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分層教學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幫助學生從較低層次提升到更高層次,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那么,如何做到合理分層、高效分層是廣大教育者值得研究的問題。文章分析了分層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提出了隱形分層、動態調整的分層方式,并給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現狀;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8—0070—03
新課程改革關注學生全面、良好地發展,但學生的先天智力、學科基礎、自學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異,要想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被一線教師競相采用。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分層教學卻與教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實效的初衷背道而馳,并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深刻反思分層教學的方法和具體的操作過程,改進方法,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尊重每一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習質量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1]。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查找出分層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隱形分層、動態調整的分層方法,為其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1.分層教學比例不同,小學應用比較少。在中國知網上檢索分層教學,共檢索到1260條相關文獻,其中小學分層教學檢索到47條,而小學數學只檢索到13條文獻,從數據分析可知,分層教學大多應用在中學、高職的教學中,小學教學中應用比較少。其實,年級越高學生的知識層次、學習能力、個性特點、學習習慣越明顯,就更容易進行分層教學。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抓住這個關鍵期,及早發現學生的不足,取長補短,幫助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為以后的學習注入動力。所以,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更需要分層教學。
2.準備工作不充分,分層效果不理想。在實際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課前缺少調查、測驗,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性差異了解不夠深入,依然把學習成績作為分層的主要依據,在分層方法上下功夫,以拓展類題型為主,片面追求優等生拔高,大多數學生只做基礎性題目,忽略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不斷變化的客觀規律,導致分層不準確,教學效果不明顯。
3.以顯性分層為主,分層結果難以“善始善終”。分層教學的初衷是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最大化的發展與提高[2]。但是實際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選擇顯性分層,讓優等生的優越感更強而產生自大自滿的情緒,不利于優等生的發展。同時,過于強調層次教學也會讓優等生不太重視基礎知識,導致他們的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此種情況下,教師就容易忽視學困生,傷害學困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導致學困生產生厭學情緒。這樣的分層教學只會加劇各層級學生之間的學習落差,抑制學校整體學力的提升,最終讓分層教學難以“善始善終”[3]。
1.做足準備,科學分層。科學合理的分層教學是開展隱性分層教學活動的基礎,而學生分層是開展隱性分層教學活動的首要任務。因此,必須慎重對待學生分層,過于簡單,則不能全面精準地了解學生的特點,更不能判斷學生的學習水平,容易使分層教學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4]。雖然簡單分層能讓教師的前期準備工作相對輕松,但是后期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無法調節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也就無法實現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教學目標,最終只能半途而廢。相反,學生分層也不能過于繁瑣,繁瑣復雜的分層不利于教師工作的開展,并且繁重的工作量也會讓教師顧此失彼,忙于分層卻忽略了教學的本質要求,耗時耗力,不利于教師長期堅持下去。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每個學生都擁有語言智能、空間智能、自省智能、數理智能、節奏智能、動覺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這八種主要智能。為此,基礎分層主要從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四個方面歸類劃分。學習成績主要考察本學科小學數學的學習成績,通過綜合評定時間跨度較遠的三次成績和時間跨度較近的三次成績,提高判斷的準確性;學習習慣需要教師在課中、課后觀察記錄,也可以通過和家長溝通了解出更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習慣,便于分層;學習能力除了教師的課堂觀察,還可以通過能力測試測算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個性特點,教師采用日常觀察,訪問同學、家長和讓學生自我評判的方式獲得綜合又全面的了解。而當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點發生沖突時,應以綜合能力為主要分層的依據,盡量“分低不分高”,劃分在低層次中更容易讓學生在學習初期收獲成功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基于這樣的依據,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應做到了然于胸,為分層教學提供有力支撐,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提升教學質量。
2.綜合評定,隱性分層。做好了以上四方面的前期分層準備,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扎實、思維靈活、對數學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強,能很快地理解數學中的抽象概念和空間觀念,并且能夠將所學的知識很好地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濃厚,能夠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并且樂于探索更有深度的題目,因此也擁有很好的數學成績,屬于“優等生”;B層次的學生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學習能力適中,占全班人數最多,在課堂活動中能夠跟上教師的節奏,但是對于重難點問題需要教師著重點撥,在遇到靈活性比較大或者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時,處理起來比較困難。他們能夠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學習中規中矩,按部就班,學習成績中等,屬于“中等生”;C層次的學生是占比最少的學生,但這部分學生對全體學生能否共同進步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教師也應對這部分學生給予額外的關注。這部分學生數學知識比較薄弱,學習能力不足,再加上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使得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一直難以提升,甚至有的小學生討厭數學學習,產生了消極思想,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強,缺乏學習的動力。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及時教育和指導,端正他們的態度,積極引導,多多鼓勵,疏松心理上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學會接受自己的不足,在精神上重拾信心,再從知識點上補充。
3.因材施教,二次分層。在基礎分層的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除了自身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外,還受到學生做題時的審題是否認真、書寫是否規范、動力是否持久、思維是否靈活等更細致的一些因素影響。基于此,教師在首次分層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分層,讓分層更具明確性和針對性。二次分層可以從規范標準、學習態度、變通思維三個方面進行。規范標準主要包括學生審題的認真程度,做題的書寫規范程度和完成程度,這些是從學習習慣影響學習成績的角度出發考慮的;學習態度主要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否一直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和內在動力,對數學學科的熱愛程度;變通思維則是包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以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能力。這里可以運用角標和底標的方式制作表格,如下圖,其中1、2、3小標分別代表了二次分層中的規范標準、學習態度、變通思維,上角標則是在該單元表現好的部分,可以繼續保持,下角標表示有待提高的地方。圖表簡單明了地記錄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讓每個學生對自己當前的情況有一個清楚的認知,發揮優勢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而對不足的地方更有針對性的改正和提升,從而達到隱形分層的效果,實現讓全體同學共同進步的教學目標。

4.及時跟進,動態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隨著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生變化,需要教師在二次分層中及時調整,對努力有進步表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更上一層樓,對表現低迷或狀態有所下滑的學生,教師要及時采取應對教學措施,引導學生盡快回到學習狀態。例如,在圖1的表格中經過觀察可以看到同學1屬于優等生,在第一單元內容的學習中標準規范方面做得很好,需要提高的部分是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教師就針對性地對同學1實施一些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手段,讓同學1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調整和與學生溝通交流后,第二單元中該生的學習情況有了明顯改善。其他同學也會在相應的調整下做出改變和提升。整個學期結束后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再次分層,為下一學期的學習目標打下基礎。這樣堅持做下來,既可以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動態調整,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有了動態分析,為教師的教學積累了經驗,構建出更完美的數學課堂。
總之,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努力鉆研與終身學習的態度。數學課堂教育模式中的學習方式與邏輯思維,激勵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勇氣與興趣,更好地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班級全體學生的素質提升。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對應的隱性分層教學方法,采取多方面的分層實施辦法,為學生建立一種新穎的學習模式,隱性分層、動態調整,有效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在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支配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推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曾志佳.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育.第二輯[C].教育教學研究:德育工作研究(2016年版),2017(02):85-87.
[2]陳麗霞.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09):224-225.
[3]安富海.“滾動分層”布置作業的成因及實施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08):3-7.
[4]甘明榮.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J].文存閱刊,2017(13):84.
編輯: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