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提出與貫徹為各個學科的課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優化契機,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就應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積極地通過自身教學意識的樹立、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學模式的創新、等策略,實現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化,以此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路徑;優化路徑
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學習、總結與探索,在清晰認知科學教學價值的同時,總結科學教學問題,并立足小學生的實際成長特點與成長需求,不斷革新、大膽創造教學策略,帶給學生扎實、有效的科學指導,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可以深切感知科學的魅力,并使其產生科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學好科學,并獲得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
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重知識、輕技能的培養策略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上教師的教學任務比較緊,難免對教材的鉆研力度不夠,對科學教學的目標沒有做到清晰的把握,輕視了學生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的體驗,導致教學設計缺乏科學性。
2、科學教學資源匱乏
雖然在教育事業的發展背景下,我國不斷加大對中小學教學資源的投入,但由于學生基數較大,學生人均教學資源是不足的。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不論是教學設備還是教學的復雜度都在不斷提升,使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學習資源比較匱乏,這不利于小學科學教學的高效開展。
3、學生科學學習興趣低下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大多是以“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形式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對學習呈抗拒的態度,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加上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而教學是需要師生雙方共同努力的,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二、小學科學教學的優化路徑
1、微課引導自學
在微課的支持下,要讓科學教學的效果提高,教師可以將微課運用到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在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預習型”微課,為他們安排預習的任務,由學生在課上提出預習的問題。在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組織學生自主學習課上的主要知識,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外合作討論科學問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課后,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教師可以提供“復習型”微課,幫助學生在課后能夠及時梳理所學知識。
例如,在“土壤里有什么”教學中,學生需要了解土壤的表面、內部所生活的各類動植物,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動植物的種類、特征等內容進行描述、交流。為了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實際土壤內的動植物,為他們提供對應的微課視頻,鼓勵學生將微課學習當作課堂學習、實物觀察的補充。在微課的支持下,學生能針對本節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觀察和討論。一些在盆栽綠植中沒有觀察到的現象,也能通過微課充分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2、歸還課堂主體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要從科學知識、實踐技能、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三觀情感等方面出發,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因此就需要進行實驗教學的創新,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第一步,就需要教師將課堂主體歸還學生,鼓勵學生敢于思考、交流、表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小學科學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內容,進行課堂活動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有效的課堂活動與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交流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中,可以先鼓勵學生質疑、思考,并為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交流空間,尊重學生的意見,給予更多的鼓勵與表揚。
例如,在“動物的不同與相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課堂主體歸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于思考交流與探究操作。比如,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展開回憶,談一談生活中常見的小動物,并且與同學交流討論,整理這些動物的相同點,如金魚、小貓、小狗、鳥兒、螞蟻等,快速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快速找出這些動物的相同點,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將這些動物的身體結構形象地展示出來,然后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回答問題。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視野,教師可以給予相應的提示,引導學生從生活環境、運動方式、飲食習慣、繁殖方式等方面出發,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最后進行親自試驗與操作。
3、組織探究活動
科學實驗、手工制作、生活觀察等,都屬于探究活動范疇,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活動有特殊參與熱情,教師要做好對接處理,為學生順利進入到探究活動之中創造良好條件,以開闊其認知視野。科學學科內容極為廣泛,與學生生活認知有更多融合點,特別與學生學習興趣取向有更高趨同性,教師針對性做出布設,能夠快速形成教學成長點,讓學生在多重探索操作中建立學科核心能力。
例如,在教學“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給學生設計的生活觀察任務是:我們家里都會養殖一些鮮花,這些鮮花有自己的生長規律,回家之后,對其晝夜變化做觀察,以一周為一個周期,研究晝夜對這些植物帶來的影響。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主動展開材料,利用課余時間做觀察,將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在一周觀察結束時,對相關數據做研究,很快就得到了實驗結果。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求學生主動發言,對實驗結論做展示和交流,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教師對學生觀察體驗效果做歸結,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介紹實驗觀察過程很詳細:植物有一定的趨光性,白天的鮮花比較鮮亮,夜晚的鮮花比較暗淡,特別是花朵開放的時間,大多會在清晨時段,隨著太陽初升,溫度提升,花朵開放更為鮮亮。教師對學生觀察情況進行點評,對晝夜對植物影響原因做技術解讀,對一些特殊植物的表現做介紹,有些植物在夜晚會更加活躍,這是比較個性的表現。學生從教師講解中獲得的知識信息比較明確,對晝夜變化影響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首先必須對課程目標進行分析,其次是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最后是制定適合自己班級要求的科學教學活動方案,讓每位同學都參與到課堂當中去、組織好學習氛圍并提高他們自主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等方面。
參考文獻:
[1]孫秀蘭.多種教學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運用例談[J].讀與寫,2020,17(4):219.
[2]唐玉勇.創新小學科學教學發展學生核心素養[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