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各項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初始階段,此時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影響著學生對于學習的看法,因此教師應切合學生群體的特征以及喜好,制定趣味性的教學策略。與此同時,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進程,所以學校以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科目的均衡發展。美術科目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創造力以及想象力,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應深入研究小學美術趣味性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階段;趣味性;美術科目;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教育各方推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教學中有效落實,部分美術教師認識到多維度提升學生素養與能力的重要性,開始尋求高效方法解決偏科這一現象,但是因為缺乏一定的經驗作指導,并且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較深,推進的進程較為緩慢。為此,本文作者從當前小學美術的教學現狀入手,發現現下教學中存在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生無法感知教學樂趣以及缺乏愉悅正向的教學氛圍這三方面的問題,阻礙教學進程持續發展,隨后教師從運用媒體資源、創設實踐課程以及構建教學情境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將趣味性教學模式引入美術課程中,以保證學生在感受樂趣的基礎上產生學習興趣。
一、運用媒體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媒體資源是重要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可以將知識內容轉化為直觀的形象幫助學生理解,在美術課程中,運用媒體資源,可以引導學生在更清晰、更生動的物象中,深入且全面地感知美術的精妙,從而產生主動探索與學習的興趣。為此,教師應有效運用媒體資源這一形式,例如:教師在講解“色彩大家庭”這一課時,首先,教師運用幻燈片展示不同的顏色,帶領學生認識顏色并且可以準確說出不同顏色的名稱,以此通過直觀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元素;其次,在學生已經對顏色有了基本的認知后,教師搜尋著名的美術作品的電子圖片,并且邀請學生回答其中有哪些顏色,以此拓展了教學資源,借助學生未接觸過的內容激發其興趣;最后,教師播放不同顏色搭配效果的視頻資源,從動態的角度帶領學生感知課程知識,為教學增添了活力。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媒體資源,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其將對媒體資源的興趣轉化為學習興趣,推進主動學習進程。
二、創設實踐課程,感知美術樂趣
在美術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便是教授學生如何創作美,此內容僅通過教師的講解無法保證學生的高效掌握,因此教師應融入實踐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鍛煉創作技巧,自主感知美術的樂趣。為此,教師應在教學中提高實踐教學的頻次與質量,例如:教師在講解“剪紙”這一知識時,首先,帶領學生欣賞我國美術歷史中流傳的重要剪紙作品,促使學生感知到其中蘊含的美感,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運用彩紙以及剪刀一步步學習如何進行剪紙操作,在學生跟隨教師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剪紙藝術的精妙之處;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礎上,運用想象力自主構思剪紙作品的樣式,以此通過學生的自主實踐過程加深其對教學知識的理解與感知;最后,教師在班級內評選出創作最富表現力的三名學生,并且將其作品在班級中展示,通過展示實踐成果的方式滿足學生被肯定的心理需求。由此可見,教師創設美術實踐課程,完善了教學內容,切合了小學生群體喜愛自主實踐的特點。
三、構建教學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情境教學是當前教學進程中應用較多的方法,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充滿活力與趣味性的場景中產生探索熱情,推進學習成效提升。為此,教師應構建多樣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水墨畫”這一課程內容時,首先,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問題“水墨畫的名稱由來是什么?其主要有哪幾種技法?一般以什么為創作物象?”以此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并且引導學生明晰本節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在講解完具體的課程知識后,要求學生自主選擇一名同學結為小組,在組內討論其在教師的教學中獲取了哪些新的知識與體會,并且總結是否還有存疑的知識,以此創設合作式的教學情境,創新了學生的學習模式;最后,教師邀請三名學生分享其所學所感,對其中闡述得較為全面的學生加以獎勵,創設激勵情境活躍課堂氛圍。由此可見,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程氛圍,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緒下,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持續推進,重視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成為當前主要的教學任務,并且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奠基期與關鍵期,錯過此階段,后續的教學與教育活動無法再進行有效彌補。美術科目是引導學生感知、欣賞以及創造美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其審美情趣提升的基礎,但是當前教學效果較差,教育價值未充分發揮。為此,教師應重視小學階段的意義,結合美術科目的價值,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不斷提高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遲慧.小學美術趣味化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傳奇,2019(6):1.
[2]吳海鷹.趣味性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