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亞
摘要:馬蒂斯野獸派創始人,經歷了第二次經濟革命后,他選擇用畫筆傳達出自己對于人生的看法,用繪畫撫慰人們的心靈。《生活的快樂》是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整幅作品傳達出一種和諧、安寧的氣息,仿佛描繪出了人們心中的田園牧歌。本文從圖像學的三個層次解析《生活的快樂》的創作手法。
關鍵詞:馬蒂斯 ?《生活的快樂》 ?圖像學 ?作品內在含義 ?色彩情感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6-0050-03
一、馬蒂斯繪畫風格的形成
亨利·馬蒂斯野獸派的領軍人,以畫面色彩鮮明和造型簡潔而聞名世界,他與畢加索一同被稱作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而他的創作風格深受指導他的幾位教師的影響。
1890年是馬蒂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因病住院,在住院期間為了打發時間拿起了畫筆,痊愈后他決定用繪畫來養活自己,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1893年他開始到象征主義畫家莫羅的工作室學習繪畫,莫羅主張在繪畫時不要照抄客觀世界,要在畫面中呈現出藝術家理想中的世界,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馬蒂斯,1908年他在自己的文字中表達了這一觀點:“我最期望的,就是表現……我不可能奴隸式地照抄自然,我需要反映它和將它置于畫的精神之下。”
此后,1897年馬蒂斯又結識了印象派大師畢莎羅,通過畢莎羅了解到塞尚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技法,后印象主義代表畫家塞尚不滿足于單純的客觀再現和捕捉瞬間的光線變化,他更專注于表現物體不因時間而改變的“永恒的形”,追求物體內在特質的表現,用主觀情感改造客觀的物象,描繪主觀化的客觀。馬蒂斯深受他的影響,因此馬蒂斯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穩定平衡的感覺。
1904年馬蒂斯創作了《豪華、寧靜、歡樂》,從這幅畫可以看出他在這段時間里受到了“點彩派”的影響,但馬蒂斯并不喜歡這種過于機械的創作方法,其受到高更的指點后,他在1905到1906年期間又創作了《生活的歡樂》,這幅作品于1906年的秋季美展中展出后,使他飽受嘲笑,但這幅作品后來卻成為了馬蒂斯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圖像學簡述
圖像學誕生于1912年,德國學者阿比·瓦爾堡在羅馬藝術史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圖像學方法”,在此之前學界采用的都是關于“圖像志”的學說,“圖像學方法”主張在更廣泛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下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在于反對 19 世紀后期出現的以純粹審美的方式去欣賞藝術作品。1939年瓦爾堡的學生潘諾夫斯基出版了《圖像學研究》一書,書中根據瓦爾堡的研究,進一步理論和系統化了“圖像學方法”,為圖像學的闡釋提出了三個基本層次:
第一層:前圖像學描述(通過感官、人性、世界觀來掌握藝術家作品的現象層意義);第二層:圖像學分析(掌握作品的含義層面);第三層:圖像解釋學的闡釋(掌握文件實際的意義或內容,觀看者的興趣會從圖像學的含義轉移到把圖像作為時代認知的紀錄)。
圖像學的使用讓藝術品的賞析不在停留于形狀、顏色和構圖這一表面層次,而是更加深入的去看藝術作品的主題、背景、隱含意義和對于社會的價值。本文基于潘諾夫斯基提出的圖象分析三層次,探索《生活的快樂》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三、《生活的歡樂》解析
(一)前圖像學描述
《生活的歡樂》表現了一群人在海濱的日常活動,畫中雖然人物眾多,但都以組的形式相互獨立,每組人物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若。
這幅作品整體線條簡潔,看起來馬蒂斯似乎在用筆隨意勾勒,但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線條和概括的形體得來并不容易。馬蒂斯非常看重畫面的構成,對于素描的理解也十分透徹,所以畫面中每條線的位置、形狀、大小都經過了精心設計,這樣才能使每組線條都在畫面中達到和諧統一,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畫草圖,對構圖和形體結構進行縝密分析和概括后,再進行畫面色彩的研究,反復修改后才能定稿。
