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慧
摘 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和新課改的要求,如今對學生的培養不僅僅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綜合發展。尤其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接觸和認識外界事物和學習的重要階段,老師則更要抓住這個關鍵階段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成長,本文探討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新教學,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五育發展目的提出了有關建議。
關鍵詞:五育并舉;小學語文;教學創新
引言
在教育事業推進下,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成長成為了教育事業新的要求和目標,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富含人文哲理和價值的教育學科,對學生五育發展培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語文教學上要進行改進和創新,從而更大化地實現對學生五育并舉優秀培養。
一、利用多媒體資源,拓展教學資源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在條件允許下,老師應當多多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1],在課本基礎之上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延伸內容,例如在《難忘的潑水節》教學中,老師可提前準備關于傣族潑水節的習俗故事和相關的視頻,在課本教學之前讓學生欣賞觀看,幫助學生對少數民族特有習俗加深認識,從而理解和感受到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潑水時的喜悅情感,由此明白我國各民族團結一心,友愛和睦相處的美重要美德。
又如在《只有一個地球》課文教學時,老師可準備關于自然保護和記錄視頻片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意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教育學生重視日常生活中對自然景觀和環境的自覺保護,提高環境保護和公物愛護的意識,從而提升個人的優秀素養。
二、開展課堂活動,加深學生投入
以往的教學中主要多表現于老師主動學生,而學生過于被動的教學模式,課堂整體效果過于死板不夠活躍。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和參與度,老師應適當增加多元化的課堂活動[2]。如在學習《敕勒歌》課文時,老師可在多媒體資源基礎上,為學生布置上大草原的背景,帶領學生上臺朗誦《敕勒歌》,通過深情朗讀,讓學生感受我國自然的美麗之處以及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和幸福感。
除了在日常室內教學課堂外,在條件和情況允許下,老師可結合體育學科的室外教學,開展室外體驗,例如在《七律·長征》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中國工農紅軍戰勝艱難險阻,最終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的革命英雄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教學之外老師可組織學生小規模的遠足,從中鼓勵學生克服辛苦,鍛煉學生意志和團結一心的精神,并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當時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和勇敢,不僅加強了學生身體鍛煉同時可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意義。
三、開展集體活動,將五育深入內心
老師可定期舉行征文活動,鼓勵學生自我認識和反省個人德智體美勞方面的表現情況,要求學生圍繞個人五育成長進行自我規劃和具體行動的內容以征文形式表現,并在班級內部進行評比,結合學生的平時的班級表現和個人征文內容的表述進行評選。
同時設置語文課代表的輪流制,讓每位學生參與職責勞動,體會班級服務的辛苦和重要責任感,并且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從而促使班級五育培養氛圍更加濃烈,學生在良好的成長氛圍下能夠更好地發展。
四、豐富作業類型,激發學生各項發展
除了圍繞教學課本內容的作業外,老師可合理地布置非書面化的作業內容分,例如參加志愿者活動、課題實踐作業、觀看教育電影等多形式的作業進行布置。志愿活動中,老師可與家長溝通,帶領學生參加社會面的馬路小紅帽、看望敬老院、捐贈書籍等奉獻愛心的活動,增強學生的樂于助人、尊老愛幼、遵守社會基本法規的道德素養。
關于課題實踐作業的布置,老師可根據單元主題進行有效布置,如在學習人物傳記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少年閏土》等,老師可要求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和認識的人來抒寫自己想要贊美和敬佩的人,通過學生的抒寫使得學生提高表達和抒發情感的能力和機會,從小培養學生對他人的感恩和學習的思想美德。
在課余時間內,老師可提前搜集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的電影,作為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例如《海底總動員》、《瘋狂動物城》、《放牛班的春天》等,通過電影播放學生在音頻結合的方式下能夠更加投入其中,有利于加強學習效果,讓電影之中所表達的認真學習、培養思維、提高鍛煉等教育意義深長學生內心。
除此之外,家長的日常配合也是促進學生五育成長的關鍵,老師應適當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家庭事務的勞動,幫助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使得學生樹立良好的責任心。
結語
本文主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基礎上關于五育并行發展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創新教學的措施,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環境,讓學生在動態和靜態的教學模式下結合學習,并且拓展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更多地學習到有利于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容和方向,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 施建萍. 五育并舉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落新穎化教學探究[J]. 明日, 2021(5):1.
[2] 馬小麗. 基于五育并舉的語文教學實踐思考[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