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姣
摘要:在當前小學語文科目的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增加對朗讀教學方式的應用,在減輕學生壓力的同時,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魅力,對教育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朗讀教學方法主要指的是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設計過程中增加學生朗讀課文的環節,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能夠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以及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相關意義,對學生語文成績以及能力方面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指導;
引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在低年級語文學習中,學生要想實現“積累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這一目標,就離不開朗讀。而“重寫輕讀”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學過程中老師對“朗讀”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條目標貫穿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每一個學段中。朗讀,是一種語言再創作的過程,是一種最簡單、直接、有效的情感交流、學習和教學方式,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非常重要。
一、明確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目標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學目標不明確是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沒有確定目標,教學活動存在于表面。語文教師只是為了朗讀而朗讀,教學重點偏移嚴重。過于重視學生的發音、拆解,沒有意識到情感引導的重要性,導致原本充滿感情的文章變成了生硬的朗讀,學生不理解文章內容,只能“念課文”,很難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想要從根本上為朗讀教學增加有效性,就必須在課堂開始前明確教學目標,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制訂朗讀教學計劃,對課程進行設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朗讀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小馬過河》這一課程時,教師需要在朗讀前明確要求,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對課文中的人物性格進行分析研究,塑造一個鮮明的形象,學生有了初步了解后可以更好地進行后續的學習。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對語速、發音、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講解,提高其閱讀能力。
二、增強學生朗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要小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能讓他們主動進行閱讀活動。教師應當在開展朗讀教學時,注意自身的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內涵,還要激發學生的朗讀和閱讀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朗讀過程中,在朗讀過程中獲得朗讀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小學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學習中,由于此文本實際上是一首兒歌,借助雪景,進而體現森林中的小動物們不同的腳印形狀。同時,在此文本中還對青蛙的生活習性做了科普。為了激發學生們的朗讀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朗讀視頻,或用歡快的音樂為背景為學生們做范讀。通過此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朗讀的興趣,進而促使學生模仿教師朗讀時的語調和語氣。然后,教師可以關閉視頻中的聲音,讓學生們對著視頻動畫情境進行朗讀。學生通過反復幾遍的朗讀,其語句連貫性和朗讀效果得到了提升。
三、集體表演式朗讀
在小學語文低年級朗讀教學中,教師結合文本的寫作特點,讓學生們通過表演的方式讀出來,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更是讓學生體會到了朗讀的樂趣。而且低年級的學生本就活潑好動,通過表演形式的朗讀也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例如,在部編版低年級小學語文《小小的船》學習中,由于文本內容較少,教師如果讓學生反復朗讀,很快學生就會對此失去興趣。為此,教師可通過表演的形式來進行朗讀教學。教師根據文本中所描寫的場景,讓學生們自主編創動作邊演邊讀,使得文本中的景象得以再現,利用大屏幕營造出一個黑夜船上賞月的場景。在氛圍的烘托下,學生們的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既增加了朗讀的樂趣,也讓學生對此文本內容的印象更加深刻。
四、豐富朗讀素材
教師應當考慮到語文教材的局限性,在技術支持和資源支持的情況下,為學生建造更加豐富的朗讀資源庫,擴大朗讀范圍,豐富朗讀素材。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課外素材,在課上為學生朗讀一些短篇故事、散文等,或是收集全體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向大家推薦自己最近感興趣的文章和讀物,學生的閱讀水平差異并不大,由學生內部推薦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更能貼合他們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對其中內容進行必要選擇,將其中的優秀篇目列舉出來,鼓勵并推薦學生朗讀。同時還可以在學生朗讀過后,組織學生寫讀后感,在鍛煉朗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同時,還能培養寫作能力。此外,電子投屏也能展示一些課外文章,教師可以在文章中標注出重點詞匯或偏僻字,帶領學生一起朗讀,期間需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指導。
五、多給學生提供朗讀平臺和途徑
朗讀需要一定的時間,課上時間有限,很難給予學生充分的練習機會,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平臺,在課下自由練習。例如:在課堂開始前,為學生挑選閱讀材料,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現給學生,讓其進行課前朗讀,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在語文課堂上,創造朗讀機會,講解文章中某一段時帶領學生大聲朗讀,布置課后朗讀任務,挑選片段發到班級群,用課下時間完成朗讀任務。這種朗讀方法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為其提供更多的朗讀機會,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對以后的發展有積極作用,是學習語文的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相當豐富和優美的詞句,有利于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鍛煉和培育。因此,教師應把握好小學語文教材的這一特點,將朗讀教學應用在課堂中,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領悟到文章中的意境與情感,增強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王娟.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究[J].文科愛好者,2020(3):208.
[2]杜芳玲.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漢字文化,2020(12):98.
[3]董曉翠.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策略分析[J].教育觀察,2019(4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