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學記》是《禮記》中記載先秦時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一篇,是古人教育智慧的結晶。《學記》中關于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論述對如今的語文教學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學記》中的教育教學原則可以概括為:“豫、時、孫、摩”“藏息相輔”“啟發誘導”“長善救失”“教學相長”,本篇文章主要對后兩種教學原則進行分析。對其對應的現代語文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進行闡釋,并聯系初中語文教學談一點淺薄的認識。
關鍵詞:《學記》;中學語文教學;啟示
一、長善救失原則及其對如今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長善救失原則
《學記》在對于長善救失原則的描述中提到了“多、寡、易、止”這四個學習的人在學習中經常犯的錯誤。
“或失則多”是指有的學生寬泛求量,貪多而失;“或失則寡”是指有的學生所學太少,以致于孤陋寡聞;“或失則易”是說有的學生只愿意學習簡單的知識,以致于才疏學淺;“或失則止”是說有些學生面對困難選擇放棄,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容易半途而廢。
對于這四類學生,清代的王夫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禮記章句 》中認為,有這四類缺點的學生雖然有所壞的一面,但是也有積極地一面。學習求多者更容易博學;孤陋寡聞者更容易潛心鉆研專一知識;喜歡學習簡單知識者更有堅持學習的勇氣和信心;知難而退者生活更加有序,安分扎實。
(二)長善救失原則對現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此原則要求在如今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要辯證地看待學生的缺點。對于同一個問題,教師要從兩個角度出發,兼顧正面和反面。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并且能夠積極發掘學生的優點,利用能利用優點來克服缺點,揚長避短。筆者將有以上四種問題的學生進行了分析,并尋求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1、或失則多
這類學生對學習有著比較濃厚的興趣,喜好廣博的知識,學習主動性強。這些都是此類學生的優點,但是其缺點也很突出:學習上急于求成,態度浮躁不認真,只重數量量而忽略質量。這時教師就應該利用這類學生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對其積極進行引導,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刻苦鉆研的品質,引導他們學會靜心鉆研每科知識。
2、或失則寡
這類學生與上述“或失則多”情況恰好相反。這類學生的缺點很明顯:學習興趣不高,所學知識過于單一。但是這類學生通常又具有刻苦鉆研的學術精神,對問題的思考很深刻。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積極利用其刻苦鉆研的學術精神來引導其正確學習,并且幫助學生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努力克服其知識面單一的問題。
3、或失則易
這類學生喜歡學習簡易的知識,不喜解決復雜問題,學學問通常淺嘗輒止。但是他們也有積極的一面,比方說有積極性、主動性,且信心十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著重利用其學習信心引導其思考更加有難度的問題,循序漸進,最終激發學生對研究更高深知識的興趣。
二、教學相長原則及其對現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教學相長原則
教學相長原則在《學記》中是這樣體現的:“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從“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這一個角度來進行闡述的。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反省自己;了解到自己的困頓之處,才能提升自己。
這段話經由后人不斷發展、引申,變成了現在包含“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雙向活動,意在教師和學生都要在教學活動當中處于活躍的開放狀態。教師要邊教邊學;學生也要邊學邊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體系。
教學相長原則在現如今的語文教學中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對于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深刻影響。
(二)教學相長原則對現代語文教學的啟示
1.把握“教”與“學”的雙向關系
教學是一個雙向補充的過程。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看似是個單向過程,實則不然。教師在“教”的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甚至一些突發情況。要學會隨機應變,靈活應對。這就要求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及時從學生那里獲得反饋,了解學生學習動向,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課堂一直處于積極狀態。
由此筆者認為,教師的“教”是一個雙向活動。如果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只是側重于自己知識的單方面輸出,沒有及時從學生那里得到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那課堂就完全淪為了“滿堂灌”的課堂,這無疑對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極其不利。同樣,我們還要注重學生“學”的過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而不是附庸,師生之間可以互為老師,達成互相學習的關系。
2.建立對話式課堂
反觀現在部分的語文課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往往是割裂開的。教師只管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也只會一味地接收現成的知識。當前我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的“教”為主體地位。因此我們要利用教學相長原則改進教學模式,構建新型的對話式課堂,建立學生、教師以及教材三者間的對話式課堂。
所謂對話式課堂就是師生雙方在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構建的在平等、交流、合作對話氛圍中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的課堂。這里的“對話”不等同于交流與談話,它更側重于教師與學生在思想上與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文本是語文課堂學習的重要材料,是鏈接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橋梁。師生、生生都以文本作為話題進行對話、思想碰撞以此獲得更深入的理解。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課堂里的每個人都可以既是傳授知識者,又是學習知識者;既是提出疑問者,又是解答困惑者;既是課堂參與者,又是課堂評價者。這樣的“對話”過程,讓課堂活了起來,課堂里的每一個人都能夠盡情施展才華,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獲得共同提升。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精彩豐富,被古代各朝教育視為教育法典,對如今的語文教育科學理論仍然有源源不斷的啟發性。我們應該重視 《學記》以及其他寶貴的古代教育理論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運用到當今教學中。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學記》的許多教育思想還是處于初始地位的胚芽階段,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合當今我國的語文教學實際情況認真培育、改進,并且傳承和發揚下去。
參考文獻:
[1] 陳 雯.《學記》的教育教學原則及其啟示 [ J] .建材高教 理論與實踐, 2001, (10):47.
[2]艾興,趙瑞雪.《學記》中的“核心素養”思想體系及現代傳承[ D].現代科學教學,2019: 6,6
[3]傅任敢 .《學記》譯述[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