《生活的快樂》整體色彩關系像極了中國的八卦圖,兩種極端勢力的相互作用卻產生了和諧的萬物,這幅作品整體上采用了平涂的方式,在把握主次的基礎上進行了具有開創性的色彩實踐,并沒有像傳統的西方繪畫一樣用色彩去過多的強調陰影、透視關系等,畫面大量采用了黃紫、紅綠兩組強烈的對比色,兩種沖突的顏色被放置到同一個畫面后給我們的卻不是沖突、分離的感覺,而是一種穩定和諧的感受,并且極具趣味性,這是因為馬蒂斯注重色彩平面布局,對色彩結構的安排十分巧妙。馬蒂斯深受塞尚的影響,塞尚主張:畫面中不要出現黑色或灰色調合而偶然產生的色調,整體色彩飽和度要高,并且還要把畫面的結構顯示出來,而構成的技巧就是建立畫面中色彩關系之間的對比,通過調整色彩布局達到畫面的平衡。因此《生活的快樂》雖然大面積使用純色,但馬蒂斯通過對于色彩結構的把握,使整體畫面顯得和諧平衡。
比如:這幅畫視覺中心處的兩個人體用了整幅畫面中最亮的顏色,又分別用紅、綠兩個對比色,上下勾勒輪廓,形成畫面的視覺焦點,但上輪廓勾勒的綠色順著曲線形的綠色樹枝與上面大面積的綠色相互呼應,而整個畫面中所有外邊緣大面積的藍綠色又成四角對稱,它們相互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圓形,圓形給人一種飽滿、充實、完整、穩定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生活的快樂》大面積的使用冷暖對比色卻呈現出了一種和諧穩定的氛圍。而畫面平衡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幅畫中所有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全部都能在畫面中找到相互聯系的地方,遠景中粉色的天空和近景中的三個人體對應,遠景中的藍紫色海面和近景中的藍紫色草坪對應……一幅畫如果想要有和諧的色彩關系,那么所有的色彩必須在整體中互相關聯統一起來。
這幅畫的創新之處在于:馬蒂斯用色大膽,線條簡練,并且用色彩傳遞出了自己的情感,所有的形體都盡量平面化的去表現,放棄了傳統西方繪畫中對于形體、陰影和透視等的表現,但是這些看似簡化的形體和色塊都隱藏著馬蒂斯極其嚴謹的整體布局,馬蒂斯曾說過:“當所有的部分都獲得適當的色彩關系時,我認為就不能再添一筆了,否則只好全部重新畫過。”由此可見,馬蒂斯畫面中的每一筆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多一筆少一筆都會影響畫面的整體效果,失去原有平穩、和諧的關系。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
(二)畫面中常規意義分析
《生活的歡樂》是馬蒂斯1905年在科利烏爾游玩時所創作的繪畫,描繪的是人們在自然景物中悠然自得的場景,而這幅畫中出現的許多元素都有其深刻的內在含義,傳遞出了馬蒂斯自內心深處最為本質的向往。
1.舒展的人體——“人”的頌歌
從古希臘時代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畫家筆下描繪了許多優美的人體,隱藏在這些作品背后的是人類對自身的認知,畫家們通過這些健美的人體,更多想表現的是健康向上的人體美,但是《生活的歡樂》除了對于“人”的歌頌外,還有其豐富的社會內涵。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大批量機器生產的效率遠遠高于傳統手工業,讓人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開始重新審視“人”的價值,馬蒂斯在畫面中選擇了西方傳統油畫中非常典型的兩種女性形態來描繪,一方面是為了體現其作品與西方歷代大師之間的承繼關系;另一方面也通過暗合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影射出自己人文主義的主張,其目的在于肯定“人”本身的價值。
2.笛子——田園牧歌的生活
畫中有兩處出現了笛子,這代表了馬蒂斯心中對于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中笛子是牧神的象征,因此古希臘時期的許多藝術作品中牧笛與牧神總是形影不離的。例如,葉普拉克西特利斯的《薩提爾》就是如此,在這件雕塑中,牧神看起來年輕健美,手里拿著笛子,背靠在一顆樹上,整個眼型向上傾斜,略微傾斜的眼角和尖尖的耳朵,暗示了牧神的原型是山羊。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笛子”又有了新的象征意義,傳統的畜牧業難以在城市中有容身之地,因此它的出現僅限于鄉村之中。在文藝復興以后,眾多藝術家就開始借物抒情,用牧笛表達自己對于傳統田園牧歌生活的向往,比如喬爾喬納的代表作《田園合奏》中就出現了牧笛。
笛子與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之間的內在視覺隱喻關系除了可以從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中窺探到以外,在馬蒂斯本人的作品中也有體現。馬蒂斯幾乎是同時完成《田園曲》與《生活的快樂》這兩幅畫的,在《田園曲》的右上方也出現了一位手拿牧笛的少年。由此可見,馬蒂斯常在作品中選用牧笛暗喻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3.舞蹈——生命最原始的律動
