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麗
摘要:虞永平教授在《以班級為基點的幼兒園課程建設》一文中強調,幼兒園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實際基礎是班級,課程的研究和實踐應該以班級為基點,從而讓班級成為實施幼兒園課程的主陣地。班本課程主要來源于本班級幼兒的興趣點,它的行進路線始終圍繞幼兒的“興趣、問題、解決方法”等展開,反映的是教師與幼兒之間對真實的課程的學習、生活的探索過程。
關鍵詞:兒童視角;班本課程;生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幼兒是發展中的主體,幼兒的活動是主動活動。現以班本課程《遇見桂花》為例,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個想法,引起課程發展;一條主線,聯起課程探秘;一個團隊,助推課程成長”,開啟班本課程之旅。
一、一個想法,引起課程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喜歡親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讓課程回歸幼兒,引導幼兒自主學習、探索,成為生活、學習、游戲的小主人。我們必須要了解孩子們的需求,俯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收集孩子們的興趣,給予孩子們真正的需要。孩子們的一個不經意間的想法,帶給我們無限的驚喜。
(一)關注幼兒興趣,深挖有效資源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大社會是我們的生活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教師要及時關注幼兒興趣,善于捕捉課程契機,及時將幼兒的興趣轉換為有效的教育資源,成為班本課程的素材。
例如:為了讓孩子感受秋天在大自然中的美景,在校園里散步時,孩子們發現小學操場上的桂花競相開放,甜甜的花香浸潤了整個校園。樊樊聞到了香香的桂花味。其他孩子紛紛翹起小鼻子也跟著開始聞起來啦!
樊樊:“好香啊!這是什么味道啊?”
孩子們一下子熱鬧起來,不停的討論著,有孩子提議:“老師,我們去找一找、看一看這香味吧?”
孩子們跟隨著這香味一路尋找。大家發現小學的操場旁有一排的樹。孩子們一邊撿著地上桂花的小花瓣,一邊三三兩兩的在交談。果果:“桂花真香吖!我的小手都變香了。”樊樊:“看!它有好幾個花瓣,1.2.3.4。”
我們注意到孩子們對桂花非常感興趣,從孩子們的言語交流中我發現,他們對桂花已經有了粗淺的認識,但是這些經驗浮于表面,作為教師,我希望引導孩子通過探索去提煉和升華,幫助他們不斷改造和重組經驗。在孩子們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我們班的班本課程“遇見桂花”誕生了。
(二)識別幼兒需要,發揮家庭力量
家園合作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深切感受到家長豐富的教育資源。家長參與我們的課程是幫助家長了解課程,感受幼兒成長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家長參與對課程的發生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孩子們不僅在幼兒園找桂花,回到家中依然和家長聊關于桂花的趣事。在孩子的帶動下,家長們也加入到了我們的課程中,陪孩子們一起探索,使得我們的課程慢慢調整為家園合作型。
周末時間,孩子和父母去大自然尋找桂花,認識桂花的多種顏色及花瓣的數量。在收桂行動中,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一起拾桂花,用繪畫的方式錄下了這美好的一刻。
教師從活動中發現孩子們對桂花的好奇點,從而正確引導幼兒主動觀察、反復思考。同時教師發揮廣大家長的力量,調動家長的豐富資源,讓家長們參與到我們的課程中,使我們的課程不再僅局限于老師的思考,使課程的組織實施更加多元、豐富、生動,幼兒獲得的體驗也更加豐富多元。家長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我們的班本課程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課程的關注度也會越來越高。
二、一條主線,聯起課程探秘
課程讓生命體驗不斷碰撞,生活經驗不斷交融,社會文化不斷交流。隨著孩子們課程內容的不斷豐富,他們自主管理的意識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在增強。對于桂花,孩子們產生了很多的探究興趣點,追隨幼兒的興趣,我們將以“桂花”為主線,過程中讓幼兒自主對課程進行探秘、解決問題,使課程有了桂花的加入變得“芳香四溢”,也給孩子們帶來許多奇跡。教師通過呼應幼兒需要、創設區域環境等支持策略靈活拓展幼兒學習經驗。
(一)呼應幼兒需要,引發共生智慧
陶行知先生在具體教學中特別強調“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使他們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在活動中,只要我們提供充足的時間,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放縱”觀察、探索、討論,他們會發現更多桂花的秘密,并通過與同伴、教師、家長的交流和互動來感知桂花。在幼兒與幼兒之間、教師與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親子之間的多維交流中,孩子們體會著共生的智慧的樂趣。
周一孩子們把桂花帶回來幼兒園,教室里傳來了嘰里呱啦的聲音。
樂樂:“我的桂花跟你的顏色不一樣?”
糖糖:“桂花可以做什么呢?”
