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少儀

摘要:內容與語言融合式教學法(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主張:在內容的學習中學習語言,在語言學習中學習內容。使用內容融合語言學習是CLIL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將內容、語言、文化和認知有機融合于教學活動之中,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視角,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認知的發展和文化的感知。
關鍵詞:CLIL,單元整體教學,思維品質
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指導下,課堂問題的功能要看重于建立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知識的關系。以教材為依托,以學科核心素質為教學指導,運用整體性思維,將單元、課時之間,實現縱向和橫向系列以及總體架構的相關知識點,并創設有邏輯性的、有連貫性的、有趣味性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將支離破碎的知識進行優化設計和有機融合。本文闡述了CLIL教學模式在單元整體教學指導下課堂教學策略,嘗試探討發展小學生英語思維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CLIL教學模式
內容與語言整合性學習(CLIL)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歐洲盛行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地理和數學等非語言專業的外語知識和學習被視為雙重教育目標。先進的CLIL教育理念為英語學習賦能,培養學生具有發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跨學科素養和小組合作三重學習目標。為了更加優化CLIL教學模式,Coyle、Hood、Marsh等提出了4C教學原則,即1C-content(內容)、2C-culture(文化)、3C-communication(交際)、4C-cognition(認知)。與其他教學法相比CLIL教學模式,CLIL教學模式具有學習環境多樣、安全性強、學習真實、學習動機強、基礎強化、合作性強等特點。
CLIL的教學模式都是以生為本,教師為引導的,生生教學為中心,以學科知識為背景,培養自我學習能力、小組合作、跨學科知識的培養。通過共同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培養學生,從記憶、理解、應用、歸納、分類等低階思維能力轉變為分析、評價、創新和推理等高階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互相轉化,互相交融,學科語言知識和學習效果通過思維活動整合在一起,驅動整個學習過程。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創設主課題情境,培養閱讀策略,制定學習評價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運用CLIL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例設計及教學目標
r minds 3 Unit 3 Saving Water為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大觀念下“單元整體”教學的精髓,通過情境主線對每個課時進行了精準劃分,既各自獨立,又互相關聯,層層推進,使用多模態的教學資源,整合歌謠、歌曲、視頻等,使得課堂更加豐富,并在不斷地交際引導中將單元目標語言與活動巧妙結合在一起,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激勵學生探索、獨立思考、合作,在實踐中提供創新機會,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英語核心素養。本文以第五課時跨學科綜合運用課(Saving Water)為例進行探究。本單元的核心語言包括“It’s half past eight./ Amy always(usually/ sometimes/ never) wash up after dinner.”等,主要單詞為時間和日常行為動作等,以及描述行為動作所用到的頻率副詞。本課作為該單元的綜合運用課,包括三個版塊:Listen,read and circle,Learn and think,project。三個版塊聚焦詞匯及句型的知識,從聽說讀寫看五個方面安排教學活動。筆者結合本單位教學主題和CLIL教學模式4C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和整合,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如下:
內容:學習行為動作的頻率副詞:always,usually,sometimes,never,描述數量頻度的副詞:more,less,enough,not enough,地理學詞匯:earth,world,water,environment,以及日常行為動作詞組:brush your teeth,wash your bike,have a shower/bath,turn the tap off等。
文化:通過視頻、圖片,讓學生認識地球水日的重要性,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區水資源的分布情況。
交流:在情境中,運用本單元核心句型談論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行為,理解并積極運用新句式,借助本單元核心語言,表達如何節約用水。
認知:巧用Project任務評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運用思維導圖歸納總結節約用水的方式。
二、CLIL教學模式的具體運用
(一)創設情境,搭建學習支架,激發跨學科思維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談論在學校或在家用到水的日常行為,如brush your teeth,wash the clothes,clean the floor等,利用水可以做的事情:use water to grow vegetable,use water to put out the fire,通過Free talk 激發學生對水利用的認知,在語言層面聚焦了本單元的日常行為動作詞組和動作行為的頻率副詞,在思維認知層面關注信息獲取。通過回顧本單元的話題,引導學生回歸話題語境,喚醒他們對水利用的認知,同時拓展新詞組的學習。
設計意圖
布魯納認為:在某些有問題的情況下,學習者只有在經歷了教材開發的過程后才有價值。學者維果斯基指出:學習總是和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英國是出現情境教學法的第一個國家,情境教學法可以指導老師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非語言信息來補充語言上的一些不足。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設計真實、靈動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舒適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CLIL學習法更是激發了學生跨學科的已有知識,利用習得的語言,學習新的英語內容。
(二)閱讀文本,分析文本結構,發展邏輯思維
