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宇
摘要:美術鑒賞課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課,但課時有限,部分教師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卻忽視了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并且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導致學生的鑒賞水平難以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充分重視美術鑒賞教學。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能力;審美
引言
美術作為高中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科目,在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發展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學生也開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成長的有效途徑,希望可以在立足實際情況開展精準引導中,打造高效美術課堂。但是,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現狀并不是非常理想,無論是學生方面,還是教師方面都存在有待提升的方面。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必要性,并立足實際思考教學策略。
一、美術鑒賞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首先,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雖然德育是教育的根本,但是美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讓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識別美丑,所以有“以德為美,以善為美”的說法。其次,高中階段的學生生理發育已經基本成熟,他們對美的追求也更高,思想較為活躍,對各種事物的感知非常敏感,這一階段正是培養他們審美素養的最佳時機。學生需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各種事物,并認真分析、判斷、模仿、創造,鑒賞則是學生必須經歷的。學生通過美術鑒賞課可以接觸到許多經典美術作品,了解它們的藝術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升藝術品位,最終有效提升綜合素質。最后,美術鑒賞教育在美術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能夠打造藝術形象,反映人的思想、精神,這正是如今學生需要的精神食糧。通過美術鑒賞,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個人情操會得到提升,心靈也會得到凈化。
二、美術鑒賞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注意滲透傳統文化,優化美術鑒賞教育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都在變化,高中生的審美觀念也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教師應該了解傳統文化對美術鑒賞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見微知著的意識,這樣有助于傳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本內容,以實際案例滲透傳統文化。如《從傳統到現代》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分別呈現漢服、唐裝、中山裝、旗袍、夾克衫、連衣裙等圖片,展現中華民族由古到今服飾的變化歷程。其中,教師需要重點為學生介紹這些服飾的特點與流行原因。如,漢服又稱華服,最大的特點就是交領、右衽、系帶,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衣襟壓住右衣襟,也有直領、方領、坦領、圓領等,給人灑脫飄逸之感,富有古韻之美。唐裝流行于唐代,彰顯富貴典雅之風。中山裝流行于20世紀初,莊重嚴肅。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其特點為簡潔大方,能夠勾勒出女性獨有的曲線美。除了課堂講解,教師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他們對傳統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美術館或博物館參觀,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利用聲音、圖像、視頻等形式展現教學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樹立多元化的藝術觀念,形成開放、包容的審美心態和意識。
(二)科學利用信息手段,打造直觀化美術鑒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中美術課程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師在實施美術鑒賞教學時,不僅可以為學生講授作品相關信息,而且可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如,在《文化與習俗——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
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民間美術作品皮影、剪紙、臉譜等內容,讓學生通過鑒賞分析民間美術作品的特點。然后,教師用多媒體展示
《彝族蕎菜節葫蘆舞》《南京夫子廟元宵節燈會》這兩幅圖片,讓學生找出其中蘊含的民間美術元素,并思考民間美術用在這里的目的。通過直觀的圖片展示,教師可以為學生說明民間美術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讓學生了解到民間美術是用來美化人們的生活的。最后,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呈現民間美術的定義,包括傳統的民間美術和現代的民間美術。這樣由圖及文,學生能夠對民間美術形成基本的了解。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優點是簡便、直觀、高效,學生也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尤其是在網絡教學出現后,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自主選擇喜愛的美術作品進行鑒賞,這樣的美術教學更有生機和活力。美術是一門開放性較強的學科,不同的學生認知方式也有差異,所以對于同一作品也會有不同的想法與見解。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與真實感受發表對藝術作品的見解。不過,這些見解需要建立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想法給予評價,讓學生能夠理性地分析作品。當學生在美術鑒賞課上勇于表達觀點,他們會對美產生更加豐富的感知,同時形成積極向上、富有個性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態度。
(三)融入實踐活動,使美術鑒賞教育生活化
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綜合實踐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在實踐中觀察探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由于高中美術課程具有人文學科的特征,體現了基礎性、多樣性與選擇性,教師設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豐富他們的生活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美術的情感,提升其人文精神,健全其人格,使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緩解心理壓力,獲得成功的體驗,并且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結束語
美術鑒賞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能夠提高他們對藝術的敏感度。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美術鑒賞教育也在積極探索之中?,F階段,美術教師應付出更多的努力與心血,使美術教育與時俱進,從而為中國社會蓬勃發展的藝術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梁捷.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5):224-225.
[2]吳愛群.探究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以及學生自身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6(24):116.
[3]王曉靜.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5):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