孩子們的提出各種疑問,于是,我們為孩子們繪制了一份《桂花我知道》調查表。孩子們通過回家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網上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了相關知識。
(二)持續呼應幼兒,整合已有經驗
教師通過對孩子們美食的了解,根據孩子們在探秘桂花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整合孩子的已有經驗,通過集體活動提供回應的策略,使之形成有關“桂花美食”整體經驗。家長們在的“收桂行動”收獲了不少桂花,部分家長開始制作桂花美食。果果媽媽送來桂花蜜,果果說桂花茶很好喝。孩子們紛紛來看桂花蜜,期待喝到桂花茶。
琪琪:“哇!好香啊!好像蝴蝶啊!”
孩子們都很好奇,那我們來嘗嘗吧!大家一人一杯桂花茶,開心極了!甜甜的桂花茶真好喝。
“我還吃過桂花湯圓也很好吃的。”小宇說。
當然孩子們也不忘和其他班級和老師們分享了桂花果凍和桂花湯圓。分享的喜悅讓果凍變的更加的甜,更加的美味!在活動中,部分孩子們在家已經有了一些桂花美食的經驗,在孩子們討論、統計的基礎上,我們選取了孩子們感興趣的桂花果凍和桂花湯圓進行制作體驗。整個過程,教師即滿足了孩子們探究的興趣,幼兒的已有經驗又進一步提升了。
(三)創設區域環境,靈活拓展學習
蒙臺梭利說過:“教育對兒童的巨大影響,是以環境作為工具,讓兒童受到環境的浸染,從環境中獲得一切,并將其化為己有。”在課程實施中,教師提供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和適宜的探究氛圍,將孩子們地作品呈現在展示墻上,在美工區里投放了各種材料。在這樣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孩子的態度、情感、求知欲、學習欲望都得到了充分地發輝。孩子們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成為學習地主人。
例:孩子們在美工區找來了顏料、棉簽、樹葉、紙盤,點畫桂花,掛在美工區,時時都能看到桂花。孩子們還收集了散落的桂花,在美工區里找到“棒棒糖”,用散落的桂花做成了“桂花棒棒糖”,讓“桂花棒棒糖”甜在心里。
區域環境在整個創設過程中,以幼兒的經驗線索為前提,以幼兒的問題發現為媒介,再由教師歸納提煉,幼兒共同參與、多元互動方式來創設,體現了幼兒發展的過程。區域環境創設活動充分發揮環境和幼兒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墻的教育價值,靈活拓展學習。
三、一個團隊,助推課程成長
每一個課程的發生、延續都指向學生的發展。孩子們的每一串腳印的背后,都有默默捕捉孩子行為背后所蘊含的發展契機的教師觀察者和家長支持者的背影。那班本課程會帶給我們什么驚喜呢?
(一)幼兒自主,班本課程更有“適度”
以幼兒興趣點為出發的班本課程,最終目的是為每一個孩子愉快的學習,促使幼兒全面健康的發展。在《遇見桂花》課程中,教師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問題、預設課程,這恰恰體現了《指南》所倡導的學習:尊重幼兒主體性、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在安全、溫暖、互動、富于理解和激勵的環境中的學習。孩子們通過在一次次尋桂花、探桂花、品桂花中發現、探索、體驗中獲得更多有關桂花的知識,用自己的方式保存這些美好。孩子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幼兒園里最豐富的、最感興趣的課程就在他們自己“當家做主”的課程。
(二)教師合作,班本課程更有“深度”
《遇見桂花》這個班本課程我園“四季”園本課程秋收里炫彩秋日開展過程中發生的一個班本課程。我們在戶外活動抓住孩子們地興趣點后,沒有自編自導,而是和本組級的教師們一起分析課程預設網絡,通過組級審議,園級課程組成員指導,確立課程發展的方向。我們進行了早期匯報、預設;中期匯報、調整;后期匯報、評價。我們和班里的孩子們很幸運得到整個汛幼團隊的支持,讓我們的班本課程內容更加豐盈。
(三)家長參與,班本課程更有“熱度”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主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支持和主動參與,幫助教師提高教育能力。”把家長請進來,發輝家長資源,帶孩子們參與“收桂行動”,家長全程參與我們的課程,使我們的課程更有“熱度”。家長在參過程中,零距離接觸幼兒園的教育,感受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同時也可極大程度的豐富家長的育兒經驗,為家園共育起到促進作用。
其實,每一次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教師前期的思考與研究,班本課程也不例外。班本課程內容的選擇具有隨機性,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有利于幼兒發展的,都可以作為班本課程的內容;班本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用心去觀察、仔細聆聽,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和問題,教師要做的就是提供相應的支持。班本課程把孩子與生活里的距離拉的更近了,親近自然、互動環境。我們的課程還在繼續,我們還會遇見花、遇見草,遇見不一樣的課程!
參考文獻:
[1]李敏.以幼兒為主體,優化班本課程——從班本課程《小蝸牛大秘密》談起[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1-1.
[2]莊丹.在小小蟲看到大世界——小班班本課程的個案研究[J].名師在線,2019(04):61-62.
[3]邱艷靜.淺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6):3-3.
[4]王健.淺談幼兒園主題課程班本化的實踐[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8(10):1-1.
[5]時敏.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現實困境與突圍之道[J].江蘇教育研究,2014(07):63-66.
[6]朱靜晶.班本化主題活動線索創生的思與行[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