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娜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引導其有效思考,逐步提升數學學習效率,從而打造一個高效的數學課堂。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從有效進行課堂提問、巧妙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以及靈活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等方面,論述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思考;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1-0102-03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Students' Effective Think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GAO Xiaona (Hongliu Primary School, Dongwan Town, Jingyuan County,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need to follow students' learning rules, guide them to think effectively,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so as to create an efficient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evant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students' effective thinking in prim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 from the aspects of effectively conducting classroom questions, skillfully guiding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and flexibly using students' error resources.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Effective thinking; Efficient classroom
對于數學這門邏輯性、思維性很強的學科而言,所涉及的知識點較為龐雜,內容跨度大并且要求記憶的數學公式、數學定理也相對較多,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采取科學、合理措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思考,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地發展和提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提問,以教學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思考知識的生成過程,在深度思考中掌握具體數學內容。此外,對于學生的常見錯題資源,教師也可以將其作為引導學生有效思考的切入點,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促使其數學應用思維的良好發展。
1.數學課堂促進小學生有效思考的重要性
(1)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規律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符合由淺入深的規律:在低年級以直觀思維為主,絕大部分的知識都可以通過簡單的推理得到最終的結果;中高年級則側重于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學生學習也逐漸向深層次發展。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有效思考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自身數學思維,在發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與邏輯,逐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數學思考習慣地培養,通過指導的方式讓學生逐漸適應并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在學習過程中由淺入深、由簡到難進行操作,最終實現學生數學思維地發展。
(2)符合數學教學發展方向
數學學科教學在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不同階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數學教學的難度也在不斷提升,這符合數學學科教學的發展方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從數學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制定教學方案,通過教學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融入數學學習當中并提升學生數學學科的學習能力,實現有效指導的教育發展目標,引導學生逐步建立數學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使其掌握數學學習的基本方法、基本邏輯。
2.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策略
(1)有效提問,以問引思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未知的知識通常抱有強烈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數學新知識時,則可以通過問題導學法來鏈接新舊知識,借助有效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從而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營造的良好氛圍下積極地探索學習數學知識。以“平行四邊形”為例,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可以結合已經學習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內容構建相應的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異同點,以此有效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此后,在課堂上引入“垂直與平行”的概念,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靈活地應用垂直、平行概念來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有效加深其對平行四邊形概念地理解。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散學生思維,教師還可以趁機提問“長方形與正方形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在這一問題中,學生可以結合不同圖形的性質、特征來探究幾何圖形之間的相互聯系。有效提問是學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教師設置的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找到學生的疑惑點。此外除了教師的提問以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根據學習遇到的問題自主提問,將自身問題放在學生學習群體中來解決,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21AD0819-22E4-4DAA-9493-C74B39675CF0
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有效提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在問題的引導下進行對比、聯想、聯系這一系列思考活動,有助于培養其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所以,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提問的優勢,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通過問題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在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恰當滲透新的知識,以促進課堂有序、靈活地進行,提高課堂質效。
(2)巧妙引導,引發深思
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十分關鍵,而在引導中,學生的思考深度也在不斷地增加。小學數學教材中不乏抽象性較強、較難理解的內容。此時為了突破數學教學重難點,強化學生對難度較高的數學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做好巧妙引導教學工作,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以“多邊形面積”內容為例,為了更好地銜接新舊知識,在導課階段,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復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式,要求學生求解,一個長為20厘米,寬為10里面的長方形面積。通過簡單的例題來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接著,教師可以在一個紙板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其中平行四邊形的邊長為20厘米,高度為10厘米,并展開提問,如何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在教師問題地引導下充分地調動自身的探索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剪下紙板上畫出的平行四邊形,鼓勵其思考是否能夠通過修剪、拼接等方式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進行其面積計算。如此一來,在教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問題探究活動當中,并且,經過有效思考,得到答案。在接受新知識時,學生也不是一味地記憶計算公式,而是真正地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
