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李玉
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于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需求愈發強烈。高職院校作為技能人才的培養基地,培養優質人才和辦出專業特色就至關重要。專業內涵建設的關鍵是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法律實務類專業以培養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為目標,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視域下,構建高職法律類專業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逐步探索出“12334”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法律實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017年國家司法體制改革,隨著國家法治環境的高速發展,高素質高技能型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當前,深化產教融合,改革和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職法律專業急需解決的緊迫任務。法律實務類專業以培養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為目標,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構建高職法律類專業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機制,逐步探索出“12334”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實踐來看,人才培養存在著專業、個體和地域之間的差異。新形勢下法律執業門檻提高,高職法律類畢業生無法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法律職業知識系統性強、法律職業上升空間小等專業性特點決定了高職類法律專業人才培養的難度。而且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日益也凸顯其弊端,比如培養目標定位不準,人才培養模式背離職業崗位需求;實踐教學操作渠道狹窄,缺乏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教學模式沒有擺脫本科院校傳統的教學模式,缺乏高職教育的實踐性和職業性。正因如此,近年來,社會各界對于法學教育的批評和質疑屢見不鮮,尤其對于法律類高職院校而言,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迫在眉睫。
二、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清晰
當前,我國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千篇一律,沒有針對地方經濟發展進行準確定位,沒有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專業培養沒有特色,學生就業困難。傳統的法律教育還是以講授性的理論為主,忽視了對學習法律實務技能的培養,大多數畢業生缺乏工作實際能力,無法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
(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
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特色不明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背離職業崗位需求,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無法對接,沒有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統一,缺乏對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有機結合。缺乏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高職法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探索。
(三)職業素養和課程思政缺乏系統性
根據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德才兼備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其中品德放在首位。但部分高職院校只注重知識、能力的培養,忽略了以培養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為內容的職業素養和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
三、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其本質是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當前行業發展瞬息萬變,為尋求專業特色,應當積極探尋法律行業發展新變化,聯合企業專家、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詳細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法律專業應當圍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法律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契機,加強法律類特色專業建設;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積極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路徑,以社會需求為依據,準確定位高職法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面向工作崗位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是高職法律專業改革的核心任務。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探索
法律實務類專業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法律實踐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確定高職法律人才培養模式。以法檢系統的司法輔助方向、公共法律服務方向、企業法律服務方向等職業領域崗位的任職要求為培養目標,以職業資格要求為培養標準,在借鑒悉尼協議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理念基礎上形成“一條主線、兩個主體、三個階段,三個職業領域,四個核心能力”的“12334”人才培養模式,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線,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培養,通過認知導學、實訓促學、實習強學三個階段,面向司法輔助方向、公共法律服務方向、企業法律服務方向三個職業領域,培養學生的“司法輔助能力、庭審速錄能力、糾紛調解能力、法律實務能力”四個核心職業能力。
1.一條主線
“一條主線”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線,引進悉尼協議理念,以職業能力發展為內在邏輯,對標職業標準和崗位標準,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畢業要求,重構課程體系。法律實務類專業組建以法院、律師事務所、法律志愿者協會等行業、企業專家委員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創設校企協同育人環境。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深刻領會育人內涵及要求,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發展為邏輯,深度剖析法律專業人才崗位和職業素養和技能,對標基層法律服務崗位標準,以畢業后3-5年的職業發展要求為課程深度和廣度的標尺,重新構建課程體系。
2.兩個主體
“兩個主體”即以“學校和企業”雙培養主體和培養平臺,構建互補型的專兼結合法律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專兼職結合的“雙師型”教師團隊。一是堅持學生“走出去”,和法院、律所共建院校合作基地,在真實工作場景中完成認知、跟崗和頂崗,實現課程教學和實訓的延展;二是行業導師“請進來”,構建互補型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師團隊,以大量一線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律師擔任兼職教師,定期舉辦論壇交流、講座,共同承擔人才培養和崗位職業技能培訓,共同開發課程并編寫教材。引入“法院文化”“律所文化”到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3.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即以“知崗、跟崗、頂崗”三個遞進式階段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突破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共同發展,實施實踐教學環節改革,構建校內+校外遞進交替的實踐教學體系。校內:通過專業素養訓練、職業素養訓練、專業通用能力訓練、專業核心能力訓練、職業核心能力訓練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校外:知崗,第一階段進行法律服務崗位認知;跟崗,第二階段以“學生+學徒”的身份在學校和企業交替進行操作訓練;頂崗,第三階段以“準員工”的身份在基層法律服務崗位磨煉職業能力。
4.三個職業領域
法律實務類專業面向司法輔助領域、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企業法律服務領域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把三個職業領域法律服務人才的需求導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打造校企協同育人環境。在法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圍繞法律服務行業鏈和法律職業崗位群,共同構筑職業領域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訂單培養、專項培養、現代學徒制等產教融合項目為載體,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引領專業建設發展。法院、律所等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持續性技術支持和人才培養質量檢測,整體推進,常態化開展多維度育人的機制,學生、教師、學校、單位積極自主參與實施來實現系統性育人運作。
5.四個核心能力
法律實務類專業根據學生的就業方向著重培養學生的“司法輔助能力、庭審速錄能力、糾紛調解能力、法律實務能力”四個核心職業能力。與校企合作單位協同構建“崗課賽證創”的課程對接體系,解決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脫節難題。課崗整合,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需求無無縫對接;課證融合,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完美對接;課賽融合,將技能競賽嵌入課程體系,磨煉學生的司法輔助能力、庭審速錄能力、糾紛調解能力、法律實務能力;課創融合,將“雙創”思維融入課程,拓展“課-賽-創”融通模式,錘煉學生雙創思維。專設與法律實務接軌的職業能力訓練課程和訓練場地,創新相匹配的教學模式,院校共建法律技能綜合實訓室:速錄技能實訓室、模擬法庭實訓室、司法技能實訓室、調解實訓室,不斷優化實踐教學條件。分層化、多元化的“課內實訓+課外活動+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的實踐教學體系,凸顯系統性、創新性、實用性和融合性。
(三)“三全育人”體系的科學構建
為實現新時代基層法律服務人才培養目標,法律實務類專業深度融合“課程思政”和“職業素養”,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通過“基因式”融入專業和課程,圍繞價值塑造、職業素養培養、知識技能傳授三位一體的建設目標,從整體上構建專業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法律實務類專業在以“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下,建立“三全育人”體系,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融于一體。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貫徹落實學院“基礎層次+綜合層次+創新層次”的人才培養理念,多方面多層次培養學生,通過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等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結語
專業建設的關鍵是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法律實務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司法實踐對新時代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為基礎,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基層法律服務人才為出發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完整的課程體系,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合市場需求。
參與文獻:
[1]何成兵,李愛.高職法律文秘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08):21-23.
[2]司馬俊蓮,蔡世鄂.論地方民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5(04):184-188.
[3]李秋月,何穎,黃炎.創新創業視域下高校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06):42-43.
課題項目:本文系四川現代職業學院2020年“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法律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為:K20-ZD1-00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陳麗(1981-),女,四川眉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訴訟法學,高職法律教育。
李玉(1987-),女,四川宜賓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法律教育,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