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瑩媛
摘要: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在音樂中的體現,是我們珍貴的民族藝術文化瑰寶。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聆聽民族器樂的音色之美、感知民族器樂的意趣之美、品味民族器樂的意境之美,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傳統音樂的理解力、審美力,滋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關鍵詞: 初中音樂? 民族器樂? 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之一。這一理念不僅體現了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性、多樣性的特點,同時也充分彰顯了音樂學科提升學生愛國情懷的課程價值。初中階段是構建和完善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鍵階段,是培養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時期。現如今信息傳播途徑眾多,學生能接觸到的大量音樂資源良莠不齊,一些流行性的音樂資源缺乏文化厚度,對學生的延展性成長毫無助力,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并沒有形成較好的判斷力,因此這一時期教師的選擇和引領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的民族器樂在悠悠歲月中積累了大量優秀的樂曲,蘊含著民族文化的精髓,散發著民族精神的獨特氣質。在音樂教育普及的今天,讓學生了解并領略民族樂器的美妙之處,將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千年民樂文化繼續發揚光大,是時代賦予我們音樂教師的職責所在。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如何借力于民族器樂,引領學生走進美妙的民樂世界,滋養學生音樂素養的。
一、聆聽民樂之聲,賞音色美
我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富,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樂器多達1200多種,并且每一種樂器中又非常講究音色變化,彈奏方法極為豐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聆聽、直觀欣賞,要素分析,模仿參與來感知豐富多彩的音色和獨特、多樣化的表現技能,幫助學生提高對音色的審美能力。
[課例一]《彝族舞曲》教學片段
此首作品以彝族音樂為素材創作出的,被譽為中國音樂精品的琵琶獨奏曲。在課堂中筆者在課堂中從演奏技法如何與彝族舞曲相結合的切入點來引導學生賞析。作品B樂段賞析
1.整體聆聽,感受作品音樂情緒的變化。
師:B樂段有幾次情緒的變化?從哪些音樂要素上進行了變化?
生總結:有多次情緒對比,B段是一個多段體結構。
2.分段對比聆聽,小組合作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將琵琶的演奏技法與彝族舞蹈的各種情緒巧妙結合的。
教師小結: 琵琶不同的手法表現出體現出的不同情緒
3.模仿參與,感受體驗不同的演奏技法,如男生聽到主題c時可模擬琵琶中的掃弦動作;女生聽到主題b時可以模擬琵琶輪指的動作等。
琵琶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有著多變的演奏形式和豐富的表現手法。學生在音樂情緒的對比感知,音色的深入探究,演奏技法的模擬表現中,深刻對民族樂器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能提升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從而加深對民族樂器的喜愛之情。
二、感知民樂之趣 ,賞意趣美
中國打擊樂是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上最早的一種合奏形式,主要通過不同的節奏組合以及各種打法來塑造生動的藝術形象。它不僅能模仿自然界的很多音響效果,還有演奏者精彩形象的表演,極具生活情趣。教師可以根據作品中所展現的生動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思維,大膽創造,讓學生能夠在演示、實踐等音樂活動中體驗到音樂的樂趣,享受到美的愉悅,從而培養良好的音樂表現力及創造性思維力。
[課例二]《老鼠娶親》教學片段
《老鼠娶親》一曲屬于絳州鼓樂,是上千年流傳下來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享有“中國第一鼓樂的美譽”,作品極具生活情趣。
1.聆聽“老鼠出動”思考打擊樂如何刻畫老鼠形象。
2.聆聽“娶親路上”,對比聆聽,感受各種樂器的力度、速度、節奏的變化所塑造出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3.即興創編“抱頭鼠竄”,發揮學生群體優勢,調動全體學生合作參與,體驗創造的快樂。
在本節課,筆者以詼諧幽默的老鼠形象為線索,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創作和表現,來感受鼓樂豐富的表現力。作品節奏豐富,內容短小幽默滑稽,給人愉悅之情。打擊樂器雖無法奏出如歌的旋律,但能在節奏、音色、音響上開辟廣大的創作天地,學生能在活動的參與中領略到中國打擊樂所獨具的東方神韻,并且透過有趣的民俗故事感受到人性的善良與美好。
三、品味民樂之境 ,賞意境美
我國的民族管弦樂隊吸收了西方管弦樂隊的組織形式,同時也繼承和發揚了傳統器樂合奏的獨特風格。音響效果更加豐滿恢弘,在韻律風格上能更好地體現民族音樂的神韻。在一些反映自然情境的作品中,教師可以使用語言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樂曲內容情節化、畫面化,調動學生積極的進行情感體驗、情感參與,情感發揮,在彈性環境中建立對音樂美感的理解與感悟,進而品味其中的意境與詩情。
[案例三]《春江花月夜》教學片斷
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部畫面感極強的優秀作品,樂曲以巧妙細膩的器樂組合,優美流暢的旋律展現了一幅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用含蓄的手法將雋永的意境展現得淋漓盡致。教學中,筆者做了如下的教學安排:
1.聆聽“江樓鐘鼓”想象畫面—春江月夜。結合詩句,感受傳統文化與古典音樂豐富的藝術內涵,情中寓意,借景抒情。
2.聆聽“欸乃歸舟”想象畫面—月夜漁歸。結合音樂要素的變化,感受流動的畫面,以及民族管樂隊輝煌的交響效果。
3.對比各段的收尾,了解換頭合尾的傳統音樂創作手法。談一談樂曲之美,加深對樂曲的理解與感受。
《春江花月夜》充分展現了管弦樂對不同的樂器的融合協調能力。在本節課,筆者引導學生將音樂與詩詞、與標題結合欣賞,探索不同樂器的融合、音樂要素等與畫面呈現的關系,充分的發揮想象力,從而體會樂曲的情境美。學生能在情境的創設中深刻地領略到音樂的神奇韻味,在均衡、平穩的音樂結構中感受到“在變化中尋求統一,在統一中尋求變化”的樂曲優美迷人的意境,體味樂曲悠遠,和諧含蓄,寧靜的東方古典美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積淀了五千年古國文明的中國民樂,旋律婉轉清雅,底蘊深沉厚重,它見證著華夏世代的變遷,傳頌著中華人民的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多措并舉,引領學生品鑒民樂的音色之美、意趣之美、意境之美,更好發揮音樂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讓學生在品鑒中得以深刻體會中華民族之音樂,理解中華民族之文化,領略中華民族音樂之韻味,讓民樂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參考文獻
[1]《初中民族器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初探》選自《藝術教育》2019年3月
【2]《民族器樂的歷史發展與現代教學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02
[3]《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4]《傳統民族器樂曲中的文學性因素與音樂欣賞》選自《人民音樂》第4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