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摘要:學生在小學階段不僅要學習數學基礎知識,還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和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雙減政策的提出,更加關注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素養的培養,因此數學課堂活動安排中如何更加有效凸顯解決問題能力,成為當前數學活動的第一要務。文章簡要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希望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能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解決問題能力;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是貫穿學生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無論是數學課上還是生活中,都需要通過觀察、思考、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具體情境中出現的問題;然而在以往應試教育的理念下,教師的教學關注點大多停留在學生“應對”考試的能力上,在課堂教學、課后活動中大多通過“刷題”的方式代替學生的實踐活動,學生“眼高于手”的現象很常見,如何改變此種教育弊端,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當前數學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任務[1]。
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堂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場所,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現階段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往往忽略了教學氛圍、教學環境的改革,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缺乏學習熱情。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課堂中完全沒有知識消化的時間,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老師要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與學生積極交流互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并且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
例如,在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分類與整理》教學中,老師先向學生展示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有幾種不同的圖形,并且清楚地認識到每塊七巧板的不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其中的2塊或者3塊或者更多塊進行拼圖,最后將自己的拼圖創意與其他學生分享。老師利用七巧板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學生通過對七巧板的觀察、比較再到實踐,不僅對平面圖形特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加深了知識的記憶,而且培養了學生空間觀念,可以利用七巧板組出不同的圖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趣味問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趣味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方式,從表面分析,趣味問題的提出就是“投學生所好”,結合學生的興趣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快速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一般情況下,趣味問題情境的創設放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簡單、趣味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快速、高效地投入課堂活動中[3]。
其一,趣味問題游戲,比如通過猜謎語等方式,以簡單的師生問答形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活動,此種方式比較適合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將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問題中,然后引入相應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初就能夠保持高漲的參與意愿。比如在學習鐘表相關的內容時,教師通過“無腳會行走,說話不用口,發出命令來,人人都遵守”等不同形式的謎面,讓學生在猜謎語的過程中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
其二,問題情境的創設還可以融入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技術,比如微視頻等,借助智慧課堂教學工具,在課堂導入環節生動形象地展現課堂上要探究學習的重點問題;比如借助學生喜歡的動漫角色,像西游記、海底小縱隊等角色,將數學問題動漫化,有效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意愿。比如在《負數的認識》一節內容中,教師借助微課播放每日天氣預報的視頻,尋找一些比較有特征的視頻,比如某一天不同城市的氣溫溫差,然后通過氣溫的差距展示正數、負數之間的差別,將課堂要探究的問題穿插其中,引導學生在觀看、觀察、分析的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興趣。
三、結合生活實際突出問題價值
要想有效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密切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且分析問題,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和奧秘,凸顯生活問題的價值和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關注問題,在課堂上創建生活化情境,設計具有生活性的作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解決問題意識。教師也可以利用生活問題、生活場景、生活畫面、生活故事等對學生進行引導,發揮學生的創意和想象,開展趣味性數學學習。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后按照教師的引導,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最后發現規律。在教師設置的問題引導下,學生獨立進行觀察和思考,全面了解問題,對于感興趣或者想要了解的問題進行提問,在教師的講解下對知識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教師就契合實際的問題提出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為學生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以作業為媒介,推動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作業設計與實施是推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關鍵,雙減背景下,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要堅持學生為主、因材施教、開放自由的原則,在基礎作業的基礎上添加更多形式與內容的作業活動,滿足更多學生對數學學科學習的需求。例如,跨學科融合作業,數學與各學科之間都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作業的設計也要關注學科之間的聯系,比如通過手抄報的形式繪畫出整個章節內容的思維導圖,在繪畫過程中不僅能夠明確章節內容的學習思路以及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也能在設計、計劃過程中展現學生的藝術素養,通過跨學科作業的布置,提高學生解決多方面問題的實踐能力。
再如,高年級面臨小學階段的總復習,在總復習過程中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選擇專題復習的內容,然后總結出整個小學階段學習此類數學問題的知識點、知識面、知識體系,還可以拓展一些相關的典型例題;在總結過程中可以按照數與代數、幾何等類別分開總結,目的就是通過總結、分析、實踐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從數學學科的特征入手,選擇符合小學不同年級段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作業設計與實施方式等,全方位地鍛煉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宏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152.
[2]劉翠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淺談[J].讀寫算,2020(25):65-66.
[3]高小棉.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J].新課程,2020(3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