《生活的快樂》這幅畫的遠景中描繪了六位舞者手拉手轉圈跳舞的場景,這個場景的靈感源于馬蒂斯曾在海灘上看到的一種民間舞蹈,這種舞蹈來自西班牙,其舞蹈方式是舞者自發的圍成圓圈,牽手高速奔跑,所有的舞蹈動作似乎都是舞者本能的生命律動,展示了當地人民勇敢而熱情的性格。馬蒂斯被這種自然而和諧的舞蹈所吸引,在自己的畫作中充分展現出了這支舞蹈的生命力。馬蒂斯在后期創作的《舞蹈》中再次重現了這一場景,畫中六位舞者整體動態夸張,所有舞者都無拘無束,散發出無限的激情。這種從生命中迸發出的最原始的律動深深打動著每一位觀者,正如馬蒂斯自己所說:“《舞蹈》的最終創作目的在于用靜物最原本的顏色來表現,比如說天空用最藍的顏色,畫大地則用綠色,而畫人體則用最鮮艷的朱紅色,靜態的畫面并沒有影響舞蹈的音樂韻律感,反之它使人們心里最深處都舞動起來”。
馬蒂斯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創造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開創出用色彩去表達自己主觀情感的道路,在畫面中傳遞一種寧靜、和諧的審美理想,擺脫了西方傳統繪畫中對物體外象描摹的束縛,讓畫面中的色彩跟隨自己內心變化,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內心深處最為本質的向往。
(三)作品內在意義分析
馬蒂斯現在被我們稱作是野獸派的色彩大師,但野獸派一經問世就飽受嘲諷,這是因為20世紀以前,畫面的色和形大多是以自然為原型,像古典主義重素描、透視、人體結構等,畫家們努力的用色彩去表現客觀世界;印象派則是用色彩去記錄瞬間的感覺,捕捉光線的變化……
而20世界初期,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等都紛紛登上了歷史舞臺,形成西方藝術史上百家爭鳴的局面。以馬蒂斯為首的一批青年藝術家也獨辟蹊徑,用狂野的筆觸和鮮明的色彩將西方傳統繪畫中的三維立體空間變成了二維平面的畫面,這群人在當時被藝術評論家們諷刺的稱為“野獸派”。
但是,野獸派作為現代主義的第一個流派,突破了人們傳統的審美取向,對20世紀的西方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蒂斯大膽的用色和平面化的造型方式解放了同時代藝術家的思想,比如:立體主義畫家們受到野獸主義的啟發,開始主張把多個視角觀察到的物體組合排列到同一畫面中,用平面的二維空間代替傳統三維空間的畫面,讓作品極具視覺張力。馬蒂斯藝術理念至今也影響著現當代青年藝術家們,藝術總是存在一種超凡的力量把我們與過去乃至未來世代相連。
馬蒂斯在面對外界的各種質疑時,選擇把喧囂和紛擾獨自吞下,用畫筆描繪出一個寧靜致遠的世界,他在《畫家筆記》中說:“我向往的藝術,是一種均衡的、純粹的、寧靜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喪的成分的藝術。對于身心疲乏的人們,像一種鎮定劑,或者像一把安樂椅,可以消除疲勞,享受寧靜、安棲的樂趣”,馬蒂斯的作品中總是把積極的一面展現給人們,消極的圖示與他的作品無緣,他的藝術健康、輕松、積極、平和又充滿表現力,總給人以視覺和心靈的雙重享受。
《生活的快樂》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寄托了馬蒂斯心中的理想社會,體現出他對于田園牧歌般生活的懷念,從這幅作品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馬蒂斯寓于畫中的深刻的人文情懷。
四、結語
《生活的歡樂》這幅作品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刻在內心深處關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馬蒂斯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看待那個時代紛繁雜亂的世界,暴力、戰爭、血腥、消極的元素都沒有出現在他所構建的藝術世界里。對于有限的生命他有著無限的期待,就像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家一樣,在畫面中建立起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在作品里體現生命的活力和世界的美好。
參考文獻:
[1]歐洋英譯.馬蒂斯論藝術[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6.
[2]黃麗麗.馬蒂斯繪畫中的色彩表現[J].文學界(理論版),2012(05):259.
[3]中央美術學院.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4]陳永國譯.圖像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5]亨利·馬蒂斯.畫家筆記[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