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胡清
摘要:滿足社會需求、保障學生高質量就業是高職院校的使命。通過對影響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因素進行核理,分析了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困境,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入手,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改革、基于虛擬仿真的大學生實踐訓練、基于專業群的課程模塊設計和基于“產教融合”的平臺建設的研究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 高質量就業 人才培養體系 路徑研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目標。所謂高質量就業,不僅是實現最大化就業,而且能使勞動者找到可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工作崗位。對高職學生來說,就業崗位專業是否對口、工作是否穩定、薪資是否滿意、職涯發展有沒有空間都是衡量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指標。近幾年,我國高職畢業人數呈上升趨勢,僅2020屆畢業生數較去年增長了40萬人。一方面是高職學生“就業難”,而一方面又是企業“用工荒”,高職教育如何來滿足企業需求,高職院校如何來保障學生高質量就業,已成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
一、影響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因素
1.專業對口率低
高職院校擴招帶來了生源多樣化的問題。在學生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有些學生是對本專業不太了解,有些學生是服從分配進入本專業,還有一些學生是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職院校,專業選擇面是有限制的。學生入學后,由于學習基礎或學習興趣的原因,無法融入本專業學習中,也沒有相關一技之長傍身,最后導致就業時只能放棄專業對口的工作。其次,高職院校是培養基層一線的高技能人才,企業需要學生實踐能力強,與工作崗位零對接。因此,對高職學生來說,缺乏實踐經歷和工作經驗是“軟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難度較高。
2.工作穩定性差
高職學生初次就業時,起點比較低。就業單位又多是中小型民企,薪酬待遇低、發展空間小,導致學生工作時間不長,就頻繁離職。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增加了人力資源成本,對于高職學生來說,不利于自身職業技能提高。工作的不穩定造成就業質量不高。
3.職業發展后勁不足
隨著職業教育逐步走向開放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標準要滿足行業、企業多元化的用人標準。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看重學生的實習實踐經歷、參加技能比賽的獲獎、是否持有職業技能證書和其他相關的實操培訓證書,以及是否具有主動學習和自覺研究的精神等,以此來判斷學生的職業發展后勁。因此,高職學生如果職業崗位適應性不高,學習遷移性差,職業發展后勁不足,也不利于其高質量就業。
二、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困境分析
針對目前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困境進行分析,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短板。具體有以下幾個問題:
1.高職院校育人目標與行業企業需求脫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正在推進,而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卻沒有與時俱進。學校對專業學生的培養僅限于寬基礎活模塊的教學模式,沒有根據市場需要和企業需求,構建以復合型人才為導向,“一專多能”的培養體系,也未能給學生增加多個就業方向和多個擇業出口。[ 1 ]企業歡迎崗位適應能力強的工作人員,學校的育人目標與企業需求脫節,無法促進日常教學與新技術、新設備接軌,無法保障學生核心專業技能提升,影響了學生高質量就業。
2.高職院校的育人評價與企業用人標準不對接
高職院校傳統的育人評價采取的是以學生的成績為主,以職業資格證書為補充,即畢業證+職業資格證的“雙證書”評價方式。這種育人評價方式比較單一,沒有對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技術技能水平進行標準考核。在育人評價指標中,也沒有設置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水平、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滿意程度的權重,與企業用人不對接,影響了學生高質量就業。
3.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與企業培訓機制不協同
高職院校的育人模式以課堂學習+校內實踐訓練+校外實習為主。在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的今天,企業在內部培訓機制上也強調人才的“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對企業來說,學生在學校中只是結束一個學習階段而已,在工作崗位中進行內培和提升,拓展在職員工的再教育渠道,使學校教育與入職后教育融通才更有意義。高職院校育人模式與企業培訓機制的不協同,所培養的學生達不到企業對入職人員創新意識、持續學習能力、崗位遷移能力的期望值,影響了學生高質量就業。
三、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路徑研究
要解決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的根本問題,就要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入手,通過把握高質量就業的方向、方式、特色和保障,去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1.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改革,指明高質量就業的方向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傳統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用信息化來“撬動”教學理念,實現教學內容現代化,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實現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就必須把握住產業發展的方向和專業建設的方向,建設“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專業教學資源庫。依據“互聯網+職業教育”,構建集專業資源、課程資源、實訓基地資源、社會服務資源等模塊于一體的教學資源,其中包括了豐富的教學設計、教學素材、企業案例。資源庫的目的是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目標。學生在資源庫中,能接觸到企業典型項目;在教師指導下,以企業生產任務為載體來完成項目。教師也可以通過資源庫,啟動創新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課堂現場雙向教學等,探索線上線下交互學習模式。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可以通過多層次立體化的考核評價體系,把線上測評和線下測試相結合,由校企共同考核,提升考核評價的靈活性。高職院校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改革,推動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融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從而使高職學生的就業質量得以提升。
2.基于虛擬仿真的大學生實踐訓練,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方式
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是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的主要目標。學校依托校內訓中心、技術創新實驗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研發中心、技術服務中心、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把專業課程體系融入實踐教學,開發集開放性、共享性、實效性于一體的智能管理系統,形成大學生實踐訓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以校企融合的形式,實施技術、人才和教學資源的協同供給。實踐訓練體系一方面融入虛擬仿真的新技術,在專業實訓中結合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另一方面以加強應用研究、集成創新和成果轉化為抓手,定期發布行業技改課題,以“項目+導師”制為切入,教師、學生和技術專家組成課題組,參加企業研發攻關、技術改造等。
3.基于專業群的課程模塊設計,打造高質量就業的特色
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傳統技術單一崗位在減少,多元復合型崗位不斷涌現。因此高職院校原有的專業教學目標已不能再滿足企業需求。為了提高高職學生就業后的適崗能力,高職院校要設定專業群教學目標,設計富含特色的課程模塊,以此來對接行業企業的崗位群,對接行業企業的產業鏈,從而滿足高職學生高質量就業要求。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為例,把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數控技術、電梯技術等專業構成專業群;分設底層基礎課程模塊,中層課程模塊和高層方向課程模塊。底層基礎由思政類模塊、職業意識培養模塊、科技素養模塊、數理基礎模塊等通識教育平臺課程,以及機械基礎、電工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等專業基礎共享課程平臺兩大塊構成。中層課程遴選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模塊,如機電系統綜合應用模塊、工業機器技術基礎模塊、先進制造技術模塊、數控設備裝調模塊、電梯安裝工程模塊等。底層基礎模塊是專業群課程共享模塊,中層課程模塊是根據不同職業崗位,可以交叉互選的模塊。高層方向課程模塊是與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深度對接,分成智能裝備生產過程控制、智能裝備的數字化設計、智能裝備的精密加工、電梯智能產品與服務等就業方向。通過專業群課程模塊的設計,構建了“一專多能”的培養體系,使學生能密切追蹤產業發展脈絡,勝任裝備制造行業企業中的數字化設計、智能生產、智能產品、技術服務等核心崗位,學生也因此提高了工作技能,拓展了就業渠道,成為企業所歡迎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4.基于“產教融合”的平臺建設,成為高質量就業的保障
要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受歡迎”的社會急需人才,就要全面對接企業需求和產業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高職學生的高質量就業,不是高職院校單方發力能做到的;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門、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多方合力,以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搭建一個“產教融合”的創新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教育行政部門負責牽線搭橋,學校和企業可作為人才培養的雙主體。學校設置的專業結構必須符合企業的就業方向。行業協會是平臺的重要的輔助機構,行業與企業協同,與學校共同制定符合行業規劃、行業技術和行業要求的人才培養標準,使其與行業標準對接。學校對人才的培養采用多元化培養方式,以寬口徑、學分制銀行等彈性學制,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學習課程。企業全程參與學校的育人過程,參與聯合培養、訂單班、學徒制等,深入各個教學環節。基于“產教融合”平臺,還有利于實現多元評價。政、校、企、行的融通機制,可以在目標制訂、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培養質量、結果輸出等工作鏈條上進行全程檢測和評價,有助于實現評價科學化和分析標準化,保障了人才培養的水平,切實增強了高職學生的適崗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雙雙.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困境及出路[J].教育教學論壇,2010,(18):109- 110.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