巧妙引導的關鍵是教師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和掌握能力,在備課前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并根據具體學情制定學生思考與學習的方案,在課堂教學中具體的案例指導和概念理解等學習過程中要及時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調整和優化,以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帶動學生跟上教師自身教學節奏,用“引導”而非“主導”的方式來開展課堂,深入有效地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的魅力。引導需要有效結合學生實際,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來設置引導的“線索”,讓學生潛移默化地跟隨教師設置的“線”逐漸深入課堂,并學習到真正的內容。
(3)錯誤利用,開展反思
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也是引導學生有效思考的重要途徑,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歸納整理自己做錯過的題目來進一步思考錯題的原因,引導學生開展反思,并在反思中逐步鍛煉自身的思考能力與數學思維。錯題利用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教學的具體情況進行分類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例如,在這樣一道易錯題中“超市原本有180噸大米,三天后又運來了一批,此時超市的大米總量為500噸,選出如下選項中的錯誤表述:A.運來的大米占現在全部大米的五分之二;B原來大米比現在的大米六分之五少70噸;C運來的大米比原來的二分之一多30噸;D原來的大米占運來大米的三分之二。”這一道題的易錯點是在“總大米”、“原來大米”以及“運來大米”這幾個數量概念上的應用失誤。在面對這類題目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然后根據教師提供的答案進行比對,在分析的過程中完成內容分解并討論知識的應用型。此外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反思自己為何做錯,做錯的原因是什么,接著再按照教師的思路對錯題進行重新解答整理,并且在錯題本上同時給出詳細的解題步驟。
通過這一教學引導過程,錯誤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學生也會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反思,那么在之后的數學習題練習中及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時時提醒自己要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數學問題。此外,在錯題利用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舉一反三的設置,除了分析錯題內容以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內容的分析并設計出與錯題內容相似的題型,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度思考。錯題的利用要有效、科學,在利用錯題引發學生深思時,教師要做到不讓學生“因為改錯而改錯”,而是要讓學生注意找到題目錯誤的原因:為什么會錯?是知識點掌握不足還是粗心?根據錯誤的原因將錯題分類整理,教師再結合學生的錯題情況將涉及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困難。
(4)合作學習,有效思考
合作學習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有效思考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數學合作學習的設計,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有效思考的目標。以統計圖學習為例,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學習是課程的重點也是學生容易混淆的部分。不知道如何選擇統計圖、選擇哪個統計圖是學生的通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廣泛的討論:首先教師可以提供2017年到2020年本地區的降水量的統計表,然后設置問題:如果想清楚地看到數量多少和數據差別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如果想看到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及走勢則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統計圖?通過預設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制作了兩種統計圖然后對統計圖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逐步認識到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數量的多少但不利于對比數據之間的差別,因為降水量的差距總體是比較小的,折線統計圖則可以方便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以及數量的變化趨勢,可以根據折線的走向趨勢來分析變化情況,方便快捷簡單。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對兩種統計圖有了深入了解,對其優缺點也有了更多的認識,對學生自身發展及應用思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學習中對于不同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學生可以實現知識的互補,利用知識推理內容的同時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邏輯分析和指導,幫助學生在完成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各統計圖的應用能力。
合作學習不僅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靈活,還可以讓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利用合作學習帶動學生學習情緒,讓學生積極參加到討論、思考的過程中,由此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合作”帶動個體性學習,再利用個體性學習能力提升整體合作學習的質效,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有效發揮合作學習的效用,讓學生可以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并且能夠進行深入、全面的思考。
(5)思維推理,掌握邏輯
思維推理,掌握邏輯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相關的定義、定理等知識應做好說明和解釋工作,引導學生掌握從定義到公式的推導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從思維角度去分析問題,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思維推理、邏輯培養非常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規律進行必要地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求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以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為例,圓面積推導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有效方式,也是讓學生理解π的重要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公式推導的方式進行指導,在指導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展現長方形到圓的拼接過程,在拼接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圖形轉化的過程,長與寬的變化過程,從而讓學生掌握圓的面積推導,幫助學生了解πr2的實際含義和由來,提升學生對圓面積公式的理解和認識。圓面積推導公式的學習對學生思維地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推導公式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掌握圖形轉化的思路,對學生后續的學習和指導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思維邏輯地培養涉及圓相關的知識,包括半徑、π的推理、扇形面積計算、弧長計算等,如果單純依靠教師的指導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需要利用自身教學的優勢,積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推理條件,鼓勵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推理并幫助學生完成圓相關學習的任務。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思維的指導,通過滲透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思路、思維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搭建知識點之間的橋梁,能夠從某個知識點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由點成線再到網,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
3.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教學提問引導、強化知識聯系以及錯誤資源利用等啟發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從而在數學知識學習的課堂上不斷地培養并發展自身數學思維,為以后的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閆勤.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策略研究[J].小學生,2021(04).21AD0819-22E4-4DAA-9493-C74B39675C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