本環節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Read and underline,Watch and think, Do a questionnaire。
在Read and underline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用scanning 的閱讀技巧圍繞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ater? 進行閱讀,教師以圖表、視頻等形式作為提示,讓學生認識到 Water covers a lot of the earth,so we have enough water./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need water./Lots of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because people have no awareness to save water.引導學生從這一現象中認識水資源的短缺和重要性。
在Watch and think活動中,教師呈現了一段水資源被污染的視頻,提出了問題:Why the water is dirty?引發學生對水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思考,如:People put rubbish into the water.學生運用skimming的閱讀策略,在文本中獲取信息總結出We should save water的結論。
在Do a questionnaire活動中,教師設計了小組合作完成project的任務,調查How to reuse the water問題,學生通過調查得知不同的方式,既擴充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也豐富了學生對于水資源循環利用的了解。
設計意圖
掌握閱讀策略能為學生獲得信息增加了一項基本技能。閱讀策略在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第二外語語言者學習語言的最有效的手段。《英語教學策略論》指出:課堂閱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的時候,應教授學生有效的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從而中根本上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率。
在設計該課的時候,教師利用CLIL學習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Read for fun,read for information,read for language,read for skills。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不通過閱讀來教單詞,學生對能從上下文推測單詞意思,自己解決難的單詞,老師則在閱讀中隨機解說,起到引導學生參與釋義角色的作用。
研究指出,CLIL教學模式可以有助于小學英語閱讀教育質量的提高,在CLIL模式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閱讀策略輔助,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三)制定綜合實踐評價,提升創新思維
本環節設計了Make a report的教學活動,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效果和語言的運用,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選擇一個代表城市,小組合作完成描述該城市的水資源現狀:Dry or wet? Is the water clean or dirty? Where is the water from? How do we save water in daily life?進行手抄報設計匯報。
設計意圖
通過設計評價,學生可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學習、體驗、反思、總結,促進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小學生閱讀理解技能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CLIL的評價原則是根據學生的水平,用易懂的語言進行內容評價,語言評價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通過對課程學習問題的討論和結果,讓學生得到完整、分類的答案。最后,學生可以得到問題的答案,達到潛在的發展水平。該課學生將要在學習完整個單元后,閱讀單元故事,然后進行內容評價。學習完該課,教師利用學生設計report進行內容評價,從而評價學生對本課的掌握程度,而設計report又是跟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生對自己的課題會特別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學生會更真實地體驗到學習的內容。
四、結語
CLIL教學模式運用于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中,整體呈現已知和新授語言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話題概念,CLIL教學模式的4C原則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設定目標,整體組織教學內容,整體設計教學過程,整體進行單元評價。整體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本知識,應該要有一個全局觀念,盡量把生活中能產生聯結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而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也在于“整體”,因為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整體教學就是圍繞這個主題來進行的,所以這就備課也一定要有整體觀念,不要明天上哪個課時今天就準備那一個課時,這樣是遠遠不夠的。
CLIL的教學模式是用語言實現內容目標,賦予語言以真實的情景,從而讓學習者掌握真實的語言,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CLIL用4CS框架設計教學內容,打破傳統語言的教育方法,讓學習者在實際情況下體驗學習目標語言。
參考文獻:
[1]盛云嵐,歐洲 CLIL 模式:外語教學法的新視角[J].山東外語教學,2012(05).
[2]向榮,吁思敏,CLIL(內容與語言綜合學習法)簡介及其啟示[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7(9):2-7,21
[3]Coyle,D.Theory and planning for effective classrooms: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A].In J.Masih (ed.).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C] London:CILT.1999.46-62.
[4]Coyle,D.Developing CLIL:Towards a Theory of Practice[J].APAC Monographs,2005(6):5-29.
[5]龔海平,雙語教育是提升外語學習質量的理想路徑[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