗感較差,或無法表達自己的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強調學生的體驗性,要求教師不僅把學生的“身”作為主體,更要把學生的“心”擺在主體地位,關注所有學生體驗的感受和變化,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體驗差異。
(三)情境性
最后,為了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和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要注重情境性,要倡導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學生只有真正參與活動中,置身于情境中,才能生發真實的體驗。因此,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心理沖突,幫助學生澄清心理困擾,找到發展自我、自我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從而提高心理素質,實現課堂目標。
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法
心理健康教育課具有的學生主體性、體驗性、情境性的特點,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具體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除了傳統課堂的知識傳授之外,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和課堂目標,對不同的教學法進行組合、串聯,靈活使用課堂討論、角色扮演、敘事、即興演講、視聽材料穿插和課堂練習等方法。下面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教授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為例,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多種教學法。
(一)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情境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認識。課堂討論法可以是全班討論,也可以是分組討論,或采用兩組辯論的形式展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討論環境,讓學生積極、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且觀點受到同伴的尊重,這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課堂討論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自由討論、激烈爭辯的氛圍中求得共識,獲得新知;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獨立思考和求異思維的能力;并能使學生在對問題的討論中獲得一種心理體驗,接受心理教育。
對于《心理健康》教材中所呈現的“上網”“追星”“早戀”等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避免絕對化、簡單化的說教,可結合教材,通過課堂討論法辯證分析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理性判斷不同做法的利弊,然后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過行為模仿或行為替代影響個體心理過程的方法。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扮演或模仿生活中的某些角色,體會角色的行為和情感,表露自己或角色的心理問題,然后通過觀察和體驗、分析和討論,反思自己的行為模式,學習適當的解決方法,積累面對生活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包括角色互換法、鏡像法、獨白法、啞劇法等。
1.角色互換法。角色互換有兩種含義:一是在劇中,A和B交換各自的角色,通過角色變換,A理解B,B理解A,同時也理解了兩人的關系,理解了自己;二是扮演一個與自己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完全不同的角色。比如,現實中總欺負別人的學生,扮演一個總被欺負的人,可以通過表演加深對他人的理解和自我了解,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用他人的眼光看自己。
《心理健康》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用心聽聽嘮叨”一課中,教師可邀請家長共同參與,將這一課上成一堂親子溝通課。教材設計了“換把椅子坐坐”的情境活動。教學中教師針對兩代人溝通不暢產生矛盾的現狀,組織學生與父母互換角色,學生扮演父母,演示平日里父母教育自己的樣子;父母扮演子女,演示父母教育自己時的學生頂撞父母的情境。通過角色互換法,父母站在子女的角度體會子女的壓抑心情,認識到自己可能方法不對、態度不好;同樣,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體會長輩的拳拳之心,也學會了換位思考。
2.鏡像法。看別人演自己。即讓一人代表沖突中的主角,模仿他的行為,這樣可使主角認識到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了解自己的行為有哪些不足。
二年級下冊“做客和待客”一課,做客時缺乏文明禮貌的學生A,看到學生B表演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通過看別人演自己而客觀地了解自己生活中的角色的言行,由此激發A改變的主動性,促使A改變不適應的行為。
3.獨白法。以獨白的形式表述自己此時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扮演者常常在情緒沖突強烈、各種體驗紛繁復雜時,通過角色扮演,大聲說出內心的體驗,將扮演者隱藏于內心的思想,借助獨白的手段表現出來,使自己和他人都能感受到。
五年級上冊“當我生氣的時候”一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氣、憤怒時運用教材中的“空椅子法”:面對一把空椅子,想象令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就坐在這把空椅子上,把自己心里想說的話一股腦兒朝這把空椅子說出來。通過大聲獨白緩解負面情緒,并在傾訴過程中思考自己是否也有錯,或對方是否也有道理。
4.啞劇法。教師提出一個主題或一個情境,要求學生不以語言文字而用手勢或身體動作來表達感情和想法。啞劇法可以幫助學生體驗非語言的心理狀態和反應,促進學生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
三年級下冊“我的身體會說話”一課中,教師組織學生做“猜猜看”小游戲,讓學生通過輪流表演啞劇和猜啞劇表演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明白適度、適宜的體態語言在人際交流溝通中的重要性。七年級下冊“圈里圈外”一課中,通過扮演一個在朋友相處時受到排擠的孩子的表情,可以看出扮演者平時有無遭受來自同伴的消極壓力或壓制的情緒。
(三)故事法
故事具有語言生動形象,情節引人入勝,人物真實可信的特點。一個好的故事再配上與教材內容有密切聯系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他們在體驗故事情境的同時,愉悅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故事法時,可以由教師講述故事,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講故事。
《心理健康》教材中的故事很多,既有童話故事,也有貼近學生生活的由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此外,教材還選了祖沖之測量車輪、蒲松齡落第不落志、李四光好奇好探索、李大釗專心致志、毛澤東手中無筆不讀書等名人故事,以及扁鵲見秦武王、商鞅立木建信、毛遂自薦等典故故事。這些故事符合我國兒童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征,對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也具有積極意義。
(四)即興演講法
演講是自我教育的一種好形式。當教材內容適于演講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可以是名人的事例,也可以是自己的經驗、情感體驗),在課堂上演講。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既可以使演講者自己受到教育,又使聽講的同學受到教育。
(五)視聽材料穿插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有時會比較嚴肅、枯燥、抽象,教師僅僅通過口頭傳授的方法,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此時可適當將音樂、錄音等聽覺材料和漫畫、圖片等視覺材料穿插于課堂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視聽情境,可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育實效。如可在對學生進行耐挫折教育時,播放《命運》交響曲,引起學生震撼,完成一次情感體驗。
(六)課堂練習法
教材每節課均設置“自我訓練”“感受自我”等欄目,屬于情境作業題,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報告情境中的自我感受,獲得自我認知。情境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過去的體驗作為情境基礎。比如五年級下冊“贊賞的力量”一課,“自我訓練”環節設置的情境是“假如別人送我一顆糖豆(表揚了我),我有什么發現和感受?”具體情境部分則通過“以前,我會怎樣”和“今天,我會怎樣”幫助學生感受心理成長,再通過“如何讓自己得到更多的糖豆”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思考如何完善自我、不斷成長。
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原則
在使用以上教學法的同時,教師要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重效果,輕形式、數量。教學法的選擇要注重效果,而非數量或形式。有些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越熱鬧越好,或者活動越花哨越好,所以在短短一節課中容納了多種活動類型,帶著學生趕場一樣“走流程”,這樣很難保證學生在活動時真的有體驗、有收獲。
其次,層次分明,時間合理。教師要注重活動設計的層次感,動靜結合、主次分明,比如在團體活動之間穿插自我認知的訓練,在小組討論之后通過播放視聽材料進行總結等。對不同活動要做好時間分配和預案,比如角色扮演法可能需要留出較大的時間余地,讓學生充分發揮、盡情體驗,教師的知識性傳授或者引導和總結可以相應壓縮,做到錦上添花。
最后,正視“突發事件”。教師不能忽視課堂中的“突發事件”,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法,都要關注整體和個體,關注普遍現象與特殊反應。對于意料之外的學生反饋,教師不能忽略,或者一帶而過,而是要找到其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點,要洞察可能存在的特殊問題,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學素養,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咨詢基礎和洞察力、共情力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否成功實施,主要取決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心理體驗和感悟的程度。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目標,靈活采用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情景劇等教學法,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通過活動推動學生獲得積極的力量,從而獲得感悟,實現心理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賴運成.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問題探析[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10):76-77.
[2]李燕.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德育,2021(21):37-38.
[3]邊玉芳. 心理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