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梅
摘要: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思想、內容、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組成的重要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核心素養視域下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對策,并提出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體現形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史;數學文化
引言: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的關系(HPM)是數學教育中特色鮮明、富有魅力、前景廣闊的研究領域,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的實踐與案例開發則是HPM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認識到數學史對小學生多方面的教育價值,以此以數學史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目標。
1、數學史在數學教學中的體現
1.1七巧板
七巧板是一種從中國古代的“燕幾圖”演化而來的拼板玩具。發展的歷程從宋代的燕子到明代的蝴蝶翅膀,到近代的七巧板。七巧板原本的名字叫“燕幾”,是招待貴賓用的桌子,這是宋朝的黃伯思發明的,他在宴席上做了六張長桌,可以根據賓客的數量進行調整,然后再加上一張桌子,七張桌子湊在一塊,形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可以隨意組合。可以說,七巧板是基于“燕幾圖”和“蝴蝶翅膀”而發展起來的。
1.2乘法
數學學科乘法教學是二千多年開始而來。當時以“九九八十一”為開端,將口訣刻于“竹木簡”中。這也是為什么它被稱為“九九歌”的原因。七百年過去了,從“一一得一”算起。早在春秋時期,九九歌就被廣為應用。在很多書中都有提到過一些乘法的方法。九九首詩,從九九八十一開始,一直到“二二如四”,一共36行。出土的漢代“竹木簡”和敦煌出土的“九九術殘卷”均為“九九八十一”。“九九”這個名字就是從這兩個詞開始的。“九九”的經文在約公元前5至10年期間被擴展為“一一如一”。到了宋代(公元1112世紀),九九歌的次序與現在所用的是相同的,也就是從“一一如一”到“九九八十一”。元朱世杰《算學啟蒙》中記載的45個字,已經由“一一”改為“九九”,并稱之為九字。目前常用的兩種乘法,一種是45個句子,一般叫做“九九”,另一種是81個句子,一般叫做“大九九”。據史料所述,九九首次出現在清代陳杰所作《算法大成》中。
2、核心素養視域下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對策分析
2.1以“圓的面積”為例
數學史家M.克萊因在“歷史是教學的指南”的觀點提出:“歷史呈現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敘說了人類認識如何步步深入,在抽象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體會和把握認識提升的關鍵。”關注、研究數學史,是一種回溯——回到歷史、回到原點、回到過程,因而回到規律,回到發展方向上來。數學史還具有回望和前瞻并存的特點,可以推動數學及其教育的發展。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重要的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例和情境,讓學生體會和領悟這個概念的多方面意義[1]。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引入課堂,向學生們普及數學史;在公元前3世紀,阿基米德運用“窮竭法”,將圓周正切三角形的概念推廣開來。三國時代的劉徽用割圓法,把它畫成了3.14。根據這種計算,祖沖之獲得了3.1415926與3.1415927的圓周比。古代印度的數學專家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他們將一個圓形切割為若干片,形成一個大致的四角形狀。再分割、平移將四邊形變成一個近似的矩形,這也是我們教科書中關于將圓形區域轉換成矩形的原因。數千年來,數學界一直在研究直與曲、有限與無限之間的聯系,“無限分割,直化直”,這是圓周的基本原理,也是未來數學界最寶貴的知識。然后教師要根據數學的發展歷程繼續解釋,因為它的圓圈區域的主要思路并不在于它的運算方式,而是在于從曲線到直線的轉換,這種處理方式,就像“從面到線,從面到線”,這種處理方式,也是數學史發展結果[2]。
2.2以“認識負數”為例
讀史,首先要尋找數學史實,其次是梳理一個知識產生發展的脈絡,第三就是把數學家的發現進行剖析,抓住細節深究。負數產生的歷史告訴我們:兒童數學學習困難,不僅僅是因為知識本身的抽象性,還在于對新概念的建構要顛覆已有的常識,抵制負遷移,超越和拓展個體的既有認知。幫助學生學習關鍵概念,核心就是重組他的經驗,拓展他的認知,提升他的思維。
例如,教師應進行課題導入,并引入數學史,如,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負數嗎?負數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1表示一件物體,2表示兩件物體……0表示什么都沒有,而負數比零還小,比“什么都沒有”還要少,這怎么可能?原來,認識負數要顛覆之前的基本常識“0表示沒有,是最小的數”。經過對史實地梳理,顯然只有重新認識“0”才能真正理解負數[3]。
結束語: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明確數學史在小學數學中的體現形式,并對數學文化進行深入系統的了解與認識,以此立足于教學實際,使學生依據課程,領悟有關文化內涵,達到提高學生數學思維、數學素養的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錢利,邵漢民. 從數學史中汲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因子[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9(11):10-13.
[2]周莎,杜宇,童莉.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研究[J]. 數學教學通訊,2021(10):5-6.
[3]王青建,王邵惠子. 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文化題材開發[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3):3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