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艷
摘要: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把文化素養的培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文化屬于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素質教育落實的關鍵環節。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深入探索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營造更具文化氣息的語文課堂,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更全面地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本文針對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展開了以下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路徑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在歷史發展長河中孕育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將其滲透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助于落實文化素養培育目標,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文化,有助于其品格的培養。與此同時,語文學科是一種有力的傳統文化教育載體,也是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探索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措施,是彰顯語文學科人文價值的重要手段。
一、挖掘教材內容,探究傳統文化內涵。
語文教材是濃縮的精華,其中諸多文章和古詩詞皆為傳統文化的象征,至今仍被人傳頌,且永久相傳。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教師整合教材內容,挖掘課本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因子,進而探索其內涵,并結合教學目標采用適宜的手段進行講述。這樣一種教學思路,將語文教學從以往的翻譯和結構知識講解轉變為學生文化觀念和思想情感意識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深刻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品質、價值理念及思維方式等,從多維度的文化視角進行滲透,真正彰顯語文學科的文化特質,逐步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意識。例如,在學習《勸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式教學的方式先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含義,然后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提煉文章想表達的學習態度及方法,感受古人優秀的學習品質。這是傳統文化所奉行的智學習觀,能夠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對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積極意義。再如,在學習《鴻門宴》這節課時,從文章的歷史背景出發,從分析相關歷史人物和歷史環境等角度,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次含義,思考整個文章所貫穿的情感和民族文化精神,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創設文化氛圍,增強學生文化底蘊。
語文學科作為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有效方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語文教學重在知識的傳遞以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但同時更要從文化底蘊和品格修養等角度進行落實,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將具有文化內涵的形式與所學內容相融合,并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體驗文化的過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具有文化氛圍的語文課堂是學生文化精神體驗的平臺,有助于其在文化精神的熏陶下感受傳統文化,同時也激發了他們課下時間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將古詩詞中描寫荷花的語句聯合起來進行講解,如李商隱的《贈荷花》、文徵明的《錢氏池上芙蓉》等,將“荷花”作為主體性進行詩詞分析,也讓學生對朱自清所描寫的荷花有更深刻的見解。與此同時,可以配以古典樂曲來營造文化學習氛圍,也更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更能夠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在閱讀本文章時自然聯想到與荷花相關的詩詞,這也是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方式。
三、開展誦讀實踐,培養傳統文化精神。
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并不應局限在課堂上,課外誦讀和實踐活動是重要的形式。誦讀、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學生更近距離接觸傳統文化的方式,在誦讀中把握其中的內涵,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能夠將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化。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誦讀活動,并加強監督和指導,如課前安排3分鐘的誦讀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讀過的經典詩詞,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日常教學滲透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和教學目標安排國學經典誦讀,為學生制定誦讀計劃,這樣不僅能夠使其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養,而且在品讀文字中感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與語文學科的融合,應結合高中生的實際進行針對性設計,從其對傳統文化的運用角度來踐行其文化素養,也在此過程中懂得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主動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作為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精神財富。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也在各個領域熠熠生輝。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意義是顯而易見,通過開辟此渠道能夠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豐富他們的文化底蘊,是培養其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從實際教學需求出發,在豐富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探索創新、高效的滲透手段,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使其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在文化熏陶中,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樹立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蘇志東. 芻議高中語文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J].? 2022(10).
[2]劉彩霞. 高中語文與傳統文化要融合,更要創新[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1